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小學科學課件沉與浮

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分享了小學科學《沉與浮》課件,歡迎借鑑!

小學科學課件沉與浮

設計意圖:

這是大班上學期的一節科學活動。科學活動一直是幼兒很喜歡的課程,因爲可以透過自己的操作驗證猜測,得到答案。我班幼兒在之前的活動中已經累積了相關的沉浮知識,本次活動是在幼兒已有的經驗上加強難度,透過操作,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沉與浮,知道透過改變形狀和重量可以改變沉浮的狀態。

活動目標:

1.豐富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狀況的不同方法。

2.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3.初步嘗試實驗的一般過程。

重點: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難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狀況的不同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裝水的瓶子、橡皮泥、塑料玩具、積木、石子、彈珠、盛滿水的大水盆、活動記錄表

2.幼兒學具:盛滿水的大水盆、裝水的瓶子、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感知材料,引出主題

1.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操作材料,說一說材料的名稱和摸上去的感覺。

2.提問:這些材料放在水中會怎樣?

3.進行猜測記錄。

二.驗證猜測

1.教師根據幼兒的大膽猜測與幼兒一同驗證結果。

2.記錄實驗結果,與猜測的進行比較。

3.與幼兒一同觀察記錄表“沉下去”和“浮上來”,並得出結論:哪些物體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沉入水底。

三.幼兒探索,尋找改變物體沉浮狀況的方法

1.選擇兩個典型的物體,嘗試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

2.幼兒探索:

①讓浮在水底的瓶子沉下去。

(改變瓶子的重量,或者投放若干的彈珠、石子,認識懸浮 )

②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上來。

(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從而改變浮力大小)

3.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小結: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重量都可以讓物體的沉浮發生變化。

四.活動延伸

教師:剛纔我們對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進行了改變,那剩下的其它材料我們可以用哪種方法成功改變它們的沉浮狀態呢?回家和爸爸媽媽一同試試看吧!

反思

從這次活動中,我發現像這樣的實驗活動有兩個環節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是鼓勵孩子進行實驗記錄,另一個則是實驗結束後的`討論交流。實驗記錄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嘗試着讓孩子做個人的實驗記錄,因爲它能記錄下每個孩子的發現、問題、實驗的結果及其解釋,這是保持實驗連續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發和延續孩子對問題探索和研究興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學”中所說的:同樣的實驗,同樣的觀察,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講有着不同的體驗、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討論交流則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討論交流是我們經常進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在這個環節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實驗的過程、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反駁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新的疑惑。如:在這次活動中,同樣是一個空的旺仔牛奶罐,有的孩子操作後得出是浮的,而有的幼兒卻說是沉的。而作爲老師的我,在實驗中則是起到引導、鼓勵、支援、合作的作用。於是我就引導孩子們再次實驗,驗證結果,原來牛奶罐空時是浮在水面上的,如果裏面灌滿水後就會沉下去。

活動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鼓勵,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支援,老師支援孩子們的探索活動,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合作,老師能將自己與孩子們看做是合作伙伴,願意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標籤:小學 科學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