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傷仲永》經典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傷仲永》經典教學設計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後簡略地寫後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衆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後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於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註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星欏⒂鍥??岣叨暈難暈牡睦識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透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不作特別設計,隨意一些,但要讓學生感覺自然貼切。

二. 作者介紹

展示學生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三. 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四. 積累實詞

常用的總結規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 複述分析

評析複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劇,談自己的想法。見仁見智不束縛學生,巧妙引導,不着痕跡。

七. 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傷仲永》課堂實錄

一. 匯入新課

師:剛纔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 介紹作者

師:誰能簡略地介紹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寫得十分出色。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後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請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閱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後積極推行變法,後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師:介紹得言簡意賅,又配有作者畫像和文字,真可以說是圖文並茂,讓我們對作者有了大致的瞭解。還有誰想補充?

生:他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所以被歐陽修賞識呀。

生: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師: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塊來背誦。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會背王安石的《梅花》。

師:那試試?

生: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同學們鼓掌)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歡,我媽媽就讓我背下來。

師: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過,你的家長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學們今後也要多讀多看一些好的、好的詩歌,遇到自己喜歡的片斷不妨背下來,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素養就會提高。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採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這種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麼,作者在《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麼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字音:

師:有拿不準的字音嗎?

生:(搖頭)。

【出示幻燈二】 易讀錯的字: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

師:儘管大家預習得不錯,老師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幾個字的讀音。哪些同學願意區分一下?

生:“即”讀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爲”讀wéi,是動詞“寫上”的意思。容易與介詞“wèi”混淆。

師:分析得很好,後一個字誰來分析?

生:老師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吧。

師:好。“夫”,名詞以外讀“fú”,這裏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來就平凡的人。這種用法在以後的文言文學習中還會常常遇到,同學們注意積累。

師:除了字音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

生:節奏。

師:有問題嗎?

生:不明白課後例題中“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停頓的原因。

師:誰明白?

生:這樣停頓是保持了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師:解釋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怎麼停頓?

師:誰能解決?

生:應該讀“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這是根據語意的停頓。還有麼?

生:最後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生:我認爲應該讀“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這也是根據語意停頓。

師:好,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師:朗讀除了注意字音、節奏,還應該注意什麼?

生:作者的感情。

師:什麼感情?

生:哀傷,惋惜。

師:何以見得?

生:從標題和最後一段得知。

師:你能讀一下最後一段麼?

生:(朗讀)

師:讀出感情了麼?

生:基本上讀出了,哀傷、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認爲還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語氣,因爲最後一個句子雖是問句,但卻是督促人們學習的,所以語氣應該強烈些。

師:分析得好,你能讀一遍麼?

生:(朗讀)(大家掌聲)

師:好,我們來歸納一下朗讀應該注意的點

【出示幻燈三】 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師: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後集體頌讀。

學生各自朗讀、集體頌讀。

四.積累實詞

師:現在我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學生討論)

生:“賢於材人遠矣”中的“賢”和“如此其賢”中的“賢”一樣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位同學能解答呢?

生:這兩個“賢”不一樣。前一個“賢”是勝過、超過的意思,後一個“賢”是聰明、聰慧的意思。

師:我知道前一個“賢”課下有註釋,後一個“賢”的意思你從哪兒得知的呢?

生:前幾天預習時我查辭典了。

師:好習慣。看來好習慣帶來好效果,希望同學們都有這種學習的習慣。

師:一個“賢”字,本來的詞性是——

生:形容詞。

師:在“賢於材人遠矣”中變爲——

生:動詞。

師:這種詞性的改變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們分析這個詞的時候,要根據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再來確定這個詞的意義。這篇中還有這類的詞嗎?請找出來。

生: “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師:很好。如果詞性的變化掌握了,那就更便於我們理解課文,更便於我們準確的翻譯課文了。課下注意積累這樣的詞語。

師:還有什麼問題?

生:“或以錢幣乞之”的“或”什麼意思?

師:誰能幫助他?

生:這個“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師:你的解釋是對的,但爲什麼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裏沒有這個意思。

師:真的嗎?那同學們以後可要關注這個詞了,看它還有沒有其它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卒之爲衆人”的“卒”怎麼解釋?

師:誰來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顯志”中的“卒”用法一樣?

師:一樣嗎?

生:“卒章顯志”中的“卒”是完畢、結束的意思,用在這裏就成了﹍﹍(同學笑)

生:這裏應該是“最終、終於”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

師:這樣就解釋通了。其實,剛纔同學們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該注意的一詞多義的現象。遇到這類詞語,要注意將詞放在句中多比較、多分析。

師:還有問題麼?

生:(搖頭)

師:那現在我們可以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複述分析

師:對於課文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哪位同學來複述一下這個故事?

生:(複述)

師:複述的如何?

生:還不錯。

師:具體講——

生:優點是複述的很流暢,缺點是有的重點詞語漏掉了。

師:能舉個例子嗎?

生:“復到舅家問焉”的“焉”是代詞,代方仲永的情況,她沒有提到,讓人不知作者問什麼。

師:評價的很中肯,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生:她的複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師:比如——

生:“傳一鄉秀才觀之”,原文並沒有“大家都驚歎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認爲加的好,這樣就從側面表現了方仲永的才華,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師:評價的真好,既發現了同學的長處,又讓大家深入瞭解了課文。

師:那麼,這篇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期間才能發展的變化過程。

生: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於不學習,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師:是他不學習嗎?

生:本文講述了五歲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衆人矣。

師:誰能用白話概括得更簡練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

師:非常精闢。這句話中有個很關鍵的動詞——

生:變

師:那麼,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爲哪幾個階段?

生: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師:原文怎麼說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生:“書詩四句”“自爲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師: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生:爲後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

師: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

生:蘊含主題的地方。

生: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師:作者怎麼說?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顯然退步。

生: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

師:原文——

生:“泯然衆人矣”。

師:悲劇啊,由一個天才淪爲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他的父親“不使學”。

生:他的父親貪圖小利,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廢學業。

生:還有他後天不努力。他父親不讓他學習,他可以主動學習呀。(大家笑)

師:你如果是仲永的話,相信你會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認爲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是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師:從哪裏看出?

生:“受於人者不至”。

師:這顯然是作者的觀點,作者想強調的是什麼呢?

生:後天的教育很重要。

師:對。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後天的教育,後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師:回顧一下我們所學過的內容

【出示幻燈五】 方仲才能永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衆人(略) 受於人者不至

師:我們學習到這兒,應該能夠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了吧?還記得是什麼問題嗎?

生:作者敘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

師: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的內容。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瞭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師:這兩個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寫的內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觀點。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燈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爲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纔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瞭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爲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麼,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鼓掌)

七.小結本課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纔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反思

一.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他們已經能夠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能夠動手製作幻燈片,圖文並茂,知識點醒目;能夠抓住重點內容提問,有的同學甚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二.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把後天教育這個概念混淆爲主觀努力這個概念,這樣就曲解了作者寫的意圖,曲解了作者想強調後天教育對成才重要的意圖。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引導同學對最後一段做了重點分析,應該實現了理解作者意圖這樣一個目標。

三.本課實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課前預習做得較好,查閱資料較爲豐富,在選用材料、運用材料的過程,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於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儘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後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

標籤:教學 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