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1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透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拼接前後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並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爲此在設計教案時有別於一般的數學課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透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能做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安排了3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二、能做到層層遞進,以練促思。

在學生認識了幾個完全一樣正方體拼接成一行過程中的規律之後,讓學生拿6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任意拼,以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拼接處的規律。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後環節讓學生包裝火柴盒,透過接近生活實際的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最後環節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慣性思維,讓學生認識切過程使表面積增大。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2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透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拼接前後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並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本堂課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爲此在設計教案時有別於一般的數學課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透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能做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安排了3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二、能做到層層遞進,以練促思。

在學生認識了幾個完全一樣正方體拼接成一行過程中的規律之後,讓學生拿6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任意拼,以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拼接處的規律。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後環節讓學生包裝火柴盒,透過接近生活實際的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最後環節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慣性思維,讓學生認識切過程使表面積增大。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表面積的變化》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章的教學內容,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透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拼接前後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並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小組合作等方式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2、情感目標: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樂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價值目標:學生能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表面積變化規律的探索。

難點:應用發現的表面積變化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究規律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四、全課小結

教師活動

新課伊始,我透過多媒體,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 爲什麼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

活動一:

觀察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教師演示,提出問題:體積有沒有變化?表面積有沒有變化?

教師小結:剛纔我們用2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原來一共有12個面,拼成後減少了原來2個面的面積。課件出示數據:

活動二:

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演示操作,提出問題:表面積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引導完成填表,組織交流發現的規律。

活動三:

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分組拼一拼,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1、過渡:剛纔我們透過操作發現,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表面積都發生了變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規律。揭示課題:表面積的變化。看看誰能運用剛纔發現的規律很快解決這個問題?

2、出示題目: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在小組裏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3、開展一個拼裝小方塊的實踐活動把10小方塊包裝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組裏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裝方法

透過這課的研究和探討,我們不僅發現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而且將數學和生活僅僅的連在了一起。願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多觀察和思考,瞭解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設學生行爲引發思考

(一)、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說一說,體會到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討論,驗證發現。

學生可能的發現:

1、拼的次數比正方體的個數少1.

2、拼一次少兩個面。

3、拼得次數越多,表面積減少也越多。

(二)、學生可能發現的規律:

1、減少的面的面積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積越小。

2、減少的面的面積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積越大

(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A、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時結合思維活動,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

B、透過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從而使學生把關注點落到找尋規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數據綜合起來看。透過這些引領,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培養。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者再帶着學生到表格中再次體驗規律,讓規律成爲每一位學生的發現。

C、學生的動手操作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瞭解三種拼法,增強體驗。透過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中,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

(三)、學生 可能的發現:

1、拼成長方體後,體積沒有變化,表面積有變化。

2、都比原來減少了2個面的面積,不同的拼法減少的面積就不同。

3、可能出現幾種擺法,就請同學們再在小組裏拼一拼,比一比,說一說,然後讓學生在比較中得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法。

(這一環節拼拼說說,是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學生前面的規律體驗深刻,學生才能靈活運用。)

活動一的規律:

1、拼的次數比正方體的個數少1.

2、拼一次少兩個面。

3、拼得次數越多,表面積減少也越多。

活動二的規律:

1、減少的面的面積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積越小。

2、減少的面的面積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積越大

活動三的規律:

(1)拼成長方體後,體積沒有變化,表面積有變化。

(2)都比原來減少了2個面的面積,不同的拼法減少的面積就不同活動四的結果說明:重疊的面越大,表面積減少越多;兩兩相拼的次數多,減少的面積也多。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表面積的計算,體積、容積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設計的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透過動手拼一拼、算一算,發現完全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新體形後的體積是原來小正方體或長方體的體積之和,體積沒有變化,而拼成的新體形的表面積發生了變化,變化的規律是比原來單個的總面積減少了,重疊一次減少兩個面。

一、能做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安排了3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

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個長方體形狀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二、能做到層層遞進,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我馬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習:應用規律,讓學生對這個剛發現的新規律深刻地烙在腦中。之後才進行長方體拼長方體的延伸學習,這樣就使得難點突破得更快了,也爲下面的實際應用,打下了基礎。在學了長方體的拼接之後我又給學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練習,這樣讓學生將剛學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包裝物品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4

《表面積的變化》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

新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 爲什麼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參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安排了4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

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二: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三: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四:用若干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三、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5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複習入手,加強操作

從複習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入手,進行拼正方體引起表面積減少,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3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四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三、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學們可以動手拼一拼。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6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

新課伊始,我透過創設情境,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 爲什麼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

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三、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同學們可以動手拼一拼。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7

《面積的變化》是利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已有認識,透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新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發現拼接前後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發展空間觀念和總結、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爲了使學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情境匯入,喚醒意識拼拼算算,體驗規律拼拼說說,運用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情境匯入,喚醒意識

匯入部分,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裝的面紙。提問:面紙爲什麼這樣包裝?

生1:這樣包裝比較省包裝紙。

生2:攜帶方便。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與包裝有關的數學問題。

這一情境設定,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刺激了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喚醒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後,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1)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2)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麼規律嗎?並對猜測進行了驗證。(3)將兩個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大?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爲什麼?等問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並讓學生透過計算驗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的討論結果是否正確,驗證時出現了兩種方法:方法1:用拼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求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方法2:計算拼成的三種長方體分別比原來兩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減少的面的面積。減少的面積越多,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越大。再比較這兩種方法,進行方法的優化。

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 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我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1)用6 個體積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我讓學生在小組裏說說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集體交流後,學生明確:拼成一排的方法減少的表面積最少,所以表面積最大。

(2) 用 10 盒火柴,把 10 盒火柴包裝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包法?

小組裏拼一拼,看一看有哪些不同包裝方法?

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8

片段一:

師:請你用兩個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學生動手操作)

師:操作後思考:

①拼成的長方體體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體積和有沒有變化?

②拼成的長方體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有什麼變化?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重疊1次,表面積減少2個面。

師:那麼重疊2次,表面積會減少幾個面?重疊3次、4次呢?

這樣的結論是不是正確呢,請你先拼一拼,再觀察,然後把表格填完整。

正方體的個數 2 3 4 5

拼接的次數

減少了原來幾個面的面積

交流討論:你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生1:拼接的次數乘2就等於減少的面積。

生2:正方體的個數減去1就等於拼接的次數。

生3:正方體的個數減去1的差乘2就等於減少的面積。

生4:就是這些小正方體必須排成一列。

師生共同小結:(正方體的個數-1)2=減少面的個數

反思:

學生答案是五花八門,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們都在認真思考,積極動腦。由此看來,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想想自己平時在這方面可能做的還不夠,今後應每堂課給予學生這樣的機會,那樣必然會出現精彩紛呈的局面。

片段二:

出示題目:把10個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樣包裝最省材料?

師:題目問哪一種包裝方法最省料?實際上就是比的什麼?

生:比哪一種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

師:怎樣判別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大還是小?

生1:數一共減少了多少個面,減少的面的面積大而且要儘量的多。

生2:數外面還有多少個面。

生3:量一量,算出表面積。

師:我們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憑眼睛去看看數數,現在用10個火柴盒拼成的大長方體,你們覺得是數減少的面容易,還是數外面留下的面容易。

生:數外面的容易。

師:現在手中只有10個火柴盒,一次擺一種,每擺一種,就記下三種面的個數,填在表中。

師: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擺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每次大中小三種面的個數情況記下來。最後進行比較,看看哪一種擺法表面積最小。

生:自由活動,擺、記、比。

小組交流,形成一些判別的規律、掌握比較技巧。

師:剛纔有人提出量量算算的方法。正好剛纔有幾種擺法,大家一開始對它們表面積的大小有疑問,現在請你算算它們的表面積,驗證一下我們的結論對不對?

學生計算,驗證剛纔的想法。

反思:

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出表面積,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樣包裝最省材料,但是就失去了今天學習表面積的變化的意義。這個活動是在前面學生初步感知表面積變化的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爲了避免活動的盲目性,讓學生進行討論,形成一定的共識,再開展活動,進行研究,提高效率。最後,透過計算,讓學生進一步確信最佳的包裝方法。這樣透過有效的操作,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9

本《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起,得到的長方體與原幾個正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係,發現並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在傳授新知時主要以學生活動爲主,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新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爲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在授這一環節中安排了2個活動。活動一:探索2個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情況,透過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兩個面的面積。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動二:探索、4、個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規律,進而加深到用n個棱長爲1釐米的小正方體呢?教材對這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在活動:學生很容易發現,每增加一個正方體,表面積就減少兩個拼接面。找到“減少的面的個數”與“正方體的個數”之間的關係纔是最關鍵的。爲了讓學生髮現這些規律,安排了活動二,學生髮現這些規律還是有些困難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時增加了一個環節:我就直接提出問題“拼接條數”、“正方體的個數”與“減少的面的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嗎?再進一步就舉例,五個正方體拼在一起,有4個拼接處,6個、7個……n個呢?每個拼接處減少兩個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體的個數-1)×2表示減少的面的個數。在尋找“減少的面數”與“減少的面積數”、“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有什麼關係嗎?學生在用棱長爲1釐米的小正方體時,很快找出規律,但接着將棱長加深到棱長是a時,表面積減少和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找出這個環節上的表現不佳,這是本節的難點,對五年級的學生說確實存在困難,後我反思在此環節上我的引導不到位,並沒有找到學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導時我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從拼成的長方體剩下多少個正方形的面,發現剩下面與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規律進行引導,可能效果會好。

本節透過讓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經歷了操作、觀察、猜測、分析、實驗、驗證等活動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表象,建立了空間觀念。這兩個活動都是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領中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接着用n個棱長爲a釐米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思考,進一步鞏固發現的規律,提高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了數學思考。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10

本課《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起來,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幾個正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係,發現並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在傳授新知時主要以學生活動爲主,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爲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在授課這一環節中安排了2個活動。活動一:探索2個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情況,透過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動二:探索3、4、5個棱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規律,進而加深到用n個棱長爲1釐米的小正方體呢?教材對這節課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在活動:學生很容易發現,每增加一個正方體,表面積就減少兩個拼接面。找到“減少的面的個數”與“正方體的個數”之間的關係纔是最關鍵的。爲了讓學生髮現這些規律,安排了活動二,學生髮現這些規律還是有些困難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時增加了一個環節:我就直接提出問題“拼接條數”、“正方體的個數”與“減少的面的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嗎?再進一步就舉例,五個正方體拼在一起,有4個拼接處,6個、7個……n個呢?每個拼接處減少兩個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體的個數-1)×2來表示減少的面的個數。在尋找“減少的面數”與“減少的面積數”、“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有什麼關係嗎?學生在用棱長爲1釐米的小正方體時,很快找出規律,但接着將棱長加深到棱長是a時,表面積減少和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找出這個環節上的表現不佳,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困難,課後我反思在此環節上我的引導不到位,並沒有找到學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導時我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從拼成的長方體剩下多少個正方形的面,發現剩下面與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規律來進行引導,可能效果會好。

本節課透過讓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經歷了操作、觀察、猜測、分析、實驗、驗證等活動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表象,建立了空間觀念。這兩個活動都是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領中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接着用n個棱長爲a釐米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思考,進一步鞏固發現的規律,提高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了數學思考。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11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遵循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原則,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透過拼拼、算算、觀察、說說、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際操作與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化學生合作學習、獨立思考。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並在恰當時機給與科學的評價,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利用資訊技術手段,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創設了“爲什麼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其中一定有一些奧祕。”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爲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參與,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發現規律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透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後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時結合思維活動,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媒體呈現把3個、4個、5個小正方體擺成一排的過程,使學生在下一步的操作中能正確擺放,色彩鮮明的畫面也較較好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經歷了動手操作這一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過程,建立了空

間觀念。學生完成表格時,由於表頭是3、4、5及省略號,所以學生擺了3、4、5個拼成長方體的情況後,就急於表現,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號,其實體驗是不夠的。於是教者又用挑戰性的語氣提問:如果用6個、8個拼是個什麼情況,再操作驗證,從而使學生把關注點落到找尋規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數據綜合起來看。透過這些引領,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培養。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者再帶着學生到表格中再次體驗規律,讓規律成爲每一位學生的.發現。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學生的動手操作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瞭解三種拼法,增強體驗。透過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發現變化規律中,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運用表格的形式對拼成的三個大長方體進行異同點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地認識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每次操作活動後,都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本節課上,安排了多次討論交流:比較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你有什麼發現?在拼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比較用兩個同樣的長方體拼成三種不同的較大的長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用6個相同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的不同的長方體的表面大小的比較;爲產品包裝廠家會考慮些什麼?10盒火柴怎麼包裝最省材料等。同學們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三、以練促思,讓學生在應用規律中感受數學的樂趣。

2、 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後,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用6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爲10盒火柴設計包裝盒等。同學們運用所學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學習提價值。在運用規律中,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此環節,較好地體現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媒體演示着6個正方體拼成不同長方體時,拼接次數不同,減少的面也不同清晰直觀。當包裝火柴盒時,媒體呈現了學生中出現的多種不同的擺法的直觀圖,清晰地呈現,較好地比較,使學生

明白重疊的面越大,表面積減少得越多;兩兩相拼的次數多,減少的面積也多,從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鍛鍊。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12

《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最後一課時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主要探討相同的正方體拼成的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這一課如何去教,備課組的老師曾在一起進行了初步研討,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這一內容考試會考什麼,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什麼,採取怎樣的策略防止學生少出差錯,等等。顯然,僅僅着眼於幫助學生應付考試的觀念是狹隘的,教學時應更關注如何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在教材最後一部分“拼拼說說”的環節,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片段一]

師: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體?在拼成的長方體中,哪一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爲什麼?

書上原來的問題是“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只要求學生透過簡單地數一數減少的面,計算拼成的長方體表面積。而我把問題改成“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爲什麼?”主要是爲了引導學生探索,體積一定時,物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學生透過學具操作,很快發現有兩種不同的拼法。第一種拼法減少了10個小正方形的面,第二種拼法減少了14個小正方形的面,所以第二種拼法得到的長方體表面積小。

師:大家透過數減少的面,確定誰的表面積小當然是可以的。能否透過簡單的操作來說明第二種拼法的表面積比第一種小呢?

學生一時茫然。

師:(進一步引導)你們能否在第一種拼法的基礎上,稍作變動,將它轉化成第二種拼法呢?

各組學生完成了如下操作:

師:從剛纔的操作過程中,長方體的表面積增加了哪一部分,又減少了哪一部分?你們能發現嗎?

學生很快發現,當把第一種拼法分成兩部分時,長方體增加了2個小正方形面,再把兩部分拼在一起時,又減少了6個小正方形面,所以第二種拼法表面積小。

很多學生都認爲這種方法簡單,但就在這時,一個男生站了起來:“老師,你的要求是不能數,剛纔我們比較的時候還不是數了嗎?”

是啊,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隱去了小正方體的示意圖:

透過示意圖很容易發現增加的兩個面比較小,而減少的兩個面卻要大得多。

[片段二]

(按教材要求,教學內容已基本完成,以下是我對教材的進一步開發與嘗試。)

師:如果用8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有幾種拼法?拼成怎樣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學生很快透過操作發現有以下三種拼法,其中第三種拼法的表面積最小。

師:如果用12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有幾種拼法?拼成怎樣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學生擺出了以下四種拼法,第四種拼法的表面積最小。

師:如果用1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拼成怎樣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

師:從前面的四次操作中,怎樣拼得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大?怎樣拼得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學生的討論異常熱烈,並很快發現拼成一長排,表面積最大,但對錶面積最小的拼法表述卻各不一樣。

生1:表面積最小,就要儘可能地多擺幾層。

大部分學生同意該生的意見,教師隨接以12個小正方體爲例,把圖中的第二種拼法豎起來。

師:這個長方體共有6層,你能說它的表面積比3層(第四種拼法)的長方體表面積小嗎?

生1很快補充:這種不能算真正的6層,如果把它推倒,只能算是一層2排。

師:那你的意思應該怎樣表述更爲準確呢?

生2:擺成的長方體既不能是一排,也不能是一層。

師:你的意思是說擺成的長方體,在高度上不能只有一層,在寬度上也不能只有一排,長、寬、高三個方向上要兼顧對嗎?

學生普遍同意這樣的表述。

師:同學們,你們分析得很好。大家不妨再來仔細觀察剛纔三種表面積最小的長方體的拼法,它們在形狀上有什麼特徵?

生3:我認爲如果能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就一定要拼成正方體,如果不能拼成大正方體,那麼就儘可能地把它們拼成近似於正方體的形狀。

師:你的發現太深刻了!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什麼樣的長方體才叫儘可能地接近正方體呢?

生:就是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要儘可能地接近。

生4:老師,我還發現,用小正方體拼長方體,與我們五年級時學的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拼得的圖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周長就越小。而這裏是拼的形體越接近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就越小。

師:當然不要忘記前提條件,那就是小正方體的個數或小正方形的個數同樣多。是嗎?

[片段三]

(片段二教學結束,應該說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我認爲還可以進一步將表面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單的拓展。)

師:老師這裏有一桶沙子,它是由許多小沙粒組成的,每個小沙粒也有體積,我們把這些沙子堆成怎樣的形體,它的表面積最小?堆成怎樣的形體,它的表面積最大?

學生一致認爲把它堆成正方體的沙堆,它的表面積最小,而把這個沙堆平鋪在地面上,鋪得越薄,它的表面積就越大。

師:你們的想法很好!不過老師還要告訴你們,如果把它堆成一個球,它的表面積比正方體還要小。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了一來,學生似乎都陷入了沉思。

師:冬天小狗、小貓在睡覺時總喜歡把身體蜷縮成一團,這是爲什麼?

生:這樣可以更暖和。

師:爲什麼蜷縮成一團睡覺就更暖和呢?能否聯繫我們今天學的表面積變化規律想一想?

生:蜷縮成一團,身體更接近於一個球體,表面積最小,所以熱量不容易散發出去。

因爲對教材內容做了適當拓展,因此,我比其他教師多用了一課時才完成了教學。這一課時對學生應付考試或許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我認爲是值得的。因爲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適度拓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了富有數學內涵的規律。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了從簡單的數學現象出發探索一般數學規律的方法。應該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數學的奇妙,會發現數學的樂趣。他們一定驚訝於小狗、小貓居然也“精通”數學!其實教材中像這樣好的學習素材並不缺少,缺少的只是我們發現的眼睛!

《面積的變化》教學反思13

本節課《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這一內容有些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已有經驗尚處於淺層次狀態,離開了實物,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在體驗規律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動:

1、幾個正方體排成一排拼成長方體。2、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

3、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並且我圍繞這一知識點進行了大膽的設計有了如下突破:一、設計的思維過程相對完整。以拼拼算算—拼拼說說—實際運用爲主要線索,讓學生在主題突出的問題情境下經歷全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始終抓住主要方法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對於多個長方體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有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抓住主要方法就可萬變不離其宗。三、用課件生動再現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因本微課學習過程不能實踐操作,故充分利用課件的優勢,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理解了教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標籤:反思 教學 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