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1

這節《音樂之都維也納(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主要有三個板塊:一、導讀第2自然段,學習“總—分”寫法;二、依託課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圖的幫助下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詞語用意的指導;三、依託課文第5、6、7自然段,嘗試獨立閱讀。其中穿插說明方法的指導。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從學生本位出發,由扶到放,逐層遞進,最終向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語文的方向走去。語言點的訓練和說明方法的指導旨在強調語言有時需要細細地嚼,目的不僅是爲了品味,也是爲了表達。課後對照新課程標準進行思考,領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仍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

一、細節處理仍可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五年級學生學習詞語要“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課後練習題的引導下,這節課主要抓了“搖籃”和“摻和”兩個詞語來品讀。就“摻和”這個詞語,這堂課上的教學是這樣的:

【教師問:這裏的“摻和”是什麼意思?樂聲是聽到的,花草的芬芳是聞到的,它們似乎是不搭界的兩件事物,怎麼能混合在一起?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互相補充。教師再點撥:“有這麼多相通的地方,當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詞語用得妙,讓人彷彿和維也納一起沉浸在音樂聲中,享受着音樂帶來的歡樂。”】學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樂與花香可以融合的幾處,比如它們都在空氣中飄蕩,都讓人覺得非常快樂等,理解了“摻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維也納音樂帶給人們帶來快樂。但是,要麼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摻和”這個詞語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呢?對於這個詞語的體會可以再深入。

勾連課題“音樂之都維也納”,維也納的魅力在於音樂,題眼“音樂”可以在這裏發揮效果。如果在學生推想出意思後,開啟維也納露天音樂會的畫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啓發學生在音樂聲中想象花香飄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或許能將學生帶到維也納的音樂會上。那麼,花香融於音樂、音樂融於生活的感受會更真切,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的主題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參透編排的用意,這是教好這篇課文中的兩個詞語的前提,研讀新課程標準則可以指導我的教學更加深入有效。今後,要更好地利用好這把衡量我的教學的尺子。

二、小組合作仍需加強。

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鍛鍊的,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樣需要更多嘗試。這節課上放手由小組合作學習的時空較大,學生對文字的閱讀也比較有效。在教學準備時,我預設了這班學生的合作能力,設計了清晰的步驟(包括小組彙報的步驟),並預設了學生可能談及的感受。

實際課堂呈示的也確實是過程的條理性,儘管學生在這種方式的學習中有自己的實踐嘗試,學習反饋的質量也還可以,但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來說還是要着力加強的。尤其是學生的表達方面,要透過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的溝通,激發有質量的交流與表達。

1、說框架圖的學生表述要更清楚、準確。比如:這段話是圍繞什麼來寫的,分別舉了哪幾個例子。學生表述的語言要求規範,說得明白,其他同學才能聽清楚,方便交流。

2、說自己感受的學生要引導其它同學一起關注自己的閱讀點。比如:請同學們關注第幾自然段的某某詞,它的意思是什麼,讓我感受到了什麼。別的同學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內容

3、請其它組互動的同學有導向性。比如:請某某同學也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或者請第幾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發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談話的內容。

另外,組與組互動的形式也可以更豐富,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體驗,激發更多的學習靈感。

三、框架圖還可做文章。

備課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課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務於對課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圖,不僅理清了課文的脈絡,理清了教與學的思路,還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學會“舉例子”這個說明方法,可謂是這節課的功臣。課前,我以導讀的第二自然段爲例,打好了框架圖,填好了內容給了一個學生可參照的範本。再按其它課文內容制定了三個空白的框架圖,分別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圖。課上,學生便按框架圖合作學習。

現在想來,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暢,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學生去讀去畫好了。儘管課前無法預知學生會畫出什麼框架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學生弄明白了所學內容哪句是總,哪句是分,再畫幾個圈來做框架應該不難的。再說,抓住了“總—分”這個要點,即使學生不是畫圈,卻畫了方框,也是一樣可以表達的。

學生什麼地方需要幫助,什麼地方不需要幫助,我應該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給一點距離,學生就有跳一跳的機會。大膽地信任學生,該放就放,學生學習的自由度會更大,創造性會更強。

另外,最後指導學生自學一塊,如何啓發學生髮現文字的規律,簡單明瞭地用概括的語言說出來,我沒能想透徹。相信方法得益於多思勤學,勉勵自己要不斷改進,爲學生髮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2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這樣一篇課文編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教師提供材料,學生朗讀感悟,那麼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實現,因此,在新課程的理念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這課文的教學目標:

1、自學課文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

2、繼續學習積累與表達,在閱讀中讀懂文章結構,學習總起分述的寫作方法。

3、讓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針對這三個目標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首先,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樣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後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爲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接着對這四個方面進行提問,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由於課文描寫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較難理解,因此,我製作了許多圖片,幫助學生透過比較直觀的畫面的欣賞,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第一節時,老師讓學生看圖片,欣賞維也納的風光,知道它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了說明音樂在當地的普及,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貝多芬廣場、海頓街……等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效果不錯。

最終我將目標落實在朗讀上,只有讓學生讀出、悟到,纔會內化爲自己的知識積累。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我在教學中儘量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迴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雖然給學生創設了音樂的情境,讓學生去感受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但是學生的情緒還是跟着老師一起走,沒有很好的發散出去。原因在於教師不能脫離教案,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如:請你選擇你最感興趣一個問題,認真仔細地讀課文,將自己讀後的感受在小組中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確實考慮到了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但在交流過程中,老師還是針對着一個一個問題而來,看似教學過程很流暢,但學生的思維被老師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沒有到位。從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製作的課件不應該爲教案服務,而是應該爲學生的學習做鋪墊。那麼,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纔會得到真實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3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和嚮往。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有詳有略,如音樂般急緩有致。這樣一篇課文編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教師提供材料,學生朗讀背誦,那麼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實現,因此,在新課程的理念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以此爲主線,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強調個性化朗讀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資訊的過程,具有獨立性、個體性。閱讀教學要關懷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啓心智。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一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迴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所蘊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學中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朗讀。而對於同一語言材料,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

2、課內課外閱讀材料有機結合新課程下,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僅要讓課堂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寬語文教育。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機會主要在語文課上。因此,還要把課堂教學作爲改革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把課內閱讀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整合起來,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益的。

從《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爲什麼會被稱爲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材料如何呈現,是教師直接提供,還是讓學生自我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同時反映出不同的教學觀念。

因此在學習資源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課堂學習的需要,《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教學資源分爲兩個部分——創設情景的多媒體課件和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爲主題的頁。

1、多媒體課件演示:提供大量圖片和音樂,拉近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

2、《音樂之都維也納》主題頁。分爲五個部分。

(1)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個別詞語及維也納的地理位置。

(2)音樂家的搖籃:提供世界著名音樂家在維也納成名的足跡。

(3)音樂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樂雕塑圖片及文字資料。

(4)音樂的傳統:提供維也納悠久的音樂歷史及演出資料。

(5)音樂的殿堂:詳盡介紹“金色大廳”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資訊技術的應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多種媒體課件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爲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在教學中,一幅幅展現美麗的維也納迷人風采的圖片,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決教學難點用網絡資訊技術超連結的呈現方式簡潔而鮮明地將有關“音樂之都維也納”呈現給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點擊閱讀,然後透過討論,幫助理解“音樂之都”這美稱的含義,這樣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以學生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

幾點思考:

1、資訊技術的應用必須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網絡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多年,人們一直關注的是教學的效益問題。“學科教學目標爲先”觀念也逐漸爲開展實踐的教師認可,但是資訊技術支援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適用,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明晰的。如我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結合,把維也納的美麗畫卷根據課文內容分五方面展示出來,“美”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和體會,整堂課透過資訊技術的支援,學生一目瞭然,利用較少的時間,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爲激起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組織的資訊資源,必須與教學內容融合,考慮到學生認知、情感基礎。網絡資源多元的,有時甚至是冗雜的。這些資源的選擇和組織,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融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組織資訊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基礎,對網絡資源進行重組,只有如此,資源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爲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我製作了專題站,讓學生根據課文教學要求主動在網上查詢有關維也納的資料。他們有的檢視介紹維也納的圖片,有的檢視介紹維也納的文字,有的同學則欣賞維也納的音樂。透過網絡學生相互傳閱資料,交流知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礎進行構建,並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達到有目的的構建知識。

3、資訊技術的整合必須與素質教育要求結合起來,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網絡資訊技術介入後,形成的新型學習環境使教師不得不釋放教學民主,還學生以學習主體,教師必須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改變教學方式,將探索性學習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倡導個性化學習,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網絡爲學生提供有關維也納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彩的感性資料,其資訊量之大,超乎學生想象,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激烈的討論、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看出他們的情感處於極其興奮狀態。課後學生們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了,有上網、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教師經常鼓勵我們,比以前和藹可親了。可見用新方法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合作交流、探索學習成爲主要的教學形式完全改變了以往分析課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