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我做語文老師的幾點想法和嘗試 教師隨筆

 我當語文老師,其實很偶然。若干年前,我的一位老師曾告訴我--

我做語文老師的幾點想法和嘗試 教師隨筆

他說,你若只是想混口飯吃,那就試着教語文吧,因爲語文容易教。可你若真的想混出點出息,你也試着教語文,因爲語文教好不容易。

於是,我呢,沒怎麼思考,就教了語文。

可是入了行之後,我一度產生過錯上了什麼船的感覺--你見過幾個學生廢寢忘食搞語文的?見過幾個備戰高考的家長給孩子請語文家教的?這一點無論如何你幹不過英語數學。是吧?

今天的語文,我給它一不恰當的比方,它就好比一“廢后”,曾經輝煌,曾經顯赫,畢竟千百年尊孔讀經那算得語文學科的前身,而今,至少算是被冷落吧?更有甚者,社會輿論還曾一片譴責之聲,某年《中國青年報》就曾大幅標題,赫然刊發《誤盡蒼生是語文》。

我就不明白,這語文招誰惹誰了?

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呢?整個社會的大問題咱管不了,那就想想自個的問題。這些年呢,零零碎碎地進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

問題1、浮在表面    --對策:尋找寧靜

曾有同事給我一個評價,說我上課是在“燃燒”。我曾經很是自豪,但現在冷靜地反思之後,我給這種“燃燒”一個評價,套用一部教育影片名字就是《看上去很美》。而究其實,這種燃燒,這種美,它掩蓋了很多東西,比如流於形式的合作,天馬行空的討論,華而不實的拓展,浮光掠影的探究,甚至譁衆取寵的表演……慷慨激昂,眼花繚亂,熱熱鬧鬧,少了什麼呢?--紮實的訓練,靜心的挖掘,細心的體悟。比如說吧,我曾把有感情等同於慷慨激昂,把飽含深情等同於聲淚俱下……

比如魯迅先生《野草自序》--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我以這一叢野草,在這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一種歷盡滄桑後的淡然回首。

這就像書法一樣,顏真卿從《多寶塔碑》筆劃的嚴謹規整到《顏勤禮碑》和《自書告身》的得其意而忘其形,在意韻上明顯可見境界的提升。

作家和詩人,早期的作品大多熱烈奔放,劍拔弩張;而後期,多衝淡柔和,寧靜超然。--因爲生活磨去了他身上諸多的戾氣。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一切,均爲寧靜使然。於是,我感覺算是給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尋找心靈的寧靜。

我是一俗人,讓我時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不可能,於是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像朱自清先生那樣,試着尋找一種暫時的超脫,一種短暫的寧靜。

班裏投影屏幕能上能下,就是停不住,於是我慢慢調試,終於上住。學生問,我們試了很久都沒搞好,你怎麼讓它停的?我跟學生說,首先,我堅信它能停下來,接下來我就去找它能停下來的那一點。學生問,哪個點?我說,你心靈最寧靜的那個點。現在每次用到,總有一學生凝神靜氣地在尋找那個點。

就教學而言,心靜下來,許多先前忽略的東西就有可能被髮掘出來。比如《孔乙己》這篇小說,我教過數遍,直到最後一遍教的時候才發現有一個詞,而且是虛詞,挖出來後意味深長。“孔乙己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進學是中秀才之意)這句中有“終於”一詞,透過這一詞,我們可以想到一個過程,孔乙己在科舉道路上苦苦掙扎的過程,我們可以想像他或許也曾臥薪嚐膽,也曾懸樑刺股,然後屢考屢敗,又屢敗屢考的苦苦掙扎的身影,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耗費在了科舉考試上。科考失敗成爲他心頭永遠的痛!

有一老師講《隆中對》講得很細,不能說錯,但是我想,我們若能細細琢磨琢磨,就不難發現,此文可以把最精要的東西抽取出來,化繁爲簡,讓學生好學好記。這是一個青年人跟一箇中年人的對話,對話分三方面內容,1、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建立革命根據地(先據荊州,再取西川)。3、革命目標的確立:近期目標--三足鼎立;遠期目標--天下一統。

《陳情表》中李密反反覆覆陳說,其實抽取其精髓,就一條:努力使自己不出來做官合情合理而且合法,讓晉武帝無法拿他治罪。

《荷塘月色》中“月亮漸漸升高,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從“漸漸”“已經”可以想見時間之長,朱自清先生頗不寧靜的心在院子裏呆了這麼久,仍然未能有所緩解,只好去荷塘走走,以排解胸中煩悶,所以從這裏我就想到那麼多資料都在說朱先生淡淡的愁,我以爲值得商榷,淡淡,淡到什麼樣,能否隨風而逝?若果是淡淡,那爲何總是這般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呢?這問題,不靜下心來,發現不了。

這就像揀麥穗,站着揀,你感覺地裏沒有麥穗,但等蹲下身子,你發現,原來有那麼多麥穗等着你呢。

生活如此,教學也是如此。

問題2:侷限課內,越教越陳,越學越死    --對策:汲取生活的養料

我們通常會要求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攻讀語文書。而這樣以來,使得學生眼界窄,老師講課文,學生學課文,考試默課文,2009年高考衆多作文題中,某省命題爲《時尚》,實在難煞一大批埋頭苦讀的學子,天天幾點一線,大凡專心備考者有幾人顧得上去關注時尚?

鑑於此,我想到,帶着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養料。爲語文尋得源頭活水。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定論。

於是我努力引着學生把書讀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讀到書裏來。

學生懼怕寫作,內容貧乏,語言乾癟,於是我想到了評書。這裏可供汲取的`太多了:事件的敘述,人物的描寫,山川景物,器物,場面,心理……俯拾皆是,只要你是有心人。再說,薰一薰評書,能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的同學寫作不會差。有人說中國傳統的人物描寫注重側面烘托,比如寫美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不重正面描寫,我說評書,這種古老的文藝形式裏非常重視人物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比如:寫一英雄--

人羣一閃,露出一個黑大漢。但見此人,身高頂丈,膀奓腰圓,渾身穿青,遍體掛皁,往臉上看,面似黑鍋底,黑中透亮,掃帚眉,大環眼,獅子鼻,方海口,兩耳朝懷,打那兒一站,真是百步的威風,萬丈殺氣,亞若張飛再世,敬德重生。

文章結構方面也可以從中借鑑:比如講到平敘,有人不明白,我就舉到評書裏常見的幾件事同時發生,我們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某某如何如何暫且不提,且說誰誰……這就是平敘,有同學寫作時學着用平敘的另一種形式:說說甲,說說乙,再說說甲,說說乙,段落交替,營造出一種很妙的蒙太奇效果。

大家喜歡吃火鍋,我便借火鍋給學生講作文。寫作,審題、構思、選材、謀篇,開頭結尾,行文照應,技巧方法老師都能傳授,唯有一樣無法傳授,那就是你的語言功底,你的文化底蘊,你的個人修爲,你的人生感悟,而這些恰恰決定了你文章境界的高低,這好比火鍋底料,同樣的燙菜,不同的鍋子裏涮出來不一樣,爲什麼呢?--底料不同。你就山珍海味白開水涮出來也不好吃,青菜豆腐,從高湯裏浸出來也淳厚鮮美。我們寫作的提高,最終要提升的是我們的高湯,我們的底料。不提高這些,我們的寫作就好比練武之人一樣,只是個花架子,幾個表面的招式而已,可是很多武林老碩果,可以憑藉深厚的內力,以簡單的招式擊敵於無形。

那麼如何提升呢?我給學生兩條路:一條汲取,一條自悟。將外來之物相容並蓄,內化而爲我所用,那纔是我們的目的。

還接着說吃,說到課內文字解讀,我喜歡拿燉排骨湯作比,我曾經忙活了半天,忘了放排骨;也曾經把佐料放太多,遮住了排骨的自身的真味。更多的時候是排骨味道沒燉出來,後來總結出來--燉湯,先要猛火煮沸,排骨在沸騰的水裏上下翻滾,開始聞到香了,這時候不能停火,改文火細燉,幽幽的香氣四溢開來,髓、汁燉出來了……

教學中主題挖掘,不妨先掀一個小波瀾,再在學生心頭最癢處多撓幾把。

有人喜歡盛湯的時候澆點麻油,香吧,但那種香是浮在面上的。排骨的香,骨子裏透出來,幽幽的,淳厚,綿長。

課堂,加點噱頭,也可以逗得學生樂一樂,但只有從文字自身挖掘出來的東西纔是一種內涵的美,才持久、誘人,纔是課堂真正的魅力所在。

問題3、替學生撐起一片天   --對策:還給學生一片天

問題4、教改天地五彩紛呈,無所適從   --對策:相容並蓄,成就自已

待續…… 

王書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