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用審美教育引領學生走進美的世界(教學論文)

     美育,即審美教育,就是透過生動具體的審美實踐活動,引領人們進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美的形象、情的感染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懂得什麼是美,如何欣賞美、創造美,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按照美的規律去塑造自己,改造世界。

用審美教育引領學生走進美的世界(教學論文)

語文是美育因素較多的一門學科,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審美內容。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了美,謳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結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是解決語文教學“學生負擔過重,效率太低,學得太苦、太累”這個“少、慢、差、費”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實施審美教育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指導誦讀,感受藝術美。文章是語言的書面化,正確的誦讀則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誦讀必先注於目,出於口,再入於耳,然後瞭然於心,從心理過程看,由目→腦→口→耳→腦,這樣多種感官協同工作,有利於學生感知語言的優美、和諧,揣摩、體味作品的藝術境界。誦讀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藝術美。

教師範讀,應“情動於中,而聲發於外”,充分運用語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聲調的美、韻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現出來,使學生入情入境。指導學生誦讀,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技巧,調動多種感官的活動,使學生在口讀、眼看、耳聽中,玩味其意,審視其美,感受和認識美的語言。使優美的課文變爲學生優美的語言素質。誦讀時要注意詞、句的形象性,特別要抓住語段中動詞、形容詞,比喻、擬人等修辭,把它讀“活”,使之形象化。要隨着文章感情的起伏,運用高和低、輕和重、快和慢、停頓和轉折的語音、語調變化,讀出文章的基調與情感韻味的美。如“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子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安塞腰鼓》)這段文字形象地描繪了舞蹈的場面美,氣勢昂揚,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品味語言,體會文字美。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語言文字的品析、鑑賞,讓學生體味文章中熔鑄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訓練對語言文字的靈敏的感覺。品味語言,教師要從語言美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等幾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對文章精粹優美的詞句認真琢磨,反覆推敲,仔細玩味,在推敲、品味中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生動的語言能夠形象地描述客觀事物,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語言的生動性,在助於感知形象美。如濟南的山美水也美。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含着點熱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這簡直是冬天裏的春天!“河水是這樣澄清”,“空中、半空中、天上”“又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擡起頭來“慢慢往上看”,“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好一個水晶的世界!這水晶的世界,正是美的結晶!(《濟南的冬天》)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更有如畫屏:“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出者……”(《醉翁亭記》)還有那“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天門山,是多麼壯闊;那“滿眼都是紅葉”的香山,又是何等醉人!這些濃墨重彩的生動描繪,再現了祖國大好山河如詩如畫的季節美、雄壯美、色彩美的形象和深遠、明麗、朦朧的意境,明快、愉悅的情感撥動着讀者心靈的琴絃。

想象聯想,領悟意境美。好的文學作品都有“言有盡而意不盡,意有盡而情不盡”意境。如何把學生領進作品的意境中進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聯想。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想象、聯想的翅膀,飛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蘊藏在辭句深層中的“言外之意”的間接意境。如《沁園春雪》中“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是寫想象中的“晴日”風光,等到天晴,迎來一輪紅日,便爲這雪境增添了異彩:“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表現了作者對雪後放晴的絢麗景象的嚮往之情(這是言內);又表達了作者熱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這是言外)。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詩意盎然、構思精巧、立意高遠的散文。學習此文要根據作者描述的荷葉、荷花、荷香等展開聯想。比如,欣賞“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這個比喻句,可引導學生聯繫學過的《愛蓮說》中的文句,自身去體驗、去想象,用語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寬大、微曲的荷葉的輪廓。再聯想舞蹈演員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視覺形象。從中體味出水輕盈舒展、挺拔秀麗的姿態。“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寧靜,“如流水一般”,傾“瀉”在荷塘;葉子和花被月色籠罩着,像浮上一層乳白色的光輝,使本來就是白色的荷花,顯得更白,“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葉和花都一起進入夢中……運用想象品味藝術境界,感受景語的情語,使學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引領昇華,創造精神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審美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薰陶感染,達到“融美於心靈”的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園林的美、建築的美、服飾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爲的美等美育內容,在教學時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學生心坎上,讓他們逐漸受到感動,得到感化,達到淨化。如《海濱仲夏夜》第一部分,教師範讀(或錄音朗讀)、學生朗讀後,讓學生理解文中按時間順序描繪的三幅圖景:夕陽落山,紅霞染海浪;夕陽西沉,啓明星高掛;夜色加濃,燈光與星光交相輝映。然後把學生帶進畫中,開掘美點,仔細領略其“獨特的美”:寧靜美、和諧美、動態美、色彩美。這樣,教師指點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講中想象,把文章表現的美漸次“移”到學生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學中,教師講授一篇篇課文,實際上是在指導學生進行“審美的鍛鍊”,引領和促進學生的精神發育,喚醒學生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善良、真誠、美好、民族的魂靈,以及人類的愛等等,以啓發他們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思辨美、藝術美。透過他們的眼睛,從現象看本質,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愛,對假、惡、醜的恨。讓他們的筆端涌出創造美的源泉,歌頌美好的自然風光,歌頌美好的社會生活,抒發美好的情感;同時也用筆鞭撻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醜惡現象。將美育融於語文教學中,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培養、造就具有追求美、鑑賞美、創造美的一代新人;教文育人,讓學生學會“讀書做人”。這正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