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有理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理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理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有理數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了負數產生的背景 ,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 ,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能力 目標 透過 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 能力、理論聯繫 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實踐第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

教學設計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小學所學算術數之後數的範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並且是以後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重點

正、負數的意義,

難點

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教學方法:

鑑於初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我決定採取啓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大量的實例和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並利用計算機和投影膠片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

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爲四部分。

一、創設情境,引入負數;

二、聯繫對比,突出重點;

三、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四、總結提高,滲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透過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 ,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原始社會,從打獵記數開始,首先出現自然數,經過漫長歲月,人們用數"0"表示沒有,隨着人類 的不斷進步,在丈量土地進行分配時,又用小數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使同學們感到,數的第一次發展都是爲了滿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隨之提問:同學們小學都學過哪些數?

爲了給下節課講述有理數概念及分類作好鋪墊,我把學生們答出的數歸類爲整數和分數。

那麼小學學過的這些數能否滿足社會生產生活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呢?

爲了體現負數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我選擇了三個學生較熟悉的例子,用計算機顯示動畫效果 ,採取形象化教學。

(計算機)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記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麼表示呢?珠穆朗瑪峯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魯番盆地低於海平面155米,怎樣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東走3米與向西走3米、收入50元與支出50元等等。還可以聯繫抗洪實際,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數學來區分高區警戒水位1米與低於警戒水位1米呢?

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興致勃勃的參與學習活動,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進入角色。

以上實例說明,小學學過的那些數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數的侷限也阻礙了數學自身向前發展。如小學遇到0-2、3-5這類題我們束手無策。以上種種矛盾及不便我們如何解決呢?

使學生感到數的擴充勢在必行,擴充的根源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既然小學學過的數不能滿足需要,我們需要引出新的數。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零下5°C,比0°C低5°C,那麼有沒有比0還上的數呢?此時,負數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學生順利地接受了這一事實,負數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來講解正、負數的定義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採取聯繫對比的方法,始終不脫離小學所學知識。在給出正、負數的定義時,我採取比較輕鬆的態度,儘量避免使概念複雜化:小學學過的大於零的數就是正數,負數就是在正數前面加上一個"-"號。讓學生覺得數學並不難學。在講述正、負數的表示法、讀法後,強調這裏的"+""-"是性質符號,雖然與表示運算符號的加號、減號涵義不同,但又能完全統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樣的。在學運算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溫度計上觀察0°C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C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表示,說明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0是正數與負數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非正非負的中性數。對於0的認識,我們小學知道,0表示沒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質:0不能作除數、0乘以任何數都得0等。其實,0不僅僅表示沒有:比如:0°C並不是沒有溫度,水位線定爲0米並不是沒有高度。在實際意義中,0是用來表示基準的數,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它比所有正數都小,又比所有負數都大。當然,0的內涵還很豐富,我們將在以後陸續學到。

以上對數0表示量的意義的分析,實際上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和理解。正數、0、負數的大上關係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也爲下一節課講述有理數分類打下基礎。

在此選取課本練習1讓學生口答,鞏固對正、負數的認識。並把課本例1作爲練習給出。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正、負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爲了突出正、負數的意義這一重點,就要突出它的實踐性。那麼,與引入部分呼應,有了負數以後,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記作5°C或+5°C,零下5°C可記作-5°C;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米,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記作+50元,支出50元記作-50元等等。同學們觀察、正、負數所表示的兩個意義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 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贏就有虧損。因此,上仍相反意義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負數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能表示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爲了加深學生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請學生再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總結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特徵:

(1)意義相反 (2)同一種量

並解釋相反與相異的區別。比如向東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並透過以下練習加以鞏固。

由於用負數表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很不習慣,是理解上的難點,如何講解難點呢?在此要向學生滲透相反意義所隱含的辯證關係。

"+""-"作爲性質符號有着更深層的涵義:

"+"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同意義,

"-"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反意義,

如:前進+5米,表示真正前進5米,

前進-5米,表示後退5米,

那麼,後退-5米就表示前進5米。並透過課本例2加以鞏固。

爲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及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

圖中所示是一個零件的剖面圖。用φ30±0.07表示軸直徑的誤差範圍,說明±0.07的意義。

因爲學生第一次見到這種標註誤差的方法,很難回答。我採取鋪墊式啓發,先講解;"這是一個直徑爲30mm的軸,在製作過程中允許產生尺寸上的誤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許超過一定的範圍,如此標準誰能說出它的意義?"這時,學生就會根據正、負數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這一特點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這樣使學生把正、負數與實際問題聯繫起來,加深了對正、負數意義內涵的理解。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透過練習鞏固知識發現不足,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檢查教學效果,採取相應措施。在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用所學知識去思考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學生的練習分出了梯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有助於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各組練習在進行中,進行後,都要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讓學生舉手,加以統計,及時糾錯及再講解,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調整練習題目的多少與難易。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透過語言、目光、動作給予鼓勵與告訴,發揮評價的增益效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語氣、神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透過有形的精神狀態如眼神等所表現出來的無形思維狀態加以感知,隨時捕捉反饋資訊,對自己的講課進程作出相應的調整,快、慢、停、轉應用自如。

在本節課的小結部分,首先小結本課重點與難點,然後向學生提問:你知道是哪個國家最早使用負數嗎?負數最早記載於中國的《九章算術》中,比國外早一千多年。藉此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並佈置思考題及作業,目的是把正、負數與第一章所學代數式聯繫起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的理解。

透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的學習習慣,更要重視教學生做人,才能真正講出一堂好課,真正成爲一名好教師。

有理數教學設計2

《有理數加法法則》是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六節第一課時內容,主要是透過問題情境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探究、總結、歸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能根據有理數加法法則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它是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也是實數運算的基礎,也就是一切運算的基礎。

教法:以學生爲主體創設問題情境,透過設計問題串,誘導學生探究、總結、歸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能自主運用法則進行計算。重點突出異號兩數相加,明確有理數的加法,名義上是加,但實際上同號是加,異號則要轉化成減法。最後將鞏固法則融入遊戲中,並將法則編成順口溜,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鬆。

學法: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主分類歸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透過將法則鞏固融入遊戲、順口溜中,讓學生學得輕鬆,樂於學習,並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理解加法的意義。

2、總結歸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能運用法則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

3、透過法則的探索,向學生滲透分類、歸納、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法則的探索與應用

教學難點:異號兩數相加

教學準備:預習教材,填上相應的空白,思考並舉出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1、一個不爲零的有理數可以看做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

2、比較下列各組數絕對值哪個大?

①-22與30;②-與;③-4.5和6

3、小學裏學過哪類數的加法?引入負數後又該如何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呢?

(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覆習回顧與本節課相關的舊知識。)

二、新知探究

1、開啟教材,請一位學生將他透過預習得到的加法算式說出來寫在黑板上,並說出該式子表示的實際意義。

2、你還能舉出類似用加法運算的實例嗎?

3、觀察這些算式,從加數上看你可以將它們分成幾類?每一類和的符號與加數的.符號有何關係?和的絕對值與加數的絕對值有何關係?

4、總結歸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突破難點:異號相加好比正數和負數進行拔河比賽,誰的力量(絕對值)大,誰勝(用誰的符號),結果考察力量懸殊有多大(較大絕對值減較小絕對值)。

(設定問題情境,探究、總結、歸納法則。對比了華東師大版教材和北師版教材,都是以數軸爲載體探究法則的,並且這種載體非常有利於理解加法的意義,以前也聽過其他老師上這節課,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向東走、向西走,要麼一晃而過,要麼總是糾纏不清,法則剛出來,便下課了,所以,我就更換了一種模式,讓學生先預習,然後說出這些算式的實際意義更利於理解加法的意義。我認爲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應該說理解法則中“和”的符號與“和”的絕對值的由來更容易一些。)

三、運用法則

例:計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維過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透過設定一組題目,理解法則,並展現思維過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

四、鞏固法則

1、開火車遊戲。

第一位同學說一個算式,第二位同學說答案,第三位同學接着說一個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學說答案,依次類推,誰卡住,誰表演節目。

2、填數遊戲。

將-8,-6,-4,-2,0,2,4,6,8這9個數分別填入右圖的9個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個數,每列的三個數,斜對角的三個數相加均爲0

3、思考:兩個有理數相加,和一定大於每一個加數嗎?

(設定了兩個遊戲:開火車和填數,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學的思維定勢“和總是大於加數”,引入負數後,是有變化的。設定問題“兩個有理數相加,和一定大於每一個加數嗎?”讓學生對有理數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結

加法順口溜:有理加減不含糊,同號異號分清楚;同號相加號相隨,異號相減號大絕;相反數、和爲0;碰見0、不變形。

(用一段“順口溜”識記加法法則)

六、作業設計

1、練習完成在書上,習題1~2完成在作業本上。

2、在圓圈內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數,使得每條線上的三個數之和爲0。

五、小結:用一段“順口溜”識記加法法則。

反思:“運算能力”是修訂後的課程標準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數加法”是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也是實數運算的基礎,也就是一切運算的基礎,有理數加法法則是有理數加法運算的準繩,更是難倒了一大片初學者,有的同學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不但不能敘述法則,反倒連小學學過的非負數的加法運算也不會了,如何突破這個障礙,我認爲關鍵還是加法意義的理解,應讓學生置身於現實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樣一來“和”的符號的確定與“和”的絕對值的確定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對比了華東師大版教材和北師版教材,都是以數軸爲載體探究法則的,並且這種載體非常有利於理解加法的意義,以前也聽過其他老師上這節課,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向東走、向西走,要麼一晃而過,要麼總是糾纏不清,法則剛出來,便下課了,所以,我就更換了一種模式,讓學生先預習,熟知加法就是連續兩次變化的總結果,然後再給這些算式賦予新的實際意義更利於理解加法的意義。其實,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應該說理解法則中“和”的符號與“和”的絕對值的由來更容易一些,透過操作,學生對於將算式置於實際情景非常感興趣。對於接下來將算式按加數分類,探究和的符號與加數符號的關係,還有和的絕對值與加數絕對值的關係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得到“互爲相反的兩數相加和爲零”時就有學生提到:異號兩數相加其實就是正負一抵消,餘下的部分就是和。看來只要在課堂上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自身釋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讓學生開啟大腦的錄音系統錄音要好得多。透過後續學習的考察,學生對於加法法則的記憶與應用並非停留在表面的記憶上,而是對法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沒有學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來敘述加法法則,他們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語言來說明到底是爲什麼。

再思考:這節課是我調入新的學校上的彙報課,領導還有同事們對我的課都做出了中肯的點評,最後一位頗有資歷的領導談到:數學教學應體現其本質,用“數軸”探究有理數的的加法更能體現加法的本質,授課者應做好合理的應用。換言之,本節課未能很好體現加法的本質。個人思考再三認爲加法的本質就是“連續兩次變化的總結果”,用數軸表示向東走向西走,還是舉生活中的盈虧實例等都體現了加法的本質。新舊版本的華師大教材都是以“數軸”爲載體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這種載體的應用主要凸顯了直觀,變化的結果一清二楚,也體現了數與形的有效結合,無疑是一種很好而有效的載體,但我們爲什麼不在教材現有載體的基礎上做一些突破,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運算呢!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盈”與“虧”生活氣息濃郁,且學生熟知,會吸引衆多的學生參與,“同號相加”就是“盈盈”型或“虧虧”型,“異號兩數相加”就是“盈虧”型,(+5)+(-5)爲什麼是0?顯然盈虧一樣,最終兜裏沒錢!而(+3)+(-10)爲什麼結果取“-”且用“10-3”,盈少虧多唄!最終還是虧了7元!將加法置身於這樣的情景更有利於理解加法的意義,總結加法法則,理解加法法則。

有理數教學設計3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有理數乘法法則,能利用乘法法則正確進行有理數乘法運算。

2、 能力與過程目標

經歷探索、歸納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發展學生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等能力。

3、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透過學生自己探索出法則,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有理數乘法法則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有理數乘法法則的探索過程,符號法則及對法則的理解。

三、 教學過程

1、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匯入新課。

教師:由於長期乾旱,水庫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經放了3天,現在水深20米,問放水抗旱前水庫水深多少米?

學生:26米。

教師:能寫出算式嗎?學生:……

教師:這涉及有理數乘法運算法則,正是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問題

2、 小組探索、歸納法則

(1)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以組爲單位探索。

以原點爲起點,規定向東的方向爲正方向,向西的方向爲負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2)學生歸納法則

①符號:在上述4個式子中,我們只看符號,有什麼規律?

(+)×(+)=( ) 同號得

(-)×(+)=( ) 異號得

(+)×(-)=( ) 異號得

(-)×(-)=( ) 同號得

②積的絕對值等於 。

③任何數與零相乘,積仍爲 。

(3)師生共同用文字敘述有理數乘法法則。

3、 運用法則計算,鞏固法則。

(1)教師按課本P75 例1板書,要求學生述說每一步理由。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例子中兩因數的關係,得出兩個有理數互爲倒數,它們的積爲 。

(3)學生做練習,教師評析。

(4)教師引導學生做例題,讓學生說出每步法則,使之進一步熟悉法則,同時讓學生總結出多因數相乘的符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