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想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聲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現象,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高層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呢?這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講究藝術性的學習和體驗,爲此我選擇了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方法來講這一節課。本節課的內容較多,不僅有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還有頻率、超聲波、次聲波等概念,並且在探究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我採用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讓學生能欣賞帶有聲音的動畫,還親自動手用器材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利用多媒體採用分工協作探究,每組獨立進行探究,而對於實驗記錄的數據和現象運用多媒體展示給每一位學生,最後學生透過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完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本位”的精神,同時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瞭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透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鐵架臺、細繩、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媒體應用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師生共同欣賞一段音樂和一段噪聲,請學生談談對這兩段音樂的感覺,提出問題:爲什麼同是聲音給人的感覺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播放音頻學生仔細聽兩段音樂,討論並說出對這兩段音樂的不同感覺。 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兩組音樂:

1、響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調不同的同一首歌;啓發學生找出他們的不同,分別引入響度、音調的概念。提出問題:爲什麼有響度、音調的不同?是什麼因素影響聲音的響度和音調的不同。播放音頻 學生欣賞並找出這兩組音樂的不同之處;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響度不同的聲音和音調不同的聲音。聯繫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實驗

音調和響度教師播放準備好的2個動畫,一個是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係,一個是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係,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分組進行探究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的因素。教師巡視並瞭解學生的探究活動,適時給以點撥、指導。指導學生進行交流,並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播放動畫學生觀看動畫,分組進行討論,應用教師提示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自己動手進行探究實驗,學生可以跟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探究完畢,學生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並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物體振動快慢不同,產生的音調也不同,從而引入頻率的概念,再由人耳聽到的聲音範圍,引出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課件顯示聲音的波形 學生思考:爲什麼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音?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思考分析問題能力

音色 音調和響度都相同的聲音我們還能區分嗎?師生共同聽兩段音樂並說出如何區分的,從而引出音色。多媒體播放音樂。 (小遊戲)前排指定一位同學不許回頭,後面的同學指到誰,誰說一句話。讓前排指定同學判斷是誰的聲音。

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結 透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知識反饋 讓學生做課件上自我評價的隨堂測試,檢查這節課的收穫。教師巡迴指導。 課件展示做自我評價中的隨堂測試,自己檢查這節課的收穫。 透過聯繫鞏固

作業

1.《自主學案》P23 1—6。

2.預習2.3《聲的利用》。 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做梯度訓練。 鞏固提高

板書

1.音調:聲音的高低。決定於發聲體振動的頻率。

2.響度:聲音的大小,決定於發聲體的振幅。

3.音色:聲音的品質,決定於發聲體的材料、內部結構。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音調的理解學生覺得比較困難,可以透過鋼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動來感知、認識。在頻率的學習方面要透過學生的實驗來認識。響度比較容易,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係時要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音色的教學是個難點,認識音色可以從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導致振動方式的不同等方面來分析、講解。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瞭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透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透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 “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 教師指出:像剛纔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 教師提問:那麼我們透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爲什麼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祕,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 教師演示:

①用電子琴彈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讓學生感受有什麼不同;

②用音頻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 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 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①分組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②分組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赫茲 Hz( 板書)。

②音調與頻率的關係: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 學生看書,瞭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聲範圍圖。

(6) 教師提問:人的聽覺範圍是多少?那麼低於20 Hz和高於20000 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聲頻率低於20 Hz的聲音。

超聲波:發聲頻率高於20000 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 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 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②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麼不同。透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③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④師生小遊戲:教師小聲說一段話,後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⑤學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麼是音色

(1) “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 學生小遊戲:讓後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 教師提問:你憑什麼區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瞭解示波器在展現樂音特徵中的特殊優勢。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瞭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後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瀋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時由於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裏的“調”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裏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後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麼音調的高低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麼?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並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爲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範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範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並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並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麼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並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麼響度又和什麼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麼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並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係填空部分並思考響度還和什麼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遊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爲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絃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連結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4

聲現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於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徵》這節課中,讓學生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爲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課後,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爲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麼因素決定”展開。活動前,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象。活動中,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後,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後,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麼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麼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透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透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裏,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 學生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繫生活的能力較弱。

2. 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並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 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於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4. 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爲老師,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不夠沉着。

三、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緻,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爲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 演示,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並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