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

說課稿1.44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

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

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

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

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教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

透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裏。)

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大象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中的第三課。它是在研究鹽的溶解特徵後,進一步探究“其他的物體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導學生髮現,放到水中的物體除了溶解外還有其他情況,從而引出沉與浮的內容。教材先設計了“感知浮力”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透過實驗探究“沉到水底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然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應用和拓展,讓他們設法“改變雞蛋與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見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引入生活實際,去關注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和人類對浮力的作用。

二、說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接觸實驗探究比較少,但對於“沉與浮”的知識,他們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於“沉與浮”現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釋,從對生活中熟知的許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猜測和事實對比,到判斷物體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學生經歷一個個猜測及驗證,矛盾與思考、疑問到探究、意識到自己的科學認識在不斷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沉浮,並加以描述。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瞭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事物)現象應具備的猜想能力。

2、初步瞭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我們可透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

3、繼續培養敢於提出猜想與假設,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點、難點

(1)、對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與假設。

(2)、對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提出猜想與假設。

5、教學準備

水槽泡沫板鉤碼測力計橡皮泥雞蛋乒乓球水玻璃杯及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應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略)

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花官營中心小學的——張豔萍。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九課《浮與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對本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安排了三個逐層遞進的教學活動: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2、認識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透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從而學會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同學剛接觸科學學科不久,熱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對於“浮與沉”的知識,他們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接觸實驗探究還比較少。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象;

2、瞭解沉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

能力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用實驗的方法驗證;

2、能根據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狀態給物體分類;

3、能找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的觀察現象和積極思考問題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學和運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物體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與策略

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水槽等演示設備學生準備:水槽、水、曲別針、橡皮泥、小石頭、螺絲釘、鑰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綿、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浮沉現象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使用故事匯入新課:“一羣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進了第一文庫網旁邊的樹洞裏,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誰能想個辦法,把球拿上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隨水浮上來。教師問:“如果是我們上體育的鐵球掉進深坑,那麼還能用這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用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慾望。】

接下來,教師拿起一個瓶蓋,讓學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還是沉?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會發現把瓶蓋放在水面讓它仰在那,瓶蓋就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蓋放入水中或者反過來放進去,就會沉入水底。於是引出新問題:瓶蓋在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浮”?進一步明確觀察物體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體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運動離開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運動停在水底就是沉。

【設計意圖:透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爲後續的探究活動奠定方法和知識基礎。】

(二)提升原有認知——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

老師給各小組準備了十種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來猜一猜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隨着學生的預測在黑板上貼物體圖片,不能確定的貼在板書“浮”與“沉”的中間。師引導:猜測出來的結果要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教師演示正確實驗方法,實驗前用課件提出實驗要求及要點:並填好實驗記錄單。

讓它沉下去?

(2)選擇一個沉在水底的物體(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讓它浮起來?

學生分組自選問題進行探究,比一比,哪組的辦法多。2、交流探究發現,建立科學概念

學生展示彙報小組探究結果。學生透過討論分析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比如讓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壓下去,裝滿重物或灌滿水等。讓橡皮泥浮起來的辦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蓋裏,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透過交流、研討、提煉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體,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設計意圖:爲了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交流總結。】

四、總結拓展——收課不收思

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界中與沉浮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1、輪船爲什麼浮在水面上?

2、中國死海,人在水中爲什麼不會沉下去呢3、潛水艇是怎樣浮上來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承上啓下,既是對課堂中心內容的總結,也是爲下節課“感受浮力”作了鋪墊,是科學探究的延續。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課堂,會讓他們用探究的思想去認識事物,用開闊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後我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設計的板書圖文並茂,簡潔地概括了本節課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以上是我的說課過程,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