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和諧、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論文

論文2.31W

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化學教學無論是觀念還是實踐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學方法,全新的教育模式,全新的人才觀,無不衝擊着初中化學教學。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創設情境、注重探究、聯繫實際、發展潛能,突出化學新觀念和主幹知識,這些突出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作爲一名一直戰鬥在教學第一線的初中化學教師,我深刻地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綜合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關鍵是課堂教學。如何創設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並有效實施,是我近幾年教學工作中潛心思考、研究的重要課題,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成績連年優異。

和諧、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論文

一、大力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建立和諧、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初三的學生,正處於興趣廣泛、求知慾旺盛的時期。對於新增的化學學科,他們有着無限的幻想和希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大力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水分子的運動》一課時,我給學生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在一次野外生存中,若沒有飲用水,只有泥坑裏的少許髒水,你怎麼辦?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熱烈地討論。接着進一步設問:你知道家裏的自來水是怎麼來的嗎?學生這時就迫切想學習淨化水的知識了,效果自然好。

二、以學生爲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建立高效課堂的基礎。

魯教版化學新教材,它最顯著的變化是不再追求學科本身的完備性和知識的覆蓋面,而是變成一種使師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獲得體驗和形成價值觀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創造性地開發新教材,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教學的實際進程,在教學設計中結合化學學科特點,靈活地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合理調整教材體系,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爲學生提供開放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講魯教版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節“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時,考慮到“溶解度”的概念比較抽象,而教材上概念的引出比較簡單、直接,學生肯定難於理解,因此我創設了四組小實驗(如圖所示):

同時創設問題,引發思考:①哪組實驗能快速、準確地比較A、B兩物質溶解性的強弱?②爲什麼其他幾組不能準確判斷?③由這四組實驗,你能總結出準確比較物質溶解性必須具備的幾個要素嗎?在此基礎上,再來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以科學探究爲突破口,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創設學習情境,實現教學方法的更新,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1.創設和諧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學生迸發學習激情、增強學習動力的基本條件。在教學中,學生的一個想法、一個做法有時可能是不符合邏輯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我們一定不要急於否定他們,因爲這是由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水平決定的。另外,教師還要積極、主動、平等地參與教學活動,全面感覺學生的興奮點、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信任每一個學生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不斷地鼓勵他們去嘗試、去努力,才能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2.重視科學探究,加強合作,體驗成功的樂趣。

例如:在學完魯教版新教材第四單元之後複習整理的活動課上,我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利用實驗室現有儀器或有關廢棄物品,設計組裝可以隨時令反應停止或進行的改進型的制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畫出實驗裝置圖。爲了讓學生有所啓發,我先展示了一個改進型裝置,請學生合作,討論分析裝置的原理,然後讓學生模擬創新。這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大膽聯想,組成的一些方便實用的實驗裝置具有鮮明的個性,透出了創造的靈氣。

3.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加強學法指導,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

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

實施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把他們從繁重的升學壓力中解放出來的唯一途徑。只有靠課堂吸引住學生,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學生纔會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醜小鴨也會變成白天鵝。近幾年的教學成果使我堅信這一點,而且,我會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畢華林等編著《化學新教材的開發與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3.裴新寧主編《化學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