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

2005年3月25日第六節,我在初三(12)班上了《音樂之聲(節選)》一課。在課上,我首先提供了有關影視劇本知識的輔助資料,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交流初讀的感受,選派代表進行陳述。接着我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中描寫的兩個場景上來,與學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及人物的形象美,並讓學生表演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這一場戲,又請學生以導演的身份進行總評。最後師生一同進行歸納,根據影視劇本的特點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色。課後佈置學生有條件的回家觀看影片《音樂之聲》。全課用時47分鐘,拖課2分鐘。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

“語文課究竟要怎麼上?”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常常聽到這麼一句話。這樣問的有一線的語文教師,也有語文教學專家,但往往以“越教越不會教了”的自嘲作罷。作爲一線教師,又是教研人員的我,每當看到老師聲嘶力竭(有的還不時用教鞭敲打桌子),學生卻懨懨欲睡,心有旁騖的.語文課堂;或是教師自說自話,手足失措,學生自行其是,亂作一團的情形時,這個問題總會跳出來,讓我又一次陷入憂思之中。當我拿到人教版實驗區九年級下學期的教材,看到新入選的《音樂之聲(節選)》這一課時,不由暗自決定要做一回有心人了。

“新課標”着眼於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培養和優化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從我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純文學作品接觸極少,也沒看過這部電影,有的甚至連“影視劇本”這個名詞也是第一次聽說。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按照“三維”並結合學生情況來設計:“知識技能”目標爲詞語的積累與理解,及對影視劇本特點的瞭解,並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因此補充給影視文學的相關特點就顯得十分必要;“過程方法”:透過讀——悟——演——評,上升爲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在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養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透過教學,較好地達到了上述目標,學生餘良飛在佈置爲家庭作業的日記中寫道:“我第一次知道除了流行歌曲之外,還有一種音樂可以讓我沉醉……這纔是真正的音樂。”

“新課標”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指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手段的運用。但有的老師對“開放”一詞的理解有所偏頗,認爲學生只要能說,知識範圍可以任意拓展,甚至遠離課本。又有的老師對“手段”的理解過於隨意,濫用小組討論,濫用多媒體,結果小組討論流於空洞的熱鬧,多媒體成了“倒黴體”。有鑑於此,我忍痛割愛,推翻了讓學生欣賞電影原作的設想,並在課前對小組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三易其稿,認真推敲了提供給學生討論的問題,如“請結合文句點評第一個場景描寫的佳處”、“請從瑪麗亞所唱的歌出發,說說她的性格”等,始終緊扣文字,又給學生留下探究創造的空間。同時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不斷巡視、參與,及時瞭解討論進程,“宏觀調控”討論方向。因此學生活動既熱烈又有序,學生能較快地解決問題,表述也很到位得體。

語文學習無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一個內涵深厚,外延寬廣的概念,既包含以語感爲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際能力,更囊括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個性和人生態度等。因此,我在課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較深層次的思索,引導學生通音樂去感悟人物的情緒,強調音樂對人靈魂的塑造作用。學生郭豔芳在日記中寫下“偉大的音樂能使渺小的人也變得偉大”這句包含了哲理的話,說明本課較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標的要求。

45分鐘很快過去了,這是我難得的一次拖課,但沒有學生表現出厭煩。在欣慰之餘,我認爲這不僅僅表現了音樂的魅力,還應歸功於語言文字的偉大力量。正是語文與音樂的結合,竊以爲這算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當我從成功的興奮中平靜下來,細細梳理這一課的過程時,發現課堂表演這一環節存在較大的缺陷。由於課前未做安排,推舉演員花了較多的時間,而學生的表演也不到位,基本上是捧着書念,沒有達到“演出”的效果。如果我能適時做一些指導,如當學生表演瑪麗亞闖入這一場景時,我若能指出動作應匆忙、慌張、快捷,而最後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爲無奈,那麼學生對文字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又會上一個新臺階。可惜那時我只因時間快到了而焦急,錯失了良機。

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似乎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僅僅一節課也只能做一個小小的嘗試。“怎麼教”是一個太大的問題,我自忖沒有能力做絕對的回答,但我想,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由學生、教材、教師組成的小系統,教師選用如何教材所提供的資料給學生創設訓練的情境,就是一種具體的“教”,這種過程是從教師接觸教師之初就開始了的。只要從切實從學校、學生實際出發,對教材精心剪裁,認認真真做個有心人,我們或許將有可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