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認識孔子--重讀《論語》(網友來稿)

新疆巴楚縣第二中學語文組 李成林

認識孔子--重讀《論語》(網友來稿)

上初中時,我就讀過《論語》。不知怎麼的,我始終不喜歡讀這本書,也不喜歡書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許是受了魯迅先生的影響吧。我覺得中華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不然,歷代帝王不會那麼推崇他,給他的光環也不會一個比一個光亮,什麼“尼國公”,什麼“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什麼“千古聖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當奴隸,又是什麼呢?因此,我對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厭惡。

工作後,出於教學的需要,我買了一套四書五經。由於打小討厭,我平常不會去讀,就擱在牀頭權當催眠曲。哪知閱讀的時間長了,孔子的偉大逐漸從書中凸現出來,並日益清晰。我不僅徹底改變了小時候的'看法,而且越來越崇拜他。

孔子無愧爲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幾千年前,孔子就能高瞻遠矚,身體力行,不能不叫我們這些只注重應試教育的後生小子汗顏。他的教育藝術更是爐火純青,無與倫比,最令人感動的是《先進篇》中的“侍坐”,孔子的音容相貌歷歷在目,一句“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就開啟了學生的話匣子,學生們毫無拘束,侃侃而談。連很不好意思的曾皙也毫無保留的說出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學生的評價恰如其分,即使對子路的草率,他只是付之一笑,沒有絲毫譏諷的成分。“侍坐”透過孔子向學生問志,誘導啓發,氣氛輕鬆融洽,循循善誘的教師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只要學生能交些許學費,就給他受教育的機會。想想我們現代教師對待差生的態度,跟先師比起來,不慚愧麼?在教育過程中,孔子的原則是“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勉勵學生“見賢思齊”“匹夫不可奪志”,提醒學生“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從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則教育主張看,雖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但絲毫也不影響他作爲偉大教育家的形象,難道不是我們現代教師學習的榜樣嗎?

孔子作爲至善至美的道德家,他謙恭、仁愛、寬容、同情弱者。在那等級森嚴的時代,需要多大的勇氣呀!但他堅忍不拔,憑着非凡的智慧,不折不扣的做到了這一點。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在他看來,一個人只要你願意,“仁”並非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而是誰都可以觸及的修養。他要求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做到“君子坦蕩蕩”。他跟守孝的人同桌吃飯,總是吃得很少。他用這種方式向別人表示自己的哀悼。他討厭“巧言令色”的人,更加痛恨巧取豪奪的人,他常常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剋制自己,把美德看成是自己終身必修的課程,立志使自己成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君子。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一切干擾。他做到了。在《論語》裏,“仁”這個字的出現達三百多次。孔子所強調的“仁”,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意義。我們且不管它。

活生生的孔子從《論語》中緩緩走來,越走越近,形象越來越高大。這是閱讀《論語》時,我始料不及的。我感到非常慶幸!因爲《論語》的精髓,我一輩子將受用不盡。孔子,我的良師,聆聽您的教誨,但願迄今不會太遲!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