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論文

論文1.91W

【摘要】本文重點研究情感教學理論在農村地區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介紹農村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難,分析解決困難的有效方法,從而闡述本人對情感教學理論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個人建議。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情感教學理論;農村;英語教學

隨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發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和學者開始關注情感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他們從不同的維度研究情感教學的優越性和有效性。盧家楣教授的研究證明了情感與教學的必要關係,首先,教學與情感相輔相成;其次,情感的良性發展有助於促進學習[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情感狀態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積極情感能幫助學生和教師有效地組織語言實踐活動。我國現行的課程標準已經將情感態度列入其中,突出了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情感教學已經被教育者們發現並在初中教學中推廣開來,他們在情感教學理論上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在此前提下師生的教學活動更加和諧有效。但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英語課堂上,對於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還比較少,比較單一。“怎樣才能調動農村中學學生學好英語?”筆者認爲還是要從情感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而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情感的豐富性,所以,情感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教學活動中都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對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感覺[2]。情感教育是指教師透過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並形成他們自己的興趣並保持下去的教學方式。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爲尊重學生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情感體驗的特點來改變教學方法,以便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同時教師要用真誠和耐心打動學生,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豐富的情感和個人體驗,當這種情感在學生中產生共鳴,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會促進學生對本課程的熱愛。因此,教學過程中激發的.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中學生的情感特徵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的年齡在十三歲到十七歲之間。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他們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到心理,發展的都不成熟,但又趨於成熟,處於人生的關鍵過渡期。

1.心理層面上的特徵。農村孩子們大多都有個美好的童年,用“天高、雲淡、人歡喜”來形容再好不過了,他們不去想什麼是“理想中的自己”。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漸漸意識到自己應該有夢想,應該有獨立的空間,應該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於是,自尊心產生了,煩惱接踵而至。由於農村生活條件的限制,孩子們沒有條件走出去見識社會,沒有機會參加非常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沒有意識到世界已經變成了“地球村”,學習英語就像學習普通話一樣重要。網絡和電視節目,尤其是偶像劇和電腦遊戲爲孩子們虛擬了理想中的世界,孩子們通常會對網絡和電視表現出極強的興趣。孩子們站在現實於理想之間,迷惑着,嚮往着…n

2.生理層面上的特徵。異性間的嚮往,由於生理上的變化,“依戀”成爲青春期少男少女情感的重要特點。正如書中所說:“哪個少年男子不善鍾情,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3]但是,由於家長缺乏對孩子生理變化的正確引導,學校對於這方面的教育又不是很重視,農村的孩子對這些變化顯現得害怕又羞澀,爲孩子的成長蒙上一層模糊的薄紗,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3.行爲層面上的特徵。農村初中生受到當地自然風情和人文素養薰陶比較深刻,常常表現出不文雅或不體面的舉止,語言上措辭不夠嚴謹。學生行爲變化的方式和頻率變化快,經常確定自己的行爲目標和奮鬥方向,但是一旦受到內外界的刺激和干擾,學生就會很容易的放棄目標和奮鬥方向。當他們與城裏孩子學習相同的英語課的時候常常表現得拘謹,不知所措,越是這樣,越是容易犯錯誤。錯誤多了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他們逃避問題,逃避英語課堂,厭煩英語教師等。總而言之,初中階段的孩子們情感上發生的變化無疑對英語學習造成了更多的阻礙,可見,在初中時期對中學生進行教育需要英語教師付出更多的情感。

三、情感策略在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農村地區教學現狀,我認爲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討論情感教學理論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着重培養師生感情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係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身爲一名教師,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待自己的學生,最需要的是熱愛。既然選擇了熱愛學生,就要鑽研他們,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內心。孩子們是不斷髮展着的人,順應孩子們的成長規律,重視他們的情感特徵,設計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在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們,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對於其他人的重要性,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受關注的,和其他人一樣受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之後他們才能將自己與學習建立一定的關係。一旦孩子們自己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進步就成了理所應當的結果。如果當教師能夠珍愛每一名學生的情感,用愛心去感化他們,學生們也會給予教師積極的情感回報。教師與學生之間一旦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的情感,就會真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教師樂意教,學生渴望學,這樣會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2.學生課堂情感的強化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爲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語言、談吐、舉止是否符合教學需要,透過運恰當的教學輔助工具提供給學生們更鮮明、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知識輸入方法,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做到少批評,多示範,由於初中學生對外界事物感知速度快,模仿能力強,容易受到榜樣力量的感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成長特點來強化學生的課堂情感。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分層次佈置學習任務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們樹立自信心,巧妙地結合網絡共享名師資源,分享國內外先進教育方式,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在評價學生各方面成績的過程中,教師應本着客觀、公正的基礎,注重發揮教師評價的鼓勵作用,培養學生語言學習的信心。最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特色課程供學生們選學。比如說,開展美文誦讀俱樂部活動、歌詠小組、話劇表演、書法競技等以英語爲主題的相關活動,以此輔助教學並吸引好奇的初中學生們,還能激發部分負責管理組織活動的學生的英語學習使命感。

3.教師自身的情感

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嚮導。在農村地區中學,教師還扮演着“活詞典”的角色,學生們的知識構建主要依靠教師來傳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要關心和支援每一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注意自身情感的控制。首先,教師要把教學工作與生活層面進行有效隔離,不能把生活中的種種情緒帶到課堂中去,展示在學生面前的教師應該是充滿正能量的,知書達理又風趣的人。其次,教師要把握好對於學生幫助和關注的度。既不能對學生的困難視而不見,又不能百分之百包辦,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最近發展區的認識,多給學生創設“1+i”式學習體系。同時,教師要注意保持好與每一名同學的心理距離,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被“冷落”。

結論

正如著名文學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綜上所述,對於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工作而言,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針對農村地區的現實情況和農村地區中學學生的具體特徵,根據教學的具體要求,將情感教學運用於教學活動中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無疑是幫助廣大農村中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劑良藥。希望情感教學理論的應用能夠在農村教育教學工作中受到教育工作者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理論與實證研究[M].情感教學與心理學,2013(3).

[2]項茂英.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3]德國作家.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