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記承天寺夜遊》教案三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記承天寺夜遊》教案三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重點】

1.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句子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戶:門; 欣然:愉快地,高興地;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因爲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

念:想,思考; 遂: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散步。

寢:臥,睡; 相與: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都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是,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但:只是,不過; 耳:而已,罷了”;

閒人:這裏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

(2)教法學法:

1、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啓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展開討論、解釋疑難,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和適當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準備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走近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展示學習目標(投影)

三、整體感知課文,疏通文章內容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互相解決疑難。

2、聽錄音:聽清生字讀音及難讀句的節奏,標註在書上。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

4、組織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

(二)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讀懂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並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字詞,準備交流。

3、組織交流:先小組交流,共同討論,後全班交流解疑。

4、學生當堂筆譯。

四、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後一句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認爲這句話寫出

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

a。學生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師結合進行板書。

c。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匯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並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着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