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背景資料

記承天寺夜遊背景資料展現了怎樣的時代背景呢?《記承天寺夜遊》是著名的豪放派詩人蘇軾所寫的。

記承天寺夜遊背景資料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爲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爲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爲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爲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知識擴展: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佈於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於黃州,成爲有名無實的“閒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緻。但“無與爲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着廣闊的胸懷,於是兩人共同欣賞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後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裏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現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麼?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常回旋着如此的言語:“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後門吧。”“嘿嘿,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雲外,哪裏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爲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爲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爲舉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聖的天使在世界永駐。“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於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現美慧眼吧,因爲只有你發現美,纔會愛美,並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