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資訊技術課論文

論文5.54K

作爲一名資訊技術老師,因資訊技術這門課的特殊性,要教好這門課更需要透過好的設計才能將學生調動起來,纔能有更好的課堂效果。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訊技術課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資訊技術課論文

資訊技術課論文1

 摘要:21世紀是資訊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並影響着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國中小學推進資訊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資訊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那麼,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學科與資訊技術的整合,是我們的所思。本文對資訊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做一些總結。

關鍵詞:資訊技術;小學數學學科;整合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而資訊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樑。在數學教學中,把資訊技術和數學教學合理的進行整合,這是資訊時代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現把資訊技術與小學數學相整合的幾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整合――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所謂“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位資訊用於課件製作,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整合,不是簡單的將資訊技術作爲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想疊加,不是僅僅使用幾張幻燈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將資訊技術真正的爲教學服務。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互化;學習環境的時代化,全球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資訊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是對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整合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習的空間,開啟學生學習的閘門。傳統的課堂教學正向着數學活動課的形式轉變。教學中只有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出發,採用多種形式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在活動中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有效利用資訊技術,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常常聽到許多同學說,不喜歡數學,所以學不好。爲什麼許多的孩子對數學缺少興趣呢?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 我們可以利用資訊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資訊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透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蒐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彙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透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學<量的計量>一章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的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蒐集生活中的有關長度,質量和時間的數據資訊,可以用例子來說明。如:一把尺子20釐米等。學生帶回教室的數據有一頭大象有多重,閏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間的距離是多少、、、。透過蒐集材料,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無處不在,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並且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認識了各種的長度,面積,重量,時間的單位。透過小組交流合作,不僅很快的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增強了生活知識,在生活中感受了數學的魅力。

三、多媒體爲輔助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可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識間的聯繫,引起興趣,利於很好的理解知識。

例如: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原來有5只雞,又來了9只雞。學生在觀察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表示的意義。引出“合併”。多媒體展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而且形象生動,學生能很好的理解。

資訊技術和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優點,但在整合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資訊技術的使用上必須注意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教材的貼近。需與教材的科學性相結合,切忌粗造濫制,牽強附會,爲電教而電教而撇開爲教材內容服務的目的。只有鑽研教材,充分了解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的重點難點,瞭解傳統的教學缺少什麼(或者說要補充什麼),設身處地從教學實際出發,表現手法和形式上也要嚴謹周密,緊扣教學目標,避免讓學生產生錯誤理解。在使用現代電教媒體進行教學時,必須是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內容上運用資訊媒體,那隻能是費時費力。

2.資訊技術不能替代某些教學媒體而統一於課堂。現代資訊技術固然有其無比優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體,比如在一些量與計量的教學中,顯然不如用尺子度量來體會長度,用手掂來體會質量,觀察實物鐘錶來認識時間更具有實效性

3.用多媒體教學,不要丟了課堂板書。板書不是無情物,學生透過老師的板書瞭解老師的情感,把握教材內容。並且,板書比較的直觀,且能傳遞板書本身以外的較多資訊。還可以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

4.實效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資訊技術,要考慮它的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屬於“畫蛇添足’,效果不明顯的就乾脆不用或少用。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可靈活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爲了一節課,講臺上擺滿各種教具,收錄機、投影機、電視機等都用上了,教師講課熱鬧得很,就像變法戲、玩耍雜,多媒體教學流於形式,失去了提高課堂效果的作用,最後成爲教改的點綴和累贅。運用資訊技術教學不是越多越好,越複雜越好,過多過濫就變成了玩耍雜,費時費力,又不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我對小學數學與資訊技術整合的幾點體會。資訊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思考,探索。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資訊技術課論文2

 摘 要 針對高校傳統畢業論文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難以協調、格式不統一、不易歸檔儲存以及檢索不便等問題,提出利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畢業論文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利用PHP語言實現的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經過多年執行,證明資訊技術具有傳統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爲高校其他方面管理提供瞭解決思路。

 關鍵詞 畢業論文管理系統;資訊技術;PHP;高校管理

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對4年來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各種技能的檢驗和總結,亦是培養和檢驗本科生綜合運用知識、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高校自身的發展,高校對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帶來諸多新問題。故如何對畢業論文進行高效率管理,以此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是一個值得高校相關管理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1 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存在的普遍問題

各類高校有關部門儘管制定了詳細的畢業論文工作手冊、畢業論文管理規定以及實施細則等諸多條例來規範畢業論文實施過程與監控畢業論文質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傳統手工方式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1 指導教師出題方面

傳統的教師出題方式弊端凸顯。由於各個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重點不一樣,而且學歷結構均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指導教師出同樣多的論文題目,也不可能要求全體教師指導同樣數量的學生。另外,學生的水平不同,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樣,因此有可能造成這種情況:對於指導教師擬出的論文題目,學生不感興趣甚至難以完成,相反學生喜歡研究的論文題目又沒有教師指導,最終造成畢業論文題目質量下降[1]。

另外,由於侷限於傳統的手工出題方式,各指導教師相互間鮮有溝通,難以協調,極易出現多個教師出題相似甚至雷同的現象,亦有可能出現前後幾年論文題目重複的現象。

1.2 學生選題方面

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傳統的論文選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形式的發展[2],以前一個專業由於人數少,論文選題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現在有的專業的招生人數已經達到上百人,因此有可能出現學生和教師的搭配問題。傳統的選題常帶有指令性,較少尊重學生和教師的意見,於是就造成學生不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指導教師或是自己喜歡的論文題目,而有的教師也不能指導自己鍾愛的學生。有的教師由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學生感興趣的'方向不一致,但又不願意更改自己出的題目,因此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情緒,使得論文質量下降。另外,大多數高校均對不同的職稱指導的學生人數有規定,但傳統的選題方式比較難以實現。

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選題現場的組織問題,由於學生和教師人數衆多,現場的混亂和嘈雜也很難使得選題的過程順利進行。

1.3 論文指導過程中時間控制方面

各個高校均對論文的出題、選題、開題、答辯、儲存論文等有統一的時間規定,但傳統的手工管理方式很難實現這一點。首先,由於大部分教師均有自己的日常科研和教學任務以及其他因素,難以在規定的短期時間內擬出高質量的論文題目,從而造成出題時間不統一;其次,由於臨近畢業,大部分畢業生在外面實習或找工作,若全部召集起來進行選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從而造成畢業生選題時間難以統一;再次,完成論文、上交儲存論文時間也不盡相同。總而言之,由於各個專業、各個院系在論文完成過程中實際情形不一樣,最終造成整個學校的論文工作進度不一致,致使教務處和學校領導難以對論文工作進行宏觀協調。

1.4 畢業論文以及所有與之相關表格的格式統一方面

這應該是傳統管理方式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了。在傳統的論文管理過程中,諸多的表格填寫、最終的論文定稿等均有可能出現功虧一簣的情形:格式不一致。具體體現在:1)教師出題時填寫的論文題目審批表、給學生下達的任務書等有可能不符合格式要求;2)學生選題後的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完成論文後的畢業論文格式等有可能不統一;3)各專業、院系的教務祕書必須完成的各種統計表如開題論文記錄、答辯記錄、供選題情況表、選題分類統計表、指導教師配備表、畢業論文情況統計表、畢業論文成績統計表等大量表格格式不一致。傳統處理方式就是對這些表格一一進行手工調整,可以想象其麻煩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有關教師和管理人員產生畏難情緒。

1.5 論文儲存方面

傳統的論文多半採用紙質方式進行儲存。顯然,這種儲存方式存在諸多缺陷:一是紙質論文容易腐爛,儲存時間太短,在進行管理和運輸時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二是要佔大量辦公空間,多年的本科畢業論文累積起來似座小山,佔用了有限的辦公空間;三是不容易檢索,如上級領導或兄弟院校進行論文經驗交流時,或者查找需要滿足某些條件的論文時,很難及時查找出符合要求的論文;四是不易進行分類管理和裝訂成冊。

 2 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實現

資訊技術的發展極大促進了社會大變革,由於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業已進入社會各行各業。高校的部分工作如教務管理、人事管理、畢業管理等已由傳統手工管理方式逐步過度到辦公自動化方式[3-4]。基於前述傳統畢業論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開發一套完整的基於網絡的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系統執行後,連接校園網(甚至Internet網)上的任何電腦均能透過瀏覽器訪問,不受時間和位置的限制,不需安裝龐大的客戶端軟件,非常方便。

新系統完全摒棄傳統手工操作方式,克服了相關缺陷,具有極大優勢,體現在:1)能控制同一專業的畢業論文題目無法重複且能設定幾年內的選題難以雷同;2)滿足學生和教師實現雙向選擇,及時避免多人選同一題的現象;3)各種畢業論文相關的統計表格自動生成,極大減輕教輔人員的工作量;4)管理者能對整個過程進行宏觀調控,實時監控論文(設計)進度;5)容易調閱相關專業的畢業論文;6)易對論文長期儲存;7)實現了畢業論文各項數據的統計分析;8)易與畢業生評價系統、畢業生離校系統、校友系統、教務系統等其他相關係統進行對接,保證了學生畢業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系統中主要的用戶對象包括學生、教師、管理員等。不同身份對應不同功能。

2.1 登入系統

任何用戶必須先登入後使用。在實際使用中,登入系統與學校的教務系統以及人事系統對接,學生和教師只要輸入自己在學校數據庫中的賬號和密碼即可。登入成功後系統自動顯示登入者的相關資訊,如教師的院系、職稱、專業,或者學生的學號、院系、年級、專業等。顯然與學校數據庫的對接有助於論文管理系統中數據與學校保持一致,不會形成數據孤島。

2.2 教師子系統

教師據人事系統和教務系統提供的登入名和密碼,可登入至本學院、所在專業區域,爾後擬出所在專業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即學生待選題目,所出題目根據當年畢業生情況確定,但學生最終選擇題目數(即教師能指導的最大學生數)由系統根據教師職稱限定,如進階職稱至多指導10名學生,而中級職稱至多指導6名學生,初級職稱不能指導學生等。其他功能均在擬定題目後確定,如在線填寫選題審批表等表格、下達畢業論文任務指導書、檢視是否有學生選擇自己所出的題目且拒絕還是同意該學生的選取、打印全校統一格式的選題審批表與任務指導書、檢視學生是否上傳了論文的最終稿件、對最終定稿的論文進行電子簽名等。簽名意味着此次論文指導過程即宣告結束,學生和教師再也不能對論文、審批表、指導書等各種表格進行任何修改,當然下載和打印功能依然保留。

2.3 學生子系統

依據學籍管理系統提供的學號和密碼登入後,學生自動進入所在的專業領域,並根據學生的專業、年級等屬性自動顯示待選論文題目,學生透過檢視論文題目和要求後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然後等待教師確定或拒絕,當選擇某教師的學生人數等於系統限制後,其餘學生則不能再選此教師作爲指導教師。選擇好論文題目後系統還提供其他功能,如根據教師留下的聯繫方式和教師聯繫,在選題系統結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選題,選題確定後在線下載打印全校統一格式的論文封面、論文中期檢查表、開題報告等表格。選題的確定意味着學生進入到論文設計階段,可以把論文初稿上傳至服務器,以便指導教師進行在線查閱,給出修改意見,然後根據修改意見,不斷修改自己的論文,直到最終定稿爲止。定稿後,教師進行電子簽名,學生再也不能修改,至此論文完成。

2.4 管理子系統

管理權限屬院系專業負責人或相關領導,不同權限的管理員登入後根據自己的權限進行操作,如專業負責人只能關閉、開啟所屬專業的各個子系統,教務處和學校領導可以管理全校系統。其他功能包括輸入(打印)論文成績,下載全校統一格式的各種表格如開題論文記錄、答辯記錄、供選題情況表、選題分類統計表、指導教師配備表、畢業論文(設計)情況統計表、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統計表等,以及根據自己權限查閱有關專業、院系甚至全校的學生上傳畢業論文的情況,指導整個畢業論文過程。

3 結語

系統的實現採用Linux平臺和PHP語言編程執行,免費的MySQL數據庫不但穩定而且免費,與PHP結合堪稱完美。系統具有高效、免費、易維護的特點,只要極其廉價的硬件投入,就能爲校園網上的全體教師和學生服務。

儘管開發成功後的系統已經在湖南農業大學校園網上執行多年,且切實減輕了廣大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仍然存在不足:

1)不同專業要求明顯不同,有的專業如機械製造等所傳論文由於包含若干圖形,所佔空間極大,這導致上傳論文分配空間不均衡;

2)有的專業涉及字元異常生僻(如各種外國文字、少數民族文字、古代文字等),故程序設計時一開始就要考慮到字元編碼問題;

3)系統正常登入依賴於學籍系統和人事系統的正常執行,若相關係統崩潰,則本系統使用亦成問題;

4)教師出題後上傳至系統等待學生諮詢,學生選題後等待教師指導,二者過度依賴機器,造成交流過少。

故需要加強管理,人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有系統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傳統論文指導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參考文獻

[1]康星華.高校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淺論[J].教育與職業,2007(29):46-47.

[2]李衛祥,李長萍,冀滿祥,等.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

305-307.

[3]毛洪賁,殷德順,郭娟,等.基於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10):

128-131.

[4]徐守萍,林偉君,溫聰源.基於資訊整合的經管類實驗教學共享平臺[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9):146-148.

資訊技術課論文3

 【摘 要】資訊技術教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質量,就需要任課教師不斷進行教學研究,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資訊技術教學 教學效率 計算機

中等職業學校資訊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計算機文化、掌握資訊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資訊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資訊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資訊技術教學不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把資訊技術作爲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資訊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開展興趣小組活動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每週抽出兩次課後時間開展資訊技術課興趣小組活動,鞏固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技能,擴大眼界,增強學生的興趣。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如組裝電腦、編排打印文字材料、設計學校網站、舉行班內小組比賽等。同時不定期地開展一些全體學生都參加的操作競賽,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2.寓教於樂

資訊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上機時間佔70%,理論課教學時間只佔30%。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在上機課中應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和觀察、驗證於一體的過程。學生剛開始學習時還有興趣,但時間一長熱情就會下降,甚至不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寓教於樂。

二 提倡理論教學的精講多練

1.應給予第一節課足夠的重視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爲學生上第一節資訊技術課時要結合典型事例(最好輔以相應的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發展、應用有一個較系統、全面的瞭解,並從中感悟到學習資訊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出學習的慾望。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明白,爲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課時,一方面,教師對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要做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另一方面,還需要學生怎樣的密切配合等,先讓學生有一個必要的心理準備,爲今後的學習尤其是上機課開個好頭。

2.課堂教學應以能力培養爲主

對於新課,只要學生能自學弄明白的問題,教師就不要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設計出層次分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自己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提供讓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最後教師再透過課堂小結使教學內容系統、完整。但應注意小結時要堅持以鼓勵爲原則,並且注意對學生已弄清楚的問題不要再重複。

3.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資訊技術學科教師要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不繁雜,教學過程緊張而不忙亂;自身的教學效率與計算機的高效性要和諧一致,使學生親身感受資訊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全新變化。

 三 注重上機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資訊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有關操作的教學內容應安排在機房進行。配有多媒體教學網或大屏幕投影機的現代化機房,能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對暫不具備以上條件的機房,也應常備一臺投影儀,教師要精心設計製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滿足高效教學的需要。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認知水平能夠接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適合自學的內容讓學生自學掌握。開始自學的內容要精少而簡單,待學生認爲自學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且樂於參與時,再適當加大自學的難度。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並逐漸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

2.注意鞏固性練習和知識的整合創造

現代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跨學科學習。傳統的學科教育往往強調了線性思維,而忽視了發散思維,這樣是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素質人才的。計算機的工具性,爲以學生爲主體的跨學科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教師應讓學生在鞏固性練習中,多進行知識的整合創造。如用“畫筆”進行美術創作,用WPS for Windows或Word設計賀卡、海報,用Music作曲、用FoxBASE分析班級成績,用互聯網進行資訊交流等。這種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既有利於完成資訊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又有利於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3.注重程序設計的培養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資訊技術教學中選用的程序設計語言,一般只需學習十幾個簡單的語句,即可編出多種多樣的程序。讓學生學一點LOGO語言和Basic或Fox BASE語言的程序設計,學生用所學語句自己組合成程序,用來解決某個問題。如畫圖、奏曲、進行成績分析等。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就是創造,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規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是很好的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資訊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還要注重理論聯繫實踐,從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認識規律,指導今後的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自由發揮,學生的素質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資訊技術課論文4

摘 要:資訊技術課作爲一門新興學科,自有其教學特點和方法。在此,筆者透過教學實踐,探索出如下幾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客觀制定教學目標;結合內容,優選課堂教學方法;任務驅動,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作品賞析,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資訊反饋,促進良性循環。

關鍵詞:目標;效果;任務驅動;資訊技術

資訊技術課作爲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存在着諸多不同,操作性強是它最主要的特點。教學中應根據該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一、因材施教,客觀制定教學目標

學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樣一節課,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 針對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我結合現有教學條件、教材,分別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具體在課堂操作時,我採用學生自報和教師考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使每個學生能夠客觀、愉快地達到預期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我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爲依據設計問題,制定符合各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地設計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結合內容,優選課堂教學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認識就快;如果毫無興趣,認識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都決定了他們做事往往從興趣出發。對於那些單調、枯燥的練習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師應特別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介紹存儲器時,我從學生所用的書包入手,引入存儲器的內容。告訴他們,書包裏的內容可以放在薄薄的軟盤或小巧的優盤裏,它們有易修改、體積小、重量輕、容量大的特點,這樣每天就不必揹負沉重的書包了。至於學校圖書館裏的內容可以放在小小的硬盤裏,你們就可以把“圖書館”搬來搬去啦!學生大笑不已。這樣既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協作學習。協作學習將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如進行指法訓練,小學生對此興趣相對較淡,學習自主性較差,而鍵盤指法又是計算機操作的基本功,所以必須設法讓他們自覺地練習。在練習時,可對學生進行分組,挑選打得又快又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巡視檢查其他同學的練習情況,對有困難的同學給予幫助,同時小組與小組之間可開展競賽。學生間的語言更貼近,相互間更容易溝通,因此,學生在這種以集體自主活動爲主、互教互學的教學模式下,知識掌握得又快又好,且自始至終都在愉快地學習。

 三、任務驅動,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資訊技術課教學大綱中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即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爲主,這個原則突出“在做中學”的思想。具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透過學習,努力完成在本堂課裏教師預定的任務。例如:在教學“小報的編排”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作業。其中第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錯誤率在05%以下;並在文字中體現出一種格式(如首字下沉、並排字元、分欄、插入藝術字和圖片等等);第二份作業要求體現學生的個性、水平和設計能力、審美觀點。因爲明確了學習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經過錄入、反覆修改、精心設計,當自己完成較爲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作品賞析,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對於實踐練習,教師首先利用課前準備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精美電子作品(節日賀卡和繪畫作品)讓學生欣賞,然後給出任務:完成習作。當學生欣賞完電子作品以後,會躍躍欲試,其創作慾望被充分地激發起來。由於教師沒有給學生規定任何條條框框,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去創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則可充分地發揮出來。其間還可以提倡同學間相互討論、交流、切磋,並且讓那些操作能手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幫助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則巡迴指導,適時提醒學生注意文字的插入位置、色彩、樣式、藝術效果等,力求使作品富於創新、富有藝術性,這樣學生的作品就會更有新意,更有創造性,同時也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作品品評過程中,則採用作品交流評價的模式進行教學。同學之間的作品展覽,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和創造的能力。讓學生自己說出作品的創意,自己評價,然後由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則注意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五、資訊反饋,促進良性循環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注意資訊的反饋和適時進行考覈是不可缺少的。教學中可以透過設定相關理論題、有框架的作業設計模式來檢查學生對資訊技術基本概念的理解情況和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據學生回答和作業設計所反饋出的資訊,分析學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重點地指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對教學的進度、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教師依據學生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教學。這樣的資訊反饋,既檢查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又摸索清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透過溝通資訊、瞭解需求,必然使資訊技術課的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提高。

作爲一門全新的課程,要真正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

標籤:論文 資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