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聲音特性》說課稿

說課稿2.94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聲音特性》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聲音特性》說課稿

《聲音特性》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知道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基礎上,對聲現象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較爲重要的一節課。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知道決定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的因素是什麼?從而使學生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也爲今後的聲學研究對下基礎。

教材安排本節課內容時,基本上分爲音調、響度、音色三塊分別研究與學習,透過實驗以及觀察波形,對聲音的三要素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1)重視與日常生活相聯繫。教材在“探究影響聲音高低因素”時,實驗器材使用學生身邊的刻度尺、梳子,讓學生體驗聲音音調有高低之分。

(2)使學生感知現代技術手段對分析科學問題的作用。教材對不同音叉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以及不同樂器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採用示波器觀察波形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抽象問題的認識,並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瞭解聲音的特性。知道聲音的響度跟聲源的振幅及離人耳的距離有關,知道音調跟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透過學習聲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繫。

初步領略聲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熱愛、親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場合講話時,使自己發音的響度適當。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研究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各與什麼因素有關;

(2)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難點

用人耳感知聲音特性之間的區別;

二、學法點撥

響度、音調、音色是表示聲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三種特性的區別是學習的難點。除了從意義上區分外,還應透過實際聲音感受它們的區別,透過實驗探究它們的不同。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面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學習,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着深厚的興趣。初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着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本節課一是內容較多,不僅有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還有頻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爲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的強弱往往混淆不清,對這節課的教學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能聽到聲音,還能區分聲音。

⑴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⑵在家裏聽到有人說話,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是爸爸聲音還是媽媽的聲音。

⑶提出問題:人們是根據什麼來區分不同的聲音的呢?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高低

教師首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說相同的一句話“聲音的高低”,問學生: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⑵在學生回答男同學聲音粗(低沉),女同學聲音尖細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音調(聲音的高低)。

⑶實驗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問題:什麼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音調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是否有關?

②設計和進行實驗:如圖2-20所示,將一把學生用刻度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刻度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改變刻度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注意使刻度尺兩次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討論:比較兩種情況下刻度尺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

④教師講解: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是用來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低。因此,頻率決定着聲音的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頻率的單位是赫茲。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得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高,振動得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低。

⑷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不同人的音調和音樂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調的音調。閱讀表2-2,瞭解各種動物發出和接收聲波的頻率範圍。

(5)瞭解超聲波與次聲波的應用,知道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6)提出問題:我們這裏講的音調的“高”、“低”,與我們生活中講的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2、聲音的強弱

探究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①演示實驗1:做演示實驗,將系在細繩上的塑料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塑料球被彈開的幅度。使勁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實驗。

②演示實驗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聲和大聲喊“啊……”,看手的感覺。

③小組實驗小紙屑放在桌子上的實驗,輕敲和重敲紙屑變化的實驗。

④讓學生自己根據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什麼是振幅,響度跟什麼因素有關。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做振幅。聲音的響度跟振幅和離開聲源的距離有關。

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圖2-30,使學生認識振幅,瞭解聲音的響度單位:分貝,瞭解各種不同物體發聲的分貝數。

3、聲音的品質

⑴演示: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讓學生說出所聽到的樂器名稱,其他學生補充。

⑵演示:讓全體學生閉上眼,找幾位學生到講臺上說一句話,讓學生找說話人。

⑶提出問題:你們是根據什麼猜對的?在學生回答“各種樂器的聲音不同”“他們說話的聲音不同”後,指出不同樂器、不同的人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是不同的。

⑷告訴學生什麼是音色。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聲音的品質叫做音色。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⑸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利用音色知識的現象。如挑選西瓜、購買陶瓷製品、“聞其聲而知其人”等。

4、聲音的三要素

告訴學生什麼是樂音,什麼是噪聲。讓學生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也叫做聲音三要素是:響度、音調、音色。

(三)作業佈置

獨立完成作業本第三節第二課時。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爲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爲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由於本人準備不足,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能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聲音特性》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後,透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並透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係,透過生活實例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併爲後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透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於《聲音的特性》一節的要求是:瞭解樂音的特性,瞭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着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透過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學生的腦海中對於生活中的聲音的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這對本節課的學習起着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於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分,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爲此,透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別,並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並透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物理的學習興趣,並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瞭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透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於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於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於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五、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爲本,主要採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爲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於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課採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因爲要從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於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匯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

(一)新課匯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視頻,並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聲音的什麼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透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慾,併爲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麼關係?”後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係。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後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麼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並舉例,透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後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設情境並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裏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麼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髮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並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後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後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於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象進行判斷:

①“男低音高聲唱歌,女高音低聲伴唱”,“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麼特性。

②老牛叫的聲音和蚊子發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分音調與響度)

3.瞭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頻: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後提出問題:是根據聲音的什麼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鬆一下,並在輕鬆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匯入環節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後呼應的一個作用。

(三)課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節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並討論影響因素。爲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於理解記憶。

最後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並檢測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

(四)作業設計

製作橡皮筋吉他,並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並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五)板書設計

由於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採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節給與提醒。

第二節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轉換法、控制變量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