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職業生涯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2.4W

摘 要:職業生涯教育研究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經濟發展對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我校以此爲課題,在學生中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摸索出了一些初步的經驗。

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職業生涯教育研究論文

關鍵詞:職業學校 職業生涯教育 人才培養

一、研究的背景

1、人才市場的供需矛盾。“找工作難,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換言之,每100名求職者中就有15名是因職業匹配欠佳而失去就業機會。而同時有大量的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不能就業。這種狀況近年一直存在。

2、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們傳統的職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學校活動中缺乏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是適應我國新形勢下經濟發展對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這不僅僅關係到學生個人,也關係到落實人才戰略問題、社會多種需求問題和國家發展問題,意義十分重大。

二、研究的過程及策略

1、我們首先爲開展該課題研究而蒐集、研讀了一些資料,爲該課題的研究做好理論上的準備。接着完成了該課題的《開題報告》、《實施方案》,爲下一步課題的研究制定了階段計劃,明確了各成員的工作分配。

2、透過問卷調查、座談研討等方式對當前職業學院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和學生的就業現狀做了調查,爲後續的研究做好準備。

3、組織本校參與試驗教師學習職業生涯教育理論,提高全部試驗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的職業生涯教育意識,要求他們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滲透有關專業的職業生涯發展情況的知識,使學生明確自己所學專業的職業特點、就業前景和就業方向。

4、開展相關主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公關禮儀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等。

5、學校專門組織創立了學生職業生涯社團——創業者協會,以“致力於本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目標,建立自信,走向成功”爲宗旨,引導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確立職業目標,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身在未來就業中的競爭能力。

6、學院還加大了實驗實訓設備的投入,成立了校內實訓中心,加強了與企業的聯合,積極發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使學生對自己的目標行業、工作內容和工作職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一系列地頂崗實習,切實加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7、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爲學生接觸社會、認識企業、瞭解職場創造條件。

8、建立諮詢室,針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諮詢與輔導。學校諮詢室不僅每天定時開放,爲學生提供面對面的服務,還開通了網絡諮詢、信箱諮詢,最大限度地爲學生提供便利。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第一,參與實驗的師生多,涉及面廣。學生參與達3800多人。初步形成了包括軍訓、新生入學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在內的一系列活動、課程、講座等多層次、多格局的立體化職業生涯教育模式。

第二,學生社團組織爲學校職業生涯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我校現有學生社團40多個。他們定期組織本團成員到市外貿公司,桑莎集團、希努爾集團、北汽福田集團等單位參與工廠實踐;和成功人士進行零距離交流;參與組織校內企業招聘會以及相關講座;在校內組織了“星期天大市場”活動,爲在校學生創業提供了平臺等等。

第三,開題以來,參研教師有三篇論文發表,多篇論文獲獎。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徵文”活動,共收到師生稿件500多篇,編輯出版了《職業生涯教育專刊》,收錄了我校教師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學生們對職業生涯教育的感悟,深受師生歡迎。

第四,實驗的開展,提高了職校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強化了就業能力。有82%的學生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比實驗前上升了40個百分點;有75%的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動法律法規和就業政策、就業程序、社交禮儀知識、面試程序和技巧、心理健康和行爲習慣的養成知識教育持滿意態度,滿意度上升了41個百分點。

第五,接受教育的畢業工作後素質較高。我校78%的畢業生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心理健康、腳踏實地,完全勝任一線的技術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業績的我校畢業生現分佈在全市乃至全省各大中小型企業中。

四、研究的反思

1、學校應該加強對社會用工單位的調查,建立與他們的長期聯繫,以便更好地觸摸社會人才市場需求行情,及時調整增刪專業,適應時代發展。專業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瞭解生產現場的實際和需要,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提高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吃苦耐勞教育。跟蹤調查瞭解的畢業生統計數據顯示:有22%的學生到了新的崗位不能很快適應,拈輕怕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有17%的學生幹不久就離開了工作崗位。這說明我們的研究還任重道遠。

2、企業用工不規範。很多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不能嚴格遵守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使企業信譽下降,學生就業難度加大。留下了新的思考點和研究點,如何讓學生維護自己的合法就業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