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傷仲永》的教學反思

《傷仲永》的教學反思

《傷仲永》的教學反思

每教學一篇課文時,我常於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字身範圍內的。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照樣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心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認真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已完成,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高拓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我一怔,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於是我馬上說:“高拓同學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話剛一出,竟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崢嶸同學說:“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小敏同學接着說:“纔不是,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這時我順水推舟說:“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看看水到渠成,我趁機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同學們齊聲回答:“好!”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豔!

《傷仲永》的教學反思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衆人矣”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對《傷仲永》一課的講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爲我班有不少聰明的學生,令人痛心的是: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課,下課惹事生非和高年級學生走得很近。基於這樣的班情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業精與勤荒與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爲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設計對比駱賓王七歲能做詩,後來成爲“初唐四傑”之一,世隸耕的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可最終落個江郎才盡,泯然衆人的下場。這兩個人同樣都是幼年天資過人,可結局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話剛說完,班上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我又進一步引導,從仲永個人情況來看這的確是他蛻作衆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論高度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觀察到學生面露難色,便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我透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佈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的教學反思三

教完《傷仲永》一課,感覺其中的生活擴展非常必要。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同學們對仲永“泯然衆人矣”痛惜不已時,我向同學們發問:“仲永泯然衆人,誰的責任?”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有人說:“父親應該負責任。他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也有人反駁:“他們家世代種田,怎知學習的重要性?”還有人說:“仲永應該負責任。既然四五歲的時候就會哭着找父母要書寫工具,並出口成章,儼然一個小神童,那爲什麼不向父親要求繼續學習呢?”同學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於是,我又問:“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盡到責任?在求知、成長的過程中,你到底應該怎麼做?”這樣就把課內所學的知識擴展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應該如何去走?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後天不努力,天才也會變庸才的。我想,這樣的學習一定會使學生們受益終身。

標籤:反思 教學 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