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論文3.05W

摘 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項目,也是推動中國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創新強國邁進的重要舉措。其核心主旨在於強化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實際工程培養,着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

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關鍵詞:教育管理論文發表,發表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投稿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項目,也是推動中國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創新強國邁進的重要舉措。其核心主旨在於強化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實際工程培養,着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的優秀工程師,以滿足科學技術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一、建築學專業學生培養的特殊性

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爲背景,許多高校開展了“3+1”“3+1+2”“4+2”等創新培養機制研究。在這些培養機制中,各類工程專業都增加了工程實踐能力與研究創新能力培養環節,如校企聯合培養、創新計劃等,藉以改革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現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強化人才培養中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最終造就具備健全人格、專業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與創新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程人才。

建築學作爲中國國內爲數不多的5年制本科專業,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在5年的專業培養中加入半年設計院工程實踐環節、每年均安排一定學時的實踐、聘用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授課等,這些實踐能力培養措施較其他工程類專業提早近20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基於卓越工程師創新培養要求的大環境,建築學仍然有必要對其專業培養模式進行反思,以滿足建築類工程人才需求。

二、建築學專業的創新型培養模式

1. 人才培養的多種模式

目前,中國工科專業多以4年爲主,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建築學專業儘管也屬於工科,但由於其專業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將學制由4年改爲5年,同時透過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簡稱“住建部”)專業評估委員會評估的建築院校授予建築學學士學位,而未透過專業評估的建築院校則仍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此外,住建部評估委員會對於碩士階段達到建築學培養目標的建築院校還批准授予建築學碩士學位。總體而言,不同的學制、不同的培養標準反映在建築學中,就可分爲工學學士、建築學學士以及建築學碩士等三個培養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建築學人才培養可以採用“4+X”模式。對於學習有一定困難,或者家庭有一定工程背景(如施工、建材等)的學生,可允許此部分學生採用“4+0”的模式,按照4年制培養模式,授予工科學士學位,使其儘早投入相關工程領域參與實踐工作。而對於透過5年學習(即“4+1”)的大部分建築學專業的學生,則可授予5年制建築學學士學位,此類學生的最初工作崗位往往以建築設計爲主。此外,對於學有餘力的少數學生,還可以對其進行專業提升,即採用本碩連讀的模式,根據其學分修習的進度,最終決定採用“4+2”或“4+2.5”或“4+3”模式,使其既能提高專業水平,又不額外增加學習時間(按照一般模式,建築學碩士讀完需8年時間,而採用此模式則可縮短1年~1.5年時間)。

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率先採用了此模式。這對國內同類院校建築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

2. 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

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是建築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大亮點。傳統教學一般以專業大類課、核心課及選修課三個層次爲主,儘管透過選修課或通識課可以開闊學生的設計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但是由於條件所限,其眼界始終侷限於專業設計或社會生活的某一部分,對於設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侷限。

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在專業課程的設定中加入雙語系列課程,聘請國內或國外專家學者採用雙語教學,借鑑、引入國外優質教學設計資源,提高設計課程的國際通用程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開展與國外高校聯合教學模式,如邀請國內外的教師與學生,進行爲期一月或數月的交流、學習和實踐,對同一課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與設計,提高專業水平,促進校際交流與協作,爲學生開啟設計新視野。目前,此模式在國內知名建築院校中已普遍採用。如東南大學與ETH聯合教學已持續了數年,中國礦業大學與德國波恩大學也對此模式進行了多次嘗試。

此外,定期聘請海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工程項目專題講座,介紹大型工程項目的.構思、設計、組織與施工經驗,這也是進行國際化聯合培養的一種簡便模式。

3. “雙導師”的實踐教學模式

從事工程教育的教師既是工程教育理論上的學者,也應是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專家。然而,國內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工程實踐經歷。因此,卓越工程師計劃要求高校建設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經歷的高水平、專兼職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在此情況下,可以採用校內教授工作室和校外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導師”教育模式。

建築學專業培養中,前3年往往偏重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課程設計從單一空間向複雜、綜合性空間轉變,進入高年級後則會結合真實課題進行設計。

高年級指導教師實踐經驗豐富,對學生設計水平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目前,國內部分建築類高校大多采用“教授工作室”模式,該模式不僅使教授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工程經驗指導學生進行更爲科學合理的設計,同時還可以吸納年輕教師融入教授工作室,擔當助手,在工程實踐中吸收經驗,提高個人能力與設計水平。

強化校企聯盟,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實踐基地或教育中心,爲學生提供工程實踐教學平臺。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合理的實習培養方案,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工程師作爲“校外導師”,對學生校外實習進行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學生帶着經驗和疑問回到學校,學習目的性更明確、學習熱情更高、創造慾望更強。

此外,高校和企業還可以不斷深化合作,構建教學、科研、生產一體的工程人才培養平臺。企業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和先進的設計理念恰好與高校形成互補,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另一方面又可爲企業輸送大量社會緊缺的設計人才,兩者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共同推進人才培養工作,較好地實現了校企共贏。

三、構建實踐、

研究與創新“三位一體”的建築學教學體系

當前許多工程學科的教學體系仍然脫離不了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模式,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大背景要求高校在教學課程的體系與教學內容上,必須大力進行改革,推行符合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學型與研究型模式,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培養、訓練和提高。目前,建築類高校正大力提倡構建“實踐、研究與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其主要表現爲以下三個方面。

1. 實踐性教學

在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中,教學仍然是重要的環節。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則成爲“演員”,而教學的場地和環境可以根據講授的內容進行調整,突出“實踐性”特點。以建築製圖爲例,以往僅在課堂內講授書本中的製圖要領、原則與方法,學生只需學會求解,但當遇到實際課題時,則會碰到很多不解之處。在實踐性教學理念下,將部分建築製圖課堂轉到室外,對校園內部的小型建築進行實地講解,並要求學生對其進行現場測繪,完成現場考察之後再回到教室,製作相應比例的建築模型,透過對實體建築模型的切割與分析,最終完成圖紙繪製。透過親身實地感受、瞭解現場,以及分析、切割實體模型,學生不僅對基本製圖原理的認識有所加深,而且還大大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

在實踐性教學中,透過“課堂原理——實踐認知——動手操作——原理加強”這一教學過程,使原本僅停留在課堂、書本上的原理,變成了一個個實際存在的鮮活案例,學生對原理的認識也呈現出質的飛躍。

2.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工程類人才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爲主體,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性學習轉變爲主動式獲取性學習,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爲學習的組織者,主要負責講解設計原理及其重要知識點與研究方法,設立合適的研究專題,分析研究方法的合理切入點,同時安排合理的研究進度、計劃以及最終的研究成果要求。作爲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參與者,學生應組成研究小組,選擇教師所提供的某一個或幾個專題進行研究,在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應用和更新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和訓練能力,在團隊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提高素養。

對於建築學專業研究性學習,應以基於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爲主。學生應以課程設計的某個專題爲核心,參與項目的策劃、設計及執行,同時運用已具備的專業知識,選擇合理的方案和設計手段,最終拿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教師所提供的設計課題應爲真實課題,學生在研究中也應從課題的社會性、整體性及實踐性等多方面考慮,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最終設計才更具可操作性,更易與社會接軌。

3. 創新性設計

工程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僅侷限在數字計算、設計模仿與形式堆砌上,而要在各個方面對工程設計有所創新,建築學人才培養尤其要關注設計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也是中國建築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國外建築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其建築設計創新教育的印記。巴黎的“鮑扎”教育轉變了人們的藝術觀念,此後的美國學院派、德國包豪斯等建築教育則超越了之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強調建築設計與社會環境、技術等的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多元化建築設計的教育思想。而日本則透過在建築空間、形態、思想與技術方面的創新,形成了一種體現本土思想、別具一格的日本現代建築風格,這一思維的創新性設計也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

四、結束語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背景下,建築學由於其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可以採用多種培養模式,尤其以“4+X”、國際化聯合教學及校內外雙導師制度爲代表,同時應在建築院校中強化“實踐、研究與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培養實踐性好、研究性優、創新性強的新時代卓越工程設計師。

應該說,高校中的工程教育沒有實際項目中所限定的各類條件,因此也就具有更多的靈活性與創新性。而高校的建築教育與時代緊密結合,有利於學生在今後的社會實踐中發揮主流和先鋒作用,同時,學校的教育往往對社會的流行趨勢起到一種主導作用,並能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高校的工程教育在創新性設計教育中,不能僅僅強調錶層的適應社會的創新,而要挖掘學生的深層創造潛力,不斷完善、豐富、充實和發展高校工程教育的設計創新,使得創新性設計教育不斷突破,開創新的創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