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論人才培養策略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要問什麼行業的人最多,責任最大?我想,除了軍隊之外,就是教師這一個職業了。衆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由古至今人們對教師這一行業的職能詮釋,更是對每一位教師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師作爲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最基本的職責就是授與學生以知識,使學生智慧的成長。但是,從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僅僅是授與學生知識,使其增長智慧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注重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並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培養出社會急需的“全才”或者“偏才”。因此,傳道、授業、解惑,是二十一世紀教師的最基本職責,而培養人才卻是教師的重要使命。

爲何“培養人才”對教師來說如此重要?歸根究底,有兩個方面:

一、人才立國

漢王朝的劉邦,倘若他手上沒有張良這一良才,他早在“鴻門宴”中被歷史湮滅,怎能在後來統一中原?蜀國的劉備,倘若他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沒有蜀國的建立。而新中國的成立,如果沒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也許中國早就被日本吞併或者被蔣介石割賣,哪裏會有現在的圓滿。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曾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在近千年的歲月流轉中,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反覆得到了印證:周公三吐哺、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求、劉備三顧茅廬、曹操的“唯纔是舉”……這些,無不體現出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人才是立國的基本條件。

二、人才固國

秦國,它本是一個前景絕望的王國,七雄中國力和文化最爲落後的國家。但是,它有了商鞅這一個驚世人才。他的“變法”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變法。“商鞅變法”不僅發展了秦國的經濟,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也制約了各國的侵略行動,使得秦國在亂世中得以生存並強大起來,爲後來的統一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由此看來,人才是國家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當今的世界,雖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但是它又是一個充滿殘酷競爭的世界。因此,要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必須依靠高水平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而中國想要在世界之林屹立,就必須擁有大量能夠致力於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教育的方面的人才。因此,人才問題已經成爲關係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資源是黨和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資源。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已經明確提出了以人爲本的理念,這是重視人才的具體而又深刻的表現。

人才興則國運昌。因此,培養人才是我們教師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那麼,如何培養人才就成爲我們教師必須思考研究的問題。而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過去,我國的教育一直套用普通教育模式,採用“傳承式”“封閉式”的應試教育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且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滿足不同家庭爲孩子尋求多樣性教育的需求。面對這樣的窘態,我們必須對人才的培養模式有所創新。

第一,在培養目標、方向上,我們要有所改變。以往,我國的傳統教育十分注重“雙基”的培養,而我們也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於知識記憶牢固、應試技巧熟練、在高考中具有較高競爭實力的“一流應試人才”或自動化的“應考機器”。而今,我們要由知識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教育轉變,要變“應試教育”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爲發展性教育的“八仙過海各自成材”。爲何?縱觀世界歷史上的諾貝爾獎得主,有哪一個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沒有。原因在於,我們在灌輸知識給學生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忘了給他們動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某些理論。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是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足的後果。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實驗技巧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培養其成才。只有目標改變了,正確了,我們才能在培養人才這個道路上走出希望,走向繁榮。

第二,在教育教學的方法上,我們必須有所不同。培養目標的改變,必須要有具體的教學活動來支撐,否則就成爲了“空想”。

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摘引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核心應該是“教會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回答”,從而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投身於創新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師生的生命價值才能在課堂上大放異彩。因此,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

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不能質疑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因爲任何創造創新都是從問題的提出與質疑開始的,學生質疑不了答案,提不出問題就是教育的最大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懂得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去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例如“啓發式”“研討式”,並且結合他們身邊的時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質疑。總之,對學生“授之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之以漁”,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啓發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具備現今社會急需的創新思維。

再次,創造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走進課堂的同時,也懂得走出課堂。爲了讓學生實現自我的價值,多元的學習是受益的源泉,而活動是另一種不露痕跡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可以在立足於知識的基礎上,爲學生創造各種表現自我的舞臺。例如,學生會競選、體育節、藝術節、外語節、讀書節、科技周、禮儀周、五四辯論賽等。而在這個平臺上,學生更加主動、熱情,全員參與、角色各異,卻特長突出、個性鮮明。這些活動,不僅僅是把學生領出課堂。在課內外不同場景和內容的背後,是情感態度的內在一致和知識能力的深度契合。多樣的活動,多樣學習,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運用,得到解放,得到昇華。

總之,讓學生體會到“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成長我做主”,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課外的主宰,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第三,在教學的手段上,我們要與時俱進。在以前,我們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包打天下”。在今天,如果我們還完全沿用這種手段的話,就會使課堂的質量、效果大打折扣。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教學手段必須逐漸改變,充分利用電視機、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我們優化教學過程,拓寬學習渠道,豐富教學內容,共享教育資源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教師在一支粉筆一本書“包打天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更積極、課堂氣氛更活躍,同時也讓教師自己更輕鬆。

總之,人才教育的創新,離不開人才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將使人才培養的創新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有人去實施,否則就會成爲“空頭支票”。因此,中國的教育改革在考驗着教師,給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關於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這樣說: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着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教師是學生閱讀中的第一本道德書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着身邊的學生。因此,作爲榜樣的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育學生知識的同時,也以我們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教導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去團結合作,如何去完成歷史所賦予我們的使命。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有“大愛”的精神,要熱愛關心全體學生,將愛的陽光灑向教室的每一個角落。不要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而產生“差別對待”。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透過耐心、細緻的心理輔導、思想開導,以人格影響人格,以情感喚醒情感,用健康、博學、善良的美好形象感化他們,讓他們也向我們一樣具有善良、友愛的良好品質。

第二,教師必須是一個創新型的教師。

衆所周知,現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依靠創造型的教師。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爲,創新型教師是學生新思想的“助產士”,“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學生髮現真理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樂於從事創造活動,用於標新立異,能夠隨即應變地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有獨出心裁的見解和與衆不同的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就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在形式上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比如在講《項鍊》這一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一開始就分組,第一步同學們自由讀,讀時選擇喜歡哪個角色;第二步選擇角色,分角色朗讀,之後同學們評價;第三步課堂討論;第四步進行排演課本劇的試驗階段。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我想這節課的合作學習基本完成了。當然,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老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在學習中合作和共享,是學習心理的一種需要,如能得到滿足,將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悅、甜美。

辯證學習也是一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去收集資料、整合觀點、發表意見,從而讓學生全身投入到課堂中去。例如,在教授《錢》、《捕蝶者》等課的時候,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這就要求學生要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工具去尋找理據。透過這種方法,使學生的腦子、手腳都動起來了,這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擁有一桶水”這句話已經不再合適。社會在進步,中國在發展,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必須擁有一桶會流動的源源不絕的水,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不斷變革的時代站穩腳跟,帶領學生去認識瞭解這個不斷變遷更新的時代。

第三,教師必須擁有孫悟空般的“火眼金睛”。

中國的發展需要人才,但是人才的發現和培養談何容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慧眼識英才”。以前,我們都是以學生的成績去斷定他是否是人才,這是不科學的。我們應該帶着一顆“公平”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去挖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的成績很差,愛玩電腦、手機,愛自修說話影響他人,生活、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整天得過且過的,班裏的同學都不願跟他交流。但他有一個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口才很好,無論是什麼話題他都能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我抓住這一點,讓他參加學校舉辦的一次演講比賽。而這場比賽讓全班同學重新認識了他,他也自信了起來。之後,他還積極參加了辯論賽,主持了學校的元旦晚會等等。這不,幾乎全校都知道了他是個“名嘴”,而他也因爲受到大家的關注變得安分了,不再隨意違反紀律了。他曾跟我說,他終於找到了他的學習目標,就是要考上大學,然後進新聞系,做一個電視主持人或者記者。而他,的確考上了大學,也進了新聞系。從這個事例中,我們知道“差生”並不是全差,他們只是停留在暫時的“失敗”中,等待我們去關注,去拉他一把,把它從泥濘中拉出來。只要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去觀察、去了解、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並且給他們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機會,而他們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個的驚喜。看似“醜陋”的外表下,正孕育着等待綻放美麗的金色種子。

中國的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因此,我們萬萬不能以成績去評定學生的能力,我們應該花心思去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努力造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各自成材”的局面。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找到生活的目標,也能爲國家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人才培養是基礎教育永恆的主題,而教師承擔着這個重要的責任和偉大的使命,就應該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以身作則,爲學生付出真心,履行責任,不辱爲人師的使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標籤:人才培養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