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魚我所欲也教學後記

生與死,義與利是自古以來人民議論的人生課題。我們將要學習的《孟子》中《魚我所欲也》這篇古文,論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魚我所欲也教學後記

魚我所欲也教學後記1

一節課,做爲教師不能沉迷於自己的“我以爲”當中。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以爲學生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和閱讀。走進課堂後,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所以爲的那樣。

事先,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藉助課文中的註釋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這一環節之後,大多數學生都發出一句感嘆“老師,這篇文章太難理解了。”我就順勢說:“難理解的地方在哪裏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講什麼?”聽到這句話後,我感到很震驚。我的自我以爲又一次被打破。換句話說,我課前預設的在這堂課中是實現不了的。

“怎麼辦呢?”我對自己尋求幫助。對了,對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讀上幾遍。因此,我採用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齊讀的方式,對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後,在對學生的不理解之處做解釋和講解。可是,在課堂上,我忽視了學生,忽視了“以學生爲中心”。

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爲什麼不事先讓學生之間互相解決呢?在他們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再去做進一步講解呢?我爲什麼要喧賓奪主呢?

現在,回顧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課,我覺得爲什麼不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特點呢?

以後,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胸有成竹,然後降低自己的身份,走進學生,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問題。

其次,九年級的學生生活得很單調。教師可以採用更多的形式,讓學生加入到學習的行列中去。這樣,才能做到讓他們快樂學習,輕鬆學習。爲什麼,自己想到那麼多,只有在課後才能悟出呢。

魚我所欲也教學後記2

本文教學我安排了二課時,第一課時是文言文知識積累,和根據議論文特點整體感知全文課;第二課時是結合本文論點思考人生:如何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生學習氣氛活躍,表現主動積極,從教學效果來看,都能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現將這兩節課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一.收穫方面

(一)學生依據老師的引導,自主完成了文言文字詞常識的積累,學會生生合作討論翻譯了文言文疑難句子;並能更快說出議論文的基本常識,’結合議論文特點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全文,並能做出簡要的歸納,同時也把握了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由於我採用點撥引導和生生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爲學生指明瞭學習的內容和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又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透過合作解決他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訓練和提高了他們合作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師教是爲了不“教”的效果。

(三)做到了根據文體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品行教育。課堂上,要求學生討論歸納並把握人生價值的選擇標準,並結合文字事例和列舉課外名人“捨生取義”的實例來感化教育學生,課後佈置作文:以“選擇”爲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的生活體驗。

二.不足方面

〔一〕課前沒有安排學生作充分的預習,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節奏。

(二)對個別落後生關心度不夠,還沒有深刻了解他們幾位最需要什麼。

(三)不擅於在課堂上發現問題並靈活作出更正。

反省這兩節的課堂教學,我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但我相信 ,透過今後不斷的學習和大膽創新地教學實 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魚我所欲也教學後記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即“捨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捨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後有不少的支援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着問道。 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 有些意外於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於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捨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捨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裏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爲‘見義智爲’,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捨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 在衆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爲’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着:現在有誰還“捨生取義”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悽悽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裏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爲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援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裏存在的思想。 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 “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着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孩子人本善良) “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 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後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願意選擇後者,儘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捨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讚歎,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 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捨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 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裏,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小的。最後佈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着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並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爲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羣孩子的良知,對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標籤:教學 所欲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