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建構語文課堂的生態教學的教育論文

論文1.17W

【摘 要】生態的語文教學就好比放風箏,我們必須敢於放、善於導、善長動。具體說,就是敢於放,就是要讓學生有自由馳騁、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善於導,也就是教師順學而導,讓學生飛得更高,學得更好;善長動,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要緊抓風箏之線,讓學生自由自在的飛翔。

淺談建構語文課堂的生態教學的教育論文

【關鍵詞】生態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善於放;導;動

時下教育界最流行、最前衛的理念莫過於生態教學。據說生態教學最早起源於語文中的作文教學。只有領悟了理論要旨,才能付諸於實踐。透過學習和琢磨,我認爲生態的語文教學就好比放風箏,必須敢於放、善於導、善長動。

一、敢於放,就是要讓學生有自由馳騁、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首先在備課的時候,你要明白你的設計是爲學生提供舞臺,而不是你唱主角,所以給學生的預設不能太多,否則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也就不可能產生個性化的思考。

其次,最主要的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想、多練,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喧賓奪主。教師要扮演主持人,創設情境,拋出話題,把學生推出場,並且做好節目之間的串聯,做好總結歸納。

第三,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親切交流,而且要不斷鼓勵,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二、善於導,也就是教師順學而導,讓學生飛得更高,學得更好

首先,生態的課堂應該是活潑靈動的、發展變化的,也就是在預設的基礎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多一點預見,授課時要多一點機智。

其次,順學而導,還在於教師導的技巧,是否導得自然,導得巧妙,導得到位。

怎樣讓自己的課堂生態起來?主任說“生態的語文課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影響、積累走進陌生的文體,尋找知識,塑造人格,健全性格,提升表達、做事的品位”,這又讓我感到高深莫測;蔡主任又說“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聽說讀寫不放鬆”,這終於讓我明確了方向。

三、善長動,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上,教師要樹立人本思想,把廣闊的課堂時空留給學生,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起來,讓課堂成爲展示學生的舞臺。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學知識並將知識轉移爲實際的能力。如何在課堂上實施“生態課堂”教學呢?筆者根據自己對生態課堂的學習以及任教實踐,談一些見解。

首先,營造和諧寬鬆的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敢“動”。

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師生關係呢?最根本的是教師要揚棄“師道尊嚴”舊思想,樹立“以人爲本”新觀念。教師要捨得感情投資。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善於做教學上的有情人,以“情感”這一非智力因素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其次,以“活動”爲載體,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動”。

1.精心設計導語,使學生“心動”。“心動”是指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一種探索答案、奧妙的慾望。筆者認爲,讓學生“心動”的關鍵是設計好導語。

2.創設問題情境,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使學生“腦動”。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問題、驚訝開始。”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策動力,是進入最近發展區的橋樑,而探究是人的一種本能,兒童天生就是探究者。可以說,透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

3.讀寫結合,使學生“手動”。讀與寫是“靈犀互啓,密切相關”的,“讀”是“寫”的基礎與根本,“寫”是“讀”的擴展和昇華,語文教學若能將“讀”“寫”結合,想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視朗讀與說話訓練,使學生“口動”。由於急功近利等原因(有人錯誤地認爲:考試不考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朗讀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課文分析或“堆積如山”的書面作業“擠壓”掉。殊不知,朗讀是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讀唐詩三百詩,不會作詩也會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各種器官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作用,人體器官調動得越多,學習效率就越高,朗讀是一種眼看、手到、腦思多感官參與的活動,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理解,增強語感,增加語言積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朗讀教學突出教學內容的文字意識和學生的主體意識,強調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讓學生主動地感知、探索、創造和積累,這與現行的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第三,重視學法指導,架構知識學習橋樑,使學生會“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語言學家呂叔湘說得好:“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些話啓迪我們: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生“會學”,自學能力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必要條件。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爲學生學習新知識架好“橋”,備好“船”,提供“鑰匙”,“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透過例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葉聖陶語),爲師者應以“授之以漁”爲己任,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爲目的,爲學生指點學習門徑,鋪設學習臺階。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能說;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會觀察;解放兒童的時空,使他們能到大社會之中去擴大眼界,各學所需、各盡所能。倘若語文教師能真實地轉變自己的角色,真切地傾聽學生開的聲音,想方設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還語文課堂教學以“真實、紮實、樸實”,那麼,在語文課上,我們聽到的將是琅琅的讀書聲,看到的將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將是綠滿課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