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反思範文

一、徹底放棄文言翻譯的講解

傷仲永教學反思範文

暑假裏上華師大的教育碩士,鄭桂華說了這樣一句:“如果華師大培養的老師還搞文言文翻譯的串講,只能說真的很可悲”。鄭桂華進一步強調,文言字詞的掌握,重點在課後的背誦練習。我過去的方式是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講,配以相同的權重,屬於兩條腿走路。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主要嘗試完全放棄文言文的課堂翻譯,除個重點別字詞句的隨文講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譯教學,主要將落實翻譯的過程放到課後練習上,從而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用於指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學上產生的副作用是,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把握文章內容的難度加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推進有一定的難度,但隨着反覆的朗讀和教學的深入,語言障礙造成的閱讀困難會自然而然的被稀釋掉。

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讓有能力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挑戰自己的機會,並在課堂上思考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也希望透過加大聽課難度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預習,變被動爲主動。

二、密不透風、疏可走馬

在文章的教學上,設計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的寫作手法的“疏”“密”之別。這個概念對於初一學生,尤其是語文底子薄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些過於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得其要領,有些悟性差的同學則是雲裏霧裏了。

三、課堂生成中的驚喜

這節課教學上比較出彩的是對於隱含人物——方仲永父親的分析。可以說真正是走進了方仲永父親的內心:世隸耕、稍稍賓客其父暗點出了方仲永父親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會地位,方仲永才華的展現使得方仲永的父親在鄉里獲得了從來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對於方仲永的父親來說絕對是新鮮、美妙、夢寐以求的體驗。理解這一點,加之方仲永父親世隸耕的家教背景,也就決定了方仲永的父親必然會作出“不使學”的決定,而這一決定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幾乎成爲了必然,這樣的父親必然作出這樣的選擇,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跟不能將耽誤孩子的板子簡單地打到方仲永父親的身上。 在此基礎上,文章的悲劇意義就更加濃厚了,這是一種命運的、必然的悲劇,從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個人悲劇,對於學生理解“傷仲永”這三個詞背後豐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傷仲永》教案教學設計19

教學設計: 龔侃復旦初級中學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能夠翻譯全文

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行文疏密結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強調青年人應當注重後天學習的道理

教學重點:梳理文章的結構,理解行文疏密結合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行文應當追求疏密結合,詳略得當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 匯入

1、 a他是歷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後飢餓的美國農民

c他被俄國的列寧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d在中國古代史書中,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的作者,翻閱課本,他是誰?我們今天學習哪一篇課文

二、 認識王安石

1、基本文學常識 朝代 字號 別稱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執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3、作爲文學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煉的筆法

三、 初讀課文,把握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個別朗讀、集體朗讀

2、讀清句子中的停頓——個別朗讀,交流

3、參考課下注釋,理解故事大意,說說題目“傷仲永”是什麼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如何透過朗讀表現出本文的情感?——個別朗讀,相互點評,再讀

四、 梳理層次,明確主題

1、根據方仲永才能的變化將課文分爲三個部分並找出每一部分的關鍵句

2、自學課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齡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獲知的途徑

方仲永變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聞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親

不使學

十二、三

不能稱前時之聞

見之

十九、二十

泯然衆人矣

問焉(聞)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讀課文,說說第一小節是圍繞文中哪一個字來表現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體現在哪些方面?

從來沒見過文具卻忽然求之,拿起筆就能寫詩歌,詩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詩能夠馬上完成,文理有過人之處。

3、作者寫方仲永家“世隸耕”起到什麼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緊扣“世隸耕”這一點的?

“未嘗識”“忽”“借旁近”“傳一鄉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嚴密,處處緊扣“世隸耕”,細節中體現邏輯的嚴密

六、 方仲永之“傷”,王安石之“疏”

1、作者“傷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有才華的少年最終不過泯然衆人

2、體現出“傷仲永”的主題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衆人矣

3、作者詳寫方仲永的不凡天資,對方仲永的“奇”大加鋪陳,寫得很具體很嚴密,對於方仲永“泯然衆人”卻沒有具體展開,只是一筆帶過,可以說寫得很“疏”,這樣處理有怎樣的效果?

文章結構上的疏密與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結合,前面對“奇”的表現越密越實,捧得就越高,後面寫得越“疏”越”空”,越顯出情感的失落,有從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頭來一場空。結構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傷”的是什麼?真的是“傷”方仲永嗎?

方仲永父親的不使學

2、方仲永的父親是可恨的人物嗎?

是“世隸耕”的無知導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無奈

3、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爲文章補寫一段說理,50字左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用文言來寫

4、對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感嘆一個天才的隕落,而是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複習與鞏固

1、複習本文的文言詞彙和重要句子翻譯

2、完成課後練習題

《傷仲永》教學設計1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透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後積極推行變法,後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採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文章,這種文章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麼,作者在《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並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C、作者的感情。(哀傷,惋惜)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ān)、環謁(yè)、稱(chèn)、泯(mǐn)

即書詩四句

結合課後練習二劃分朗讀節奏。(停頓要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找準停頓、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分組討論,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爲“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爲“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義

其:①並自爲其名 自己的,代詞。②父利其然也 這樣 ③稍稍賓客其父 他的,代詞。 ④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它的,指詩,代詞。⑤其詩以養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詞。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爲衆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4、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爲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爲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五、翻譯全文

六、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齊背課文

二、分析課文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於其父不使學,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那麼,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爲哪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原文怎麼說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書詩四句”“自爲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爲後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蘊含主題的地方。

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 “泯然衆人矣”。

由一個天才淪爲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作者想強調的是什麼呢? 後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後天的教育,後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方仲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衆人(略) 受於人者不至

作者敘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文章的內容。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示例:

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真爲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借事說理。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爲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小結本課

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纔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六、作業

小練筆《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23、傷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衆人(略)

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傷仲永》知識點歸納及比較閱讀

【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重點字詞解釋】

1、世隸耕( ) 2、未嘗識書具( )()

3、父異焉( ) 4、並自爲其名( )

5、收族爲意( ) 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7、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8、邑人奇之( )

9、稍稍賓客其父( ) 10、或以錢幣乞之()( )

11、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12、不能稱前時之聞()

13、泯然衆人矣( ) 14、仲永之通悟( )

15、受之天也( ) 16、賢於才人遠矣( )

17、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

【詞類活用】

1、邑人奇之:

2、賓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異焉:

【重點句子翻譯】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6、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7、泯然衆人矣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9、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0、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一詞多義】

1、書: 即書詩四句( ) 羲之之書晚乃善( ) 上樞密韓太尉( )

2、與:借旁近與之(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3、名:並自爲其名( ) 不能名其一處也( )

名之者誰() 有仙則名( )

4、自:並自爲其名(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5、於:賢於材人遠也( ) 於舅家見之( ) 環謁於邑人( )

6、夫:今夫不受之天( ) 夫起大呼( )

7、賓客:稍稍賓客其父( )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

8、並:並自爲其名( )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9、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 ) 汝心之固(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10、之:忽啼求之( ) 借旁近與之( )

不能稱前時之聞() 卒之爲衆人( )

【古今異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2、或以錢幣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比較閱讀】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 解詞

(1)父異焉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3)卿今當塗掌事 (4)及魯肅過尋陽,

2.翻譯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甲乙兩文寫法上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 。

4。簡述讀了兩則短文後你受到的啓示。

【附答案】

【詞類活用】

1、形容動詞作動詞,以…爲奇。2、名詞作動詞,把…當作賓客。

3、名詞作動詞,以…爲利。 4、形容詞作動詞,哀傷,感傷。

【一詞多義】1、寫;書法;信2、給;通“歟”語氣詞,嗎3、名字;說出;命名;出名4、自己;從;如果;5、比;在;到6、指示代詞,那些;丈夫7、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名詞,客人8、並且;全、都9、本來;頑固;鞏固10、它,指書具,代詞;他,指仲永,代詞; 的,助詞;助詞,不譯。

【古今異義】

1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性動詞。 2、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 今義:或許、或者。 3、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 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比較閱讀】3。前者以對話爲主,後者敘議結合,以事說理。4。重視學習,哪怕天資在聰明也要不斷的學習。即使工作後也要學習。

《傷仲永》導學案15(含答案)

《傷仲永》導學案

【課標要求】學習古詩文要多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強感悟和體會。利用工具書,能讀懂淺顯文言文。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

2、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3、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4、認識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教學重點】

1、2

【教學難點】

3、4

【自主先學】

1、讀課文,查字典,看註釋,譯課文。

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能力,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師點拔。這也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瞭解作者:本文選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號 。江西臨川人, 時期, 家、 家、 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爲荊國公,諡號“ ”。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理解課題:課題中“傷”的含義是 ;表達作者 思想感情。

結合《論語》六則中中關於學習的論述,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爲學習此文作思想準備。以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重在強調學習體驗和感悟。

4、積累虛詞,精確翻譯: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與之( )

③餘聞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錢幣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傳一鄉秀才觀之( )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

於: ① 環謁於邑人( ) ② 於舅家見之( )

③ 賢於材人遠矣( ) ④受於人者不至( )

常見文言虛詞,在歸納總結、對比中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舉一反三,反覆強調和理解,在翻譯中強化。學習虛詞,不能就虛詞本身來單一說它的意義或用法,而是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來揣摩它的意義和用法。

5、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並翻譯句子。

(1)父異焉。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賓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詞類活用現象,是文言文學習的難點。在歸納總結、對比中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舉一反三,反覆強調和理解,在翻譯中強化。

【合作探究】朗讀課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你認爲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爲什麼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這道題是引導學生緊扣文字,透過找重要句子、關鍵詞來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後進行篩選、分析,從而概括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裏的關鍵詞實際上是讓學生找表示時間的詞語或短語。這是第一問。關於詳略是指內容,這一點是比較容易判斷的。關鍵是詳略的原因,是比較難的。因此這裏正是討論和探究的地方。這是一種寫法,即先揚後抑,也是對比,先揚後抑學生不容易想到,但對比可能較容易。這種寫法是爲了突出中心服務的。這裏以小組合作討論形式來學習、解決問題,是比較合理的。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的,討論的價值在於讓學生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重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等。

【拓展延伸】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分析評價一個人,要緊扣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和心理活動描寫等地方進行判斷。如文中“父利其我也……不使學”這一句是評價其父親的重要依據。第二問,是比較容易回答的。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這是考查學生的積累和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的題目。是綜合性的考查。引導學生要對生活進行思考,批判。

③假如你認爲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後,有什麼感受和啓發?假如你認爲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後,又有什麼感受和啓發?

這是學習本文的昇華,是世界觀體現。在學生自主回答和小組討論的前提下進行點拔。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堂檢測】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2條。

此題考查學生的積累。

2、翻譯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此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翻譯。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要求“信”“達”“雅”,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只有在準確理解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翻譯句子。

3、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 ) 未嘗識書具( )

即書詩四句( ) 自爲其名( )

邑人奇之( ) 環謁於邑人( )稱前時之聞( )

此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文中實詞的掌握和鞏固。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因此是紮實落實這一些內容。

教學反思

1、故事簡單,但很精彩,學生能總體上把握小說的主旨,但缺少具體分析的方法,易脫離文字簡單說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讀故事,揭示出深刻道理。

2、文言字詞的理解掌握,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文言現象較多,需要強化,“溫故面知新”,“學而實習之”。落實是教學的一重點。

3、在教學中,透過問題提出到小組合作討論,這一過程中一部分同學已逐漸懂得分析、討論、爭辯到共識,在爭辯中生成新的火花,有成效,很好。但面還不是很廣,還需要加強。

《傷仲永》導學案答案

(自主學習)

1—3略。

4、之: ①忽啼求之(指代“書具”) ②借旁近與之(指代“仲永”)

③餘聞之也久(指代這件事) ④邑人奇之(指代這件事 )

⑤或以錢幣乞之(指代仲永的詩) ⑥仲永之通悟(結構助詞,的)

⑦傳一鄉秀才觀之(指代仲永的詩)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結構助詞,的)

於: ① 環謁於邑人(介詞,到) ② 於舅家見之(在)

③ 賢於材人遠矣(比) ④受於人者不至(向)

5、(1)父異焉。對……感到驚 形容詞意動用法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每天,名詞作狀語

(3)邑人奇之。以……爲奇,形容詞意動用法

(4)稍稍賓客其父。把……當做賓客,名詞意動用法

(5)父利其然也。認爲……有利,名詞意動用法。

(合作探究)

(1)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後變成平庸之人。“泯然衆人矣。”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依據: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突出方仲永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資過人的特點。

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2) 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其次是:仲永個人原因:沒有主動要求學習。再者,同鄉人也是罪魁禍首。

檢測答案: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華羅庚

2. (1)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紛紛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2) 他的父親以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 屬於 曾經 立即 題上 自己以……爲奇 意動用法 四處拜訪 相稱

《傷仲永》預習、複習學案14(含答案)

傷仲永

預習

【學習目標】

1.反覆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敘事簡練、見解精到的特點。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發展分階段、有詳有略地敘述的寫法。

3.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訓,認識後天學習對於成材的重要性。

【文學知識】

1.作者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經被列寧贊爲“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 謁yè 稱chèn 泯mǐn

【積累詞語】

參看課文註釋。重點掌握:焉、書、與、稍稍、或、然、謁。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從事農業生產。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翻譯:方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居

借來(這些東西)給他。

原文: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翻譯:(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署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爲內容,傳

送給全鄉學識優秀的士人觀賞。

原文: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翻譯: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立刻完成,詩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翻譯:同鄉人認爲他奇特,漸漸用待客的禮節款待他父親;有人用錢物求他寫詩。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翻譯:他父親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鄉,不讓他學習。

原文:□□餘聞之也久。

翻譯:□□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翻譯: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

原文: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翻譯:又過七年,從揚州回來,再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說:“(他的特長)消失得像個普通人了!”

【課文簡介】

課文寫方仲永從“神童”淪爲平庸之輩的故事。“傷”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層意蘊:

㈠爲天資聰明的仲永最終“泯然衆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放棄了後天的學習。

㈢批評環境不利於仲永的成長。文中對“其父”和“邑人”的敘寫,含有對人才環境的批評。

複習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方仲永“奇”在何處?(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 ㈠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㈡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㈢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2,從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童年時期:才思敏捷,五歲“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少年時期:才思衰退,“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青年時期:表現平庸,“泯然衆人矣”。 )

3,幾個階段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 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寫仲永年幼時天資聰慧,是“聞”;寫仲永少年時期才思衰退,是“見”;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由以“聞”的形式出現,“見”和“聞”有機結合,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詳寫第一階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聰慧,有發展潛力,爲後面寫他的退化作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階段,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

4,方仲永淪落的原因是什麼?

( 方仲永淪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作賺錢的工具,荒廢學業。 )

5,方仲永“泯然衆人矣”,告訴我們什麼?

( 方仲永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人都要勤奮學習,即使天資聰慧,也要重視後天學習。 )

【學習寄語】

勤奮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創造卓越的偉人。有作爲的人,無一不是勤奮的碩果。

《傷仲永》課堂實錄4

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爲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纔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瞭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爲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麼,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纔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行爲反思:

從以上案例看出,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爲課堂學習主動的參與者,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於說出心裏的話,避免了師生之間的假對話。同時透過學生間的交流,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於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儘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後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