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對課堂教學實效、有效、高效的思考論文

論文3.09W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有效、高效的必要條件。

對課堂教學實效、有效、高效的思考論文

一、對課堂教學實效的思考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期待着學生的進步和提高,因爲這種進步和提高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肯定;同時,學生也期待着教師的關注和指導,這種關注和指導將轉化爲日後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師生雙方都在期待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形成教與學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能讓我更科學地看待學生的學習過程。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的完成並不意味着教學過程的結束。沒有結束的過程,關鍵就是學生的提問,也就是學生的思考。每節課後,學生的困惑仍然存在,這是應該充分重視的學習狀態。新課程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拯救被壓抑的激情,要求學生用頭腦去學習。在實踐中,我選擇的突破口就是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困惑提出來。

由於長期的磨合,我的學生漸漸習慣了透過提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提問讓我看到了課堂教學的延續和全新的學習狀態。最初,淺層次的提問比較多,大多出於對歷史情節的好奇,到後來,提問開始反映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斷。開始提問的風氣也不濃,敢於提問的學生也不多。現在,提問已經成爲學生的一種習慣,在提問中,他們開始關注歷史學習的方法,關注老師講解的合理性,討論教科書陳述的科學性。因爲發現了問題,他們開始爭論,有的.提問已經對我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學生沒有論據,因此而求援於老師。因爲一個推理而困惑,又因爲一個困惑而期待,這個提問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起點。

2.能讓我更爲全面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

學生的提問也改變着我的教學。學生提問水平參差不齊,要求深淺不一,涉及的知識內容飄忽不定。爲了回答這些問題,與學生形成互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常常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前的一些積累已滿足不了新的求知,弄不好還要出笑話。在這些問題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大量地閱讀各種門類的不同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我的教學也因此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我還不得不深入反思課堂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合理性。學生的一個提問,可能意味着一個知識體系的漏洞,看似膚淺的問題,可能會揭示出教學過程的失誤。

其次,學生的提問也不斷地修正着我的教育理念,使我意識到:疑惑僅僅是學生個人的心理狀態,只有透過問題提出來才能成爲質疑能力。因此,不僅僅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熱情,還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由於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必須善待學生的每一個提問,要探究、討論並回復,要讓學生感受到因提問而得到的收穫和喜悅。這樣的教學纔會有實效。

二、對課堂教學有效的思考

什麼樣的課堂教學纔是有效的教學,一切都源於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愛,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在我看來,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小組討論法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 所謂“小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其實質就是以小組爲組織形式,藉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討論的過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透過交流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後經過討論達成集體共識;討論的過程又重在合作,透過小組學習,彌補個體在思維、精力、時間和學習方式上的侷限性,發揮集體的力量,變“勢單力薄”爲“人多智廣”。具體做法是:

 1.有效組合。長期的實踐證明:5-6人是小組討論的理想數字。小組一般採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爲小組成員內部互幫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爲各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同時還要注意小組成員的性別協調及性格互補。

 2.別具特色,各司其職。爲了增強小組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帶一個新的班級,總會讓他們先爲自己的小組起個個性化的組名,希望在組名的感召和激勵下,能夠吸引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幾年來,我的每屆學生都表現出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2007屆的“羣英”、“神話”、“無雙”等到2009屆的“天道酬勤”、“六鼎記”、“六鍋頭”、“一塔湖圖”等每個組名都不同凡響,別有新意。

這些別具特色的組名,使小組成員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標,也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爲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當然,組內成員的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也是至關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個組員都要擔任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協調員、檢查員等,並採用角色定期互換的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擔當不同的責任,從而在各種不同位置上得到體驗和鍛鍊,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對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思考

課堂教學,有“教”有“學”,大部分老師往往強調“學”的高效,而忽視了“教”的高效。那麼,如何使“教”既高效,又使“學”高效呢?我的經驗是:學案教學。

導學過程由教師課前設計好本課導學內容。當然既要體現本課的重難點,又要體現本課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根據導學的內容掌握本課的知識點。導學案既可以提前發給學生,也可以當堂發給他們,這視需要而定。首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然後組內討論,達成共識,對於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組間進行分享學習,各組之間有異議的問題,需要老師及時地給予講解,最終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由於初中科目多了,每天八節課,每節課有不同的作業,大腦再清晰的學生偶爾也會忘了某科留的作業,所以出現不完成作業的情況。而有了導學案之後,學生回到家,不僅可以對當天所學的知識複習鞏固時有據可查,而且作業就在導學案上,做完作業後,讓家長簽字,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成長的足跡,會更加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同時促進家校的合作、交流,這樣能不使“花朵”開得更鮮豔嗎?

作爲普通的一線老師,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做主的課堂。我們可以在“學中做,做中學”,把課堂教學的實效、有效、高效紮紮實實地引入到自己的課堂中去,也許,當你的“課堂改變了,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