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5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5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1.放大的書信(便於講解格式)。 2.瞭解柯巖其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出示一個信封)提問:你寫過信或是收到過信嗎?

談話:書信是交流思想、傳遞快樂、傾訴煩惱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一位

名叫張國強的小學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就給著名的作家柯巖老師寫了一封

信,希望得到幫助。想聽聽是怎樣的一封信嗎?

2.讀張國強給柯巖的信,想想:張國強同學遇到什麼麻煩了?

3.討論: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會想些什麼?(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個人見解)

過渡:柯巖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呢?我們來讀讀柯巖老師的回信。

二、指導閱讀

1.自讀回信,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從兩封信中悟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圈點作批註,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2.交流:

柯巖老師建議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附: 綜合資料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由兩封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同學寫給柯巖的信,他認爲同學們嫉妒他獲獎,因而疏遠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寫信向柯巖老師討教,希望得到柯巖老師的幫助。一封是柯巖的回信,她在信中透過合理的推斷,分析了張國強失去朋友的原因,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誡國強:只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難與共,才能飛快地進步。張國強在信中提到的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這篇課文對學生思考自己的成長問題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信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並學習書信的格式、寫法。

2?詞語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也作“尺短寸長”。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楚辭·卜居》雲:“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2)對詞語的理解。

紅眼病:在課文裏指看到國強取得好成績非常羨慕而忌妒。

碰釘子:比喻遭到拒絕或受到斥責。

摔跟頭: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三、教學建議

1?在教學時,建議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要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中悟出些什麼”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柯巖在回信勸告國強時是非常真誠、耐心的,這樣纔可能令國強信服。然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推想:國強的問題還有可能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對此有何看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暢所欲言,教師要注意傾聽,相機指導,形成互動。

教師還應根據文後的提示,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從課文中發現的書信的格式、寫法。

2?對要求認讀的詞語,應讓學生多讀幾遍,並結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課題富有哲理,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舉例的方法說說自己的理解。

4?課後,可以建議學生之間互通書信,內容可以是互相溝通、消除誤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對成長中遇到問題的一些看法,在實踐中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

四、相關連結

柯巖 滿族人,當代詩人、作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1929年生於河南鄭州,1949年開始文學創作,從事多種文學形式的寫作,已出版專著50餘部。

她原名馮愷,柯巖是她的筆名。關於這個筆名,柯巖解釋道:“我們中國的古代人把綠綠的小樹稱之爲柯;巖呢,當然是大大的堅硬的石頭。岩石上是很難長出樹來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樹,它的根鬚必須透過岩石的縫隙尋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須加倍的頑強……我取它做我的筆名,因爲我知道寫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決心終生根扎大地,終生奮力地攀登,從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樹那樣富有生命力。”

書信的格式

(1) 稱呼。把對收信人的稱呼寫在第一行,頂格。後面加上冒號,表示下面有話要說。怎樣稱呼,要根據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關係而定,一般說,當面怎樣稱呼,信上就怎樣稱呼。有時可以在稱呼前面加“敬愛的”“親愛的”這樣的詞語。

(2) 正文。這是信的主要部分。寫信人要說的話,都寫在這部分。正文的開頭空兩格,通常是先寫問候的話,如,“您好!”“你身體好嗎?”如果寫的是回信,可以寫“×月×日的來信已收到”等內容。如果來信中提出一些問題或要求代辦的事,可以先把問題回答清楚,或者把代辦事情的結果告訴對方,然後再寫自己想說的話。如果說的事情多,就應該分段寫,寫完一件,再寫一件。每段起行空兩格,轉行頂格。

(3) 結尾。正文完了,結尾應寫上致敬或祝福的話,如,“此致敬禮”“祝你健康”。結尾的寫法,根據對象而定。如果給長輩寫信,可以寫“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給平輩寫信,可以寫“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順利”;如果給晚輩寫信,可以寫“祝你進步”“望你努力學習”。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應緊接正文之後,或單獨佔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健康”“工作順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頂格寫。

(4) 署名。結尾寫完後,在信的右下方寫上寫信人的名字。可以帶姓,也可以不帶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寫姓)。有時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稱謂,如“弟、兒、侄、妹”。如果加稱謂,一般不帶姓。如果是給單位或組織寫信,姓名要寫齊全。

(5) 日期。日期可以寫在署名的後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寫。

如果在信裏問候別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後,另起一行,寫上“請代向××問好!”“××並此問好!”

如果信已經寫好,但是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完,可以寫在信的後面。先寫一個“附”字,後面加上冒號,寫完補充的話以後,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後面加句號。

信封的格式

(1)在信封的第一行寫收信人的地址。字跡要工整,地名要詳細。寫地名要由省、市、縣,一直寫到區、街和門牌號碼。如果是給農村寫信,還要寫上鄉名和村名。信封的左上角畫着六個方格,應在裏面填上收信人的郵政編碼。

(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間寫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據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後面寫“同志收”或“先生(女士)收”等,此處應避免寫稱謂,如,不宜寫“爺爺收”。

(3)在信封的第三行寫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信封的右下角有六個小方格,應在這裏填上寄信人的郵政編碼。信件萬一出現投遞困難的情況,郵局可以憑藉這些資訊,迅速地把信退還給寄信人。

(4)信封正面距右邊55毫米至160毫米、距底邊20毫米以下的區域是條碼打印區,不要在這個區域裏寫字或署名,以免影響投遞。

(5)信封上的字不能用鉛筆寫,以防模糊不清;更不能用紅筆寫,因爲這是不禮貌的行爲。

(6)託人轉交的信,在信封上要寫“面交”“煩交”等字樣,在信封第三行的後半行上,寫“×××託”或“×××拜託”就可以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8課(需1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由兩封信組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

【學情分析】

本課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教學理念】

教學中應儘可能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見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一個信封。)

1、提問:

你寫過信或是收到過信嗎?

2、談話:

書信是交流思想、傳遞快樂、傾訴煩惱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張國強的小學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就給著名的作家柯巖老師寫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幫助。想聽聽是怎樣的一封信嗎?

二、指導閱讀

1、讀張國強給柯巖的信,想想:

張國強同學遇到什麼麻煩了?

2、討論:

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會想些什麼?

(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個人見解。)

過渡:柯巖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呢?我們來讀讀柯巖老師的回信。

3、自讀回信,思考: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從兩封信中悟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圈點作批註,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朗讀課文,感悟柯老師信中的語氣特點:真誠、耐心。

三、總結延伸

1、自己歸納書信的格式,發現去信與回信的異同。

2、合作交流,教師小結。

3、辯論會:

結合本班實際,自由組成正反方,展開辯論。

【板書設計】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正視自己

善於溝通

【相關作業】

1、給自己的親友寫一封信,注意書信格式。

2、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讀後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1、查找資料,瞭解書信的書寫格式。

2、瞭解柯巖其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平時交流中常用什麼方式呢?(談話、電話、收發資訊,還有書信。)是啊,書信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讓我們交流思想、傳遞快樂、傾訴煩惱。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以書信的形式進行交流的例文,一位名叫張國強的小學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就給著名的作家柯巖老師寫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幫助。想聽聽是怎樣的一封信嗎?那就讓我們走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二、初讀課文,瞭解文意

1、自由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自學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再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瞭解課文寫了什麼事?是採用什麼形式來寫的?

2、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作“尺短寸長”。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紅眼病:在課文裏指看到張國強取得好成績非常羨慕而忌妒。

碰釘子:比喻遭到拒絕或受到斥責。

摔跟頭: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3、瞭解課文寫了什麼事?是採用什麼形式來寫的?

4、指名介紹作者柯巖。

三、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習兩份書信

自己小聲讀課文,用鉛筆劃出以下兩個問題:

1、讀張國強給柯巖的信,想想:張國強同學遇到什麼麻煩了?

2、在回信中柯巖老師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四、學習思考並討論

小組內討論交流:

1、張國強的問題還有可能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2、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會想些什麼?(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個人見解)

3、從柯巖老師的回信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五、學習書信格式

1、讀了這兩封書信,你有什麼收穫?

引導從兩方面談: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後學會了與人交往的道理;瞭解了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2、重點學習書信格式。

(1)結合文後的提示,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指導書信的寫法)

稱呼:第一行,頂格,後面加冒號,表示下面有話要說。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開頭空兩格,先寫問候的話。

結尾:寫上致敬或祝福的話。“此致”、“祝你”等話,應緊接正文之後,或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健康”之類的話另起一行頂格寫。

署名:信的右下方寫上寫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寫在署名後,也可另起一行寫。

(2)出示放大的書信進行指導。

3、學習信封的格式。

六、作業佈置

同學之間互通書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溝通、消除誤會等。請你給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寫一封信,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並理解本課需要掌握的七個生字詞。

2、透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

3、透過課文學習書信的格式和書寫。

【教學重難點】:透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學難點】:透過課文學習書信的格式和書寫。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匯入

師:森林裏,一羣鳥兒正在爭論,爭論什麼呢?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那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蒼鷹說麻雀鼠目寸光。同學們,聽了它們的爭論你有什麼看法呢?

(全班交流)

師:(板書課題)誰來說一說一對這句成語的理解?

過渡: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又講了一件什麼事呢?趕快開啟課本看一看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我會讀:指名認讀生字詞

3、我會填:指名填空;選詞造句

三、抓住主要問題理解課文

1、提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探討:

(1)課文主要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

(2)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3)哪些話使你印象深刻?

(4)你還有哪些新的發現或問題?

2、思考問題:學生自主閱讀思考

3、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4、提出新的問題:

這封信對你有幫助嗎?

你嫉妒過別人嗎?別人嫉妒過你嗎?

透過柯巖老師的回信,哪些句子使你受益匪淺?

你還有新的發現或問題嗎?

四、學習書信的格式和書寫

1、透過學習這兩封信,你在書信的格式及語言上有什麼發現?再讀一讀課文,把你的發現圈出來。

2、學生自讀自畫並交流。

3、教師歸納:

(1)格式:

A、稱呼

B、正文

C、祝福語

D、署名和日期

(2)語言

用第二人稱,如同在與對方面對面交談,親切

4、小練筆:張國強收到並閱讀了柯巖老師的回信以後,對他會有什麼啓發?他會打算怎麼做?假如你就是張國強,圍繞上述問題仔細想一想,然後給柯巖老師寫封回信彙報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五、作業佈置

繼續完成小練筆

六、板書設計

討教:作文獲獎──嫉妒、寂寞回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從自身找原因

書信格式:

1、稱呼

2、正文

3、結尾

4、署名和日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優秀教案教學設計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信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思考

書信是交流思想、傳遞快樂、傾訴煩惱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封信——齊讀課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着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說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閱讀提示,帶着問題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說說這兩封信的有什麼不同之處。

3、讀第一封信,說說張國強同學碰到了什麼煩惱的事?他認爲引發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3、讀第二封信,說說柯巖的回信中哪幾段話對國強幫助最大。

4、指名朗讀6、7兩段話,說說柯巖是怎樣幫國強找到朋友與他疏遠的原因的。劃出能幫助國強解決煩惱的句子。

5、讀句子,談感受。

“班主任曾找我談過話,給我講過‘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故事,也說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話。”

“我學着發現人家的長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難與共。”

“一個人如果總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麼他不但會停止前進,還會形單影隻,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斷找出自己的短處,不斷髮現與學習別人的長處,他就會飛快地進步,越來越奮發樂觀。”

6、討論:當自己取得些榮譽,朋友和你疏遠時,該如何處理?

7、將柯巖的回信中對你有幫助的句子背下來,或寫下來做爲勉勵自己的話。

三、聯繫實際,明白道理

1、讀了這兩封信,從國強的事與柯巖小時候的經歷中,你又有什麼收穫?

2、出示句子:

《楚辭。卜居》雲:“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齊讀,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你還從哪些故事或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嗎?

四、瞭解信的格式,學習寫回信。

1、讀課後的泡泡,說說有什麼發現。

2、自己去讀信,再去尋找寫信在格式上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並歸納出信的一般格式。說說回信在寫法上要注意什麼?

4、拓展閱讀

5、嘗試着給李萍寫回信

教學反思

推薦上完了這篇課文後之後,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學時,建議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要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中悟出些什麼”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柯巖在回信勸告國強時是非常真誠、耐心的,這樣纔可能令國強信服。然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推想:國強的問題還有可能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對此有何看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暢所欲言,還要注意傾聽,相機指導,形成互動。

還應根據文後的提示,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從課文中發現的書信的格式、寫法。

2、對要求認讀的詞語,應讓學生多讀幾遍,並結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課題富有哲理,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舉例的方法說說自己的理解。

4、課後,可以建議學生之間互通書信,內容可以是互相溝通、消除誤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對成長中遇到問題的一些看法,在實踐中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