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有效課堂讓資訊技術教學充滿動力論文

論文1.41W

摘要:本論文探討了在探索構建“有效課堂”中,在初中資訊技術學科教學過程中,圍繞轉變資訊技術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構建師生開放、活躍的課堂教學文化,創新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真正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形態,提高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有效課堂讓資訊技術教學充滿動力論文

關鍵詞:有效課堂 資訊技術  創新思維  教學評價 教學反思

自實施“有效課堂”行動以來,我校全體資訊技術教師,緊緊圍繞“有效課堂行動計劃”,組織了“構建有效課堂文化”專題研討等系列活動,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及教師整體素質和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爲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生存發展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小組協作”。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透過小組協作,鼓勵探討擴充。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實施工作:

一、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效課堂上具有生命性,有效的課堂是充分尊重師生生命的、釋放師生生命激情的課堂。在資訊技術教學過程中,僅靠老師單方面的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課堂教學中我們具體從兩個方面做出了努力:

㈠、有效課堂要尊重讚賞學生,要激發、要包容,更要呵護學生學習興趣

“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有效課堂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而且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作爲資訊技術教師尤其要注意這一點,這也是上好資訊技術課的前提。比如新初一的學生初次接觸計 1

算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一會兒工具欄沒有了,一會兒輸入法打不開了,總之學生只要上機就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耐心加以指導。如果我們大聲斥責學生,諷刺挖苦學生,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會產生恐懼、厭學心理,由剛開始的爭先恐後跑向微機室,轉變成一種心理負擔而不願上資訊技術課,初始狀態的激情也隨之消散。所以上資訊技術課時,我們一定要以平和的語氣,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要讚賞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讚賞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不斷激發、呵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㈡、有效課堂要求利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思維

有效課堂具有互動性,有效的課堂不是教師“一言堂”,也不是少數學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全體學生進行充分的表達、交流、思維、分享的師生、生生之間多維互動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應用非常重要,應用得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務驅動法爲例,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實現的:

1、創設環境,重視匯入,明確目標

有效的課堂不僅追求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別重視智慧和情感教育。所以就要重視每節課的開始和匯入。上課之前,尤其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大都比較瞌睡,讓他們聽聽歌、或者講個笑話,就比較有利於上課的效果。精心設計的匯入,能促進學生情緒高漲,精力集中。因此,每節課我們都盡力去創設情景,儘量使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是優質課。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遵循實踐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創造性原則,任務明確學而有趣。

如我在講PowerPoint時,開始先給學生展示自己用PowerPoint自訂動畫製作的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學生看了很吃驚:“我們也能做出這樣的作品?”接着講述並演示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任務驅動,巧設任務,小組協作

有效的課堂相對於傳統課程的載體——教材而言,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具有增值性。這裏的“增值”既來源於學生課外學習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更來源於師生、生生互動中發現的“新知識”。在學期初,我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由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起一個或響亮或時尚的名字。小組長由學生推選或毛遂自薦產生。遵循“教師指導,組長負責,組員協作”的原則,將教學內容溶於實際任務中,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學生小組內相互交流、討論,讓學生在實際上機操作中學習新知識, 2

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則需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任務,並適時的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如在WINDOWS的畫圖軟件教學中,讓學生畫美麗的圖畫,給學生布置了一系列的任務,同學們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小組成員積極地進行查閱、思考、探討。雖然受條件限制,但學生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和實踐,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這正是構建起有效課堂文化的真實寫照。

3、及時評價反饋,再激學習高潮

正如海明威所言:“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有效的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的不斷超越自我的課堂。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及時評價。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樂趣,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

每一節課我都儘量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學生作品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推選優秀的作品參加班內評比。下課前,評選出優秀小組,在小組量化上獎勵一枚小星星。這樣一學期下來,就可以評選出冠軍小組、亞軍小組。讓學生對這個作品展示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課後還可組織學生進行打字比賽、電腦繪畫展覽、賀卡製作等,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4、課堂小結,內容擴展

最後,教師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下課前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我在教網頁製作時,在課後我提出:“如要使自己的網頁更美觀、內容更充實,更具魅力,那麼必須要對網頁進行美化進行修飾,如何才能實現呢?”留下懸念,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二、有效課堂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對學生產生知識“吸引”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要向學生釋放知識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寶藏。”作爲一名資訊技術教師,對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外,還得有紮實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較爲熟練的操作計算機,還得學會多種操作方法,掌握多種應用軟件的使用。教師掌握知識越多,對學生產生的知識“吸引”就越大。爲此,我做到了以下4點:

㈠、終身學習,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有效的課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師本人獨特的個性與風格。越是張揚教師個性的課堂,越是教師智慧潛能發揮到極致的課堂,越是具有有效品質的課堂。古人講:“親其師則信其道”,就是說:學生首先是喜歡了他們的老師,然後才喜歡上他們所教的課程。不斷的給自己充電,時時提醒自己吸收新知識。爲此,我們認真鑽研整個初中的資訊技術教材和各種教參資料,並不斷從網絡上學習一些新知識。

㈡、腳踏實地幹教研

主動地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他們的在有效課堂行動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取長補短,促使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不過對於聽課我還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如果聽同學科課時,我認爲一定要在自己充分備好課的前提下去聽,比較自己的課堂設計和知識點講解與其有何不同之處;如果聽的是不同學科的課,重點要學習其教學方法、技巧,組織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才能真正學習到他人的寶貴經驗,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保持自己的教學風格,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㈢、重視教學反思

實施有效課堂行動,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之後,針對有效課堂標準認真對自己上過課的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仔細分析自己上課的得失成敗,分析自己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在教學中,要堅持做到每節課都做及時反思,單元或章節做階段性總結反思。反思成功之處,反思失誤之處,讓自己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㈣、加強集體備課

有效課堂要彰顯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文化,對集體備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教研組羣策羣力,集體備好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措施。我們擁有一個團結與充滿活力的集體。我們定期進行集體備課,課堂觀摩。活動內容有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學反思、課堂點評等,並且認真學習鑽研新教材。組內成員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透過以上兩大方面的努力,我們的學生在多次比賽中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績。每年的NOC作品比賽中,我們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每年都有學生作品取得市、縣一等獎、二等獎的好成績。課題研究方面,我們的《璧山縣班班通網絡環境下的資源應用》已成爲立項課題。

面對成績我們感到欣慰,但絕不沾沾自喜。因爲資訊技術學科是發展最快的一門科學,做爲資訊技術教師,我們感到身上的擔子還很重。同時在我們教學目標的實施及實現過程中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1、組織好資訊技術課題研究,還只是剛剛起步。既沒有組織機構上的保證,也沒有現行模式可供借鑑。

2、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影響,目前資訊技術學科還沒有得到足夠地重視。

3、我們學生能使用的計算機數目滿足不了目前課堂操作實踐爲主,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建設。

4、資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永遠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學習。

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緊緊圍繞有效課堂標準,不斷探索創造適應有效課堂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奮鬥。在課程改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立足於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創生出了獨具風格和特點、能夠適合學生髮展、符合學生興趣、展示學生主體的“個性化教學法”,完成了從依賴“教學模式”這根手杖到扔掉手杖、獨立執教的轉變,默默而堅定地探索屬於自己、益於學生的有效課堂,真正構建起有效課堂文化,做課堂教學改革的先鋒,推進資訊技術教學。

參考文獻:

[1]劉經華,馬國順.《教學設計的智慧》;延邊大學出版社;2010年;158-164

[2] 閆紅梅.初中生合作學習適應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張麗霞,續向黨.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中的合作學習過程分析;《電化教育研究》2007(08)

[4] 陳明選,劉徑言.教育資訊化進程中教學設計的轉型 ;《電化教育研究》;2012(7)

[5] 李偉,林建香.資訊技術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爲關係的調查研究 ;《電化教育研究》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