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千古高風識琴音(網友來稿)

四川成都郫縣一中 李國棟

千古高風識琴音(網友來稿)

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7期上發表胡延永文章《“調素琴”怎謂“無絲竹之亂耳”》,認爲劉禹錫《陋室銘》是“表達其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絲竹”的原因是“絲竹”是達官貴人的音樂。對於前者,筆者深表贊同,但不敢苟同對“絲竹”的理解,因爲“絲指彈絃樂器”,而“琴”作爲古代的絃樂器(最初五根弦,後加到七根弦)就屬於絲之一。經過了一番索考,筆者認爲作者撫彈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淵明,可謂琴本無弦更無聲,安得宮商亂耳音。

在古代,琴是一種高雅的樂器。晉嵇康《琴賦序》中說:“衆器之中,琴德最優。”《文選》李善注引桓譚《新論》曰:“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在嵇康《琴賦》之前,有無名氏《琴操》、《琴銘》,董仲舒《七言琴歌》二首,揚雄《琴清英》,傅毅《雅琴賦》,馬融《琴賦》等詠琴詩文。“琴”被冠以“清”“雅”之名。從此,彈琴就成爲文人雅士的一種日常活動。晉代,許多文人詩歌中都有這方面的反映,阮籍有詩句“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王粲《七哀詩》有“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爲我發悲音。”;陸機《擬東城一何高》有“閒夜鳴撫琴,惠音清且悲。”

“素琴”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其後歷代詩文皆能覓其蹤影。漢.秦嘉《贈婦詩》“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嵇康《酒會詩》“素琴揮雅操,清聲隨風起。……但當體七絃,寄心在知己。”江淹《恨賦》“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李白《留別王司馬嵩》“他日閒相訪,丘中有素琴。”明謝榛《四溟詩話》“班姬苦思題團扇,卓女幽情託素琴。天畔彩雲休散卻,鳳台此夜會知音。”以上“素琴”皆是有弦的琴,可彈有聲,所謂“素”乃取素樸之意,“素琴”即“素樸、不加裝飾之琴。”

而《陋室銘》中的“素琴”,卻不是“素樸的琴”,它取用晉代陶淵明的典故,是無弦之琴。《宋書陶潛傳》記載說:“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晉書隱逸傳陶潛》也記載說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全樑文卷二十》:“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作無弦素琴)一張,每酒知,輒撫弄以寄其意。” 《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七樂考十》也指出:“陶淵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輒撫弄以寄其意,可謂達君子無故不徹琴瑟之意矣。”關於此事,歷代都有記載,如張隨《無絃琴賦》:“陶先生解印彭澤……適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酒兮無量,琴也無弦。”宋祁《無絃琴賦》:“欲琴理之常在,宜絃聲之一空。隱六律於自然,視之不見;備五音於無響,樂在其中。”參照相關典籍,我們可以知道,陶淵明有一張沒有弦的素琴,常撫弄來寄意。後世文人遂用 “陶琴”、“素琴”、“無弦”等稱謂無弦之琴。或自示隱逸,或指稱意趣高雅不同流俗。黃庭堅《晚發咸寧行鬆徑至蘆子》詩:“聊持不俗耳,靜聽無絃琴。” 元好問《密公寶章小集》詩:“淵明素琴嵇阮酒,妙意所寄誰能量。”

在劉禹錫生活的唐代,該典故被廣泛地使用。例如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李白《贈鄭秋浦》詩之二:“崔令學陶令,北窗共長眠。抱琴弄日月,取意話無弦。”李益《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興》:“明鏡懶開長在匣,素琴欲弄半無弦。”從這些詩文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唐人心中的“素琴”幾乎都是意指“無絃琴”,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素琴”也應該把它放置在這樣一個大語境下來理解。

讓我們再結合文字和相關背景略加分析。劉禹錫在青年時任太子校書時,結識了王叔文等人,投入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與柳宗元一起成爲骨幹人物,人稱“二王劉柳”,由於觸動了宦官、藩鎮的利益,遭到嚴厲鎮壓。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後輾轉於巴山蜀山之間,擔任連、夔、和等州刺史。這篇《陋室銘》是他在和州刺史任上寫的,據說當時受當地地方官排擠,劉禹錫生活起居十分困窘。古代士大夫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今,劉禹錫仕途失意,自然與衆多文人一樣,退守到“獨善其身”的小我天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分明流露出的是退居林泉,避世自適的情緒。而文末列舉的“子云亭”“諸葛廬”均是揚雄、諸葛亮出仕前隱逸棲身之所。故《古文觀止》評語云:“陋室之可銘,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之中,觸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結之,饒有逸韻。”

凡此種種,劉禹錫《陋室銘》用陶淵明“素琴寄意”的典故表達的是意欲隱退避世、標舉德行高雅之志。而我們從那把無聲“素琴”上中聽到的是一顆文人之心在跨越人生溝谷時起伏躍動的弦外之音。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