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討論文

論文2.82W

大學語文要重視審美教育,是由這門課本身的性質、內容決定的。“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它以文學作品爲主要內容,文學是訴諸人的情感的一種意識形態,其任務“是使人變得高尚”(高爾基語),其最本質的社會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學語文薈萃了詩、詞、曲、賦、散文、戲劇、小說等精美作品,不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徵: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等等,爲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素材,可以說,大學語文教學和美育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從美育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學語文應把美育作爲根本的教育目的。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討論文

文科類大學生由於其獨特的專業學科背景,較其他專業學生需要具備更多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感知、理解、判斷的能力,《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更應旨在深化語文智育、德育的基礎上,突出語文美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鑑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美的能力”。此外,從課程設定看,《大學語文》作爲文科類大學生一年級的必修基礎課,是爲提高其文化素養和對美的感知、欣賞能力,併爲以後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化底蘊服務的。因此,在大學語文課的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優秀的文學作品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增強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樣既達到了語文課作爲一門素質教育課程的目的,也使其作爲一門基礎課發揮了對專業課相輔相成的作用。

所謂審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透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審美意識形態,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並與學校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爲既有知識,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審美意識的新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以其獨具的形象性、情感性、體驗性,成爲高校實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麼到底應如何實施美育呢?筆者透過在文科類大學生中開設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首先,透過對教材名篇的審美情感分析,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這是實現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和諧的融合統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繪的景物或所刻畫的人物往往都滲透着作者主觀的思想寄託,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應引導學生透過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內心。如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瀟灑的`將軍菲比斯與醜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既包含外表,又涵蓋內心。俊美的將軍讓吉普賽女郎喜愛,也會讓很多讀者嚮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這種華美包裝下的狡詐、自私與虛僞,而在卡西莫多醜陋的面孔中,卻飽含着作者對純真、善良的讚美和嚮往。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透過對“春”的“憐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對南宋王朝(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從中可以使學生得到愛國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導學生去傾聽“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籟,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的空靈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去領悟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傷的情感和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層進入作品的深層,以獲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純淨心靈尤爲重要。

其次,開闢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審美實踐。對大學語文教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說學生是大學語文教學運轉的軸心,那麼實踐則是大學語文教學開啓的關鍵。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以文學作品爲主的藝術美的鑑賞與評論,而一切藝術美都是來自現實生活的。俄國偉大的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學內在的藝術美的真諦。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採取全方位的開放模式,大力開闢第二課堂。要把大學語文的教學延伸到對有關的文學、書畫、音樂、影視等藝術名作的欣賞。同時指導學生從事文藝創作、演講與辯論、審美文化研究等創造活動。並且對學生的創造成果給予獎勵與宣傳。如魯迅的《傷逝》,內容涉及到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知識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獨立與經濟地位、社會制度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透過討論,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二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可以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

第三,注重對學生進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現代傳媒資料,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形象性的特點相一致,大學語文教學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學語文形象性的特點主要依賴於教師語言的形象化與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大學語文講授的主要內容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學形象。教師講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把握這些文學形象,理解這些文學形象,感動於這些藝術形象,從而得到心靈的淨化、精神的提升和審美的愉悅。形象的內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師的語言要力求豐富、生動、形象、富有個性。

教師的課堂詞彙應是豐富的,語氣要富於變化,語音節奏要與講述內容和諧一致。另外,作爲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大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可謂得天獨厚,因爲與之相關的圖片、圖像資料很多,都可以拿來展示或播放。許多與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相關的優美圖片,都可以掃描進計算機,再複製到CAI課件中展示給學生。這不僅能增加教學內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這門課獨有的個性。同時,配合教學播放一些有關名家名作的電影或錄像,顯然也能增強課程的形象性,寓教於樂,使學生在看電影、看錄像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文學作品及文學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學內容與形象化的教學方式的結合中,教師還要注重引發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及創造美的能力。這種對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動、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講授王維的《漢江臨泛》,我們可以製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的整體氣勢的畫面,用色彩描繪出“山色明暗交錯,連綿不斷”的山光水色來,並用動畫技巧設計出動態景觀:“波濤使得望中的城鎮似乎在兩岸起伏波動,遠方的天空也在騰躍翻卷”,使學生加深理解王維盎然遊興、寄情山水、怡然自樂的情緒。

最後,透過創設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爲了消除學生聽課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形聲並舉,音畫同步,創設情境,給學生以美的薰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讓學生先聽音樂朗誦,在朗讀中感受抑揚頓挫的節奏和優美的詩歌語言,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和欣賞。再如蘇軾的《前赤壁賦》,歷來對它的評價很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遠。講授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隨着文章的波瀾起伏去展開想象的翅膀,欣賞一幅完整的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歌聲、簫聲所組成的美妙動人的赤壁夜遊圖,還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餘音強化,讓學生認識到作者的歡欣情緒、豁達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語言,真正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總之,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及教學中相關的美的因素,在課堂上創設美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