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秦兵馬俑》,不知道爲什麼,一看到這個標題,心中驀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過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戰秦俑情》。心中涌動着一種莫名的情愫,很喜歡這篇課文。

文章的結構很明顯,我先從中心句入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個句子。然後我們來理清課文的條理。閱讀1自然段,重點讓學生理解“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然後再由這兩個詞引入下文。理解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時,重點採用了學生自讀,勾出讓他有這種感受的句子,然後感情朗讀。感覺學生找的也比較準,讀的也還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沒有多媒體課件,不能讓他們親眼目睹,雖然結合了書上的圖片,但那種震撼的感覺自然也就缺了幾分。

在理解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時,本來想採用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那段來學習,但在看書上的圖片時,學生爆發了爭執。認爲是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的都大有人在。於是,我決定改變學習方法。我讓他們自己仔細閱讀三段文字,找出屬於自己的根據。學生靜下心來,細細讀文章,有幾個性急的沒有讀完就想說,也被別人批評,讓他們仔細讀課文。我很高興地看着他們細讀課文,然後在很多孩子舉手時,沒有立即讓他們說,讓他們自己討論。學生立刻熱烈地討論起來。沒過一會,居然達成了共識,教室裏孩子們“武士俑”的呼聲喊成一片。然後我再請孩子起來闡述理由。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不但細讀了課文,仔細觀察了圖片,而且還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們的理由不但充分,還有一些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看來這部分的內容在他們自己的學習中解決了,我只是讓他們感情朗讀比賽,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受上面的啓發。我也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議。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然後我讓他們寫下來。

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我想: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2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

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資料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並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可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樣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之後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我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資訊只可是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3

蘇教版五下第四單元是由三篇課文、一篇習作和練習4構成,三篇課文分別是狀物類散文《秦兵馬傭》,說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樂之都維也納》;習作要求學生模仿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寫一篇參觀記或遊記。整組教材的共同點,從內容上來說,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蹟、民族文化,展現勞動者的勤勞與智慧,從表現形式上來說,都抓住它們的特徵,圍繞中心詞、中心句來寫,綱目分明,條理清晰。《秦兵馬俑》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本節課展示的是“引導自學”課型。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同時,透過兩篇課文的對比閱讀,瞭解文章結構及過渡句、中心句、說明方法的使用。個人認爲這節課的目標明確,從課堂效果看,這兩個目標也基本達到。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也嘗試了創新:對比閱讀《秦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這兩篇課文,總結這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共同點。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

首先,在總結兩篇課文寫法共同點的時候,很多同學由於對《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不太熟悉,在找說明方法和中心句、過渡句的時候,模棱兩可,不能確定。《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我僅僅讓孩子讀過幾遍,並沒有深入的講解。可能部分學生沒有熟讀,對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還不是很明確。

其次,個人感覺在圍繞第一個重點討論的時候,學生專注於朗讀精彩段落,而耽誤了一些時間,顯得學習後面的第二個自學內容時間有些倉促。其實,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已充分朗讀了課文,在第一個討論提示中這點可以忽略,節省時間爲後面的自學內容。

最後,“引導自學”型課堂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課堂,學生纔是整節課的主體,教師僅僅起着引導的作用。綜合來看,我班級的小組訓練仍需加強,特別是討論的時候,部分組員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其他意見也是符合或跟隨,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訓練在平時,只有發揮好小組的力量,“引導自學”的課堂纔會更加精彩!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4

四月一日,我執教了小學五年級的16課《秦兵馬俑》,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我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帶給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取自我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潛力。

但這堂課,存在着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學生到多媒體室上課很新奇,發言不如教室熱烈,另外,由於攝象頭有些問題,導致播放的課件不清楚,尤其是圖片模模糊糊,影響情境的創設,學生的發言不夠用心,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上課實際操作時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比如老師即要上課,又要操作電腦,還要板書,與學生進行交流,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3、總覺得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在這麼短的時光裏要求學生瀏覽這麼豐富的資料,學會選取,準備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生只能從文字上說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體驗。爲此,我覺得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品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重點、難點解決。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本單元的課程,十分的享受,穿梭在古今,飽覽中外名勝,彷彿穿越一般,學生很是興奮。《秦兵馬俑》是蘇教版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這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所以我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細緻讀通、讀透文字,因此,學生體會很深。比如,學生在感知讀課文的過程中瞭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說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我多讀、感悟,然後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我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貌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超多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自我更是收集了許多資料,圖片、視頻,透過這些給學生更多的認識。多媒體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無限遐想,多媒體的使用很適當、適時。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我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推薦。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6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教師不能一味灌輸,我們所需要做的是順勢牽引,體現出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秦兵馬俑》這一課課堂上遵循了這一規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收穫着成功的快樂。

一、緊扣目標,品詞析句,教學目標第三條,要求透過品讀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成語,在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熟悉,在課堂上,把這些詞語放到句子教學當中,幫助學生加以理解,這麼做,是爲了讓學生學生更快捷更真實地理解詞語。然後透過朗讀再現學生的情感。這也是對教學目標第二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深入推進,讓學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體會情感,然後透過誦讀,感受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這是一篇說明文,在教學當中,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說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在第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寫了什麼的一段話。不難發現,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個過渡段,“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寫規模宏大,哪些段落寫種類衆多、個性鮮明,再加上一頭一尾,幫助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是總分總的構段方式。說明方法的教學滲透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在理解規模宏大時,要求學生讀出文章的句子,教師順勢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數字,讓學生來發現教師列出的是什麼,學生很快能發現作者是透過一系列數字來說明規模宏大,學習“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理解類型衆多的時候,課文中有一句“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兩個詞“陶馬”“真馬”,在這裏,爲什麼還要寫“真馬”呢?一句話爲什麼寫了兩個事物,幫助學生髮現把這兩個事物”進行比較,能讓人感受到“陶馬”到底是多大,學習“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一味的灌輸與讓學生在閱讀中去發現,學生的收穫定有所不同,如何讓學生能方便快捷地發現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敏銳的目光,獨到的文字解讀,精妙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因勢而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穫,收穫着成功的喜悅。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7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收穫良多。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自己以前也教過,也曾經聽許多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教過,但對課文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只記得這篇文章條理十分清楚,是指導習作的好範文。備課組活動之前,我細細地品讀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在字裏行間流連,在不同的兵馬俑之間徜徉,我似乎真的聽到了他們細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熱的心。我讀到以前未曾讀到的很多東西。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讀進去,忘掉自己;走出來,揣摩寫法。

以前備課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問題提出去,不知道學生會有怎樣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該如何設計引導的語言,因而感到無比的爲難。上本課之前教研組裏有很多其他老師已經體驗了教學過程,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教學感悟,我是最後一個上課的應該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我已經心中有數。再歸結到文字上,哪部分內容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我也瞭然於胸。這種在不斷地教研中,揣摩課堂教學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課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引導語言,我順着學生的回答引導,一步一步把學生對文字的認識提升,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得了感動和激動。

但我今天教學本文的有一大遺憾。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一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我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在一節課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精練緊湊,連自己的教學語言也顯得比以往要乾脆很多。所以在重點部分,特別是課文的第十自然段,讓學生品讀涵詠的時間很少,所以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廣,只是一些平時語感很好的同學能夠瞬間跟上我的思路。

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更深入的研讀教材,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關鍵,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讓學生從多角度得到發展。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描寫細緻,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

教學中,讓學生觀看了秦兵馬俑的視頻資料,形象地感知、體會秦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這樣就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體會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與此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今天教了《秦兵馬俑》一課,上課之前,自認爲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應該能夠做到學習流暢,語文能力有多方面的提高。但前面一個教學環節的問題,使得整節課混亂不堪,教學效果低下。

那個出問題的教學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本來設計的`是先讓學生找出有那些類型,然後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介紹自己喜歡的一類兵馬俑,一個學生模擬,一個學生離開書本介紹,其他的同學對他們的模擬和介紹結合課文內容做出評價。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理解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魅力。學生模擬必須先理解,學生離開書本必須內化,學生要評價必須要理解,並對介紹同學的評價可以體會原文語言的魅力。

但在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擔心學生書未讀到家,便又分別指明幾個學生讀了4~9自然段,結果在這一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在單調的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爲減低,使的在後面的合作上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由於這個環節浪費的時間較多,使得在教學第10自然段未能很好的體會和拓展。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先讓學生上黑板寫下學完課文後秦兵馬俑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用一兩個詞概括。然後選擇黑板上的詞,說說讀了課文的體會。這樣既總結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並運用語言進行說話訓練,可謂一舉多得。可教學時間不足,我又堅決不佔用學生下課時間,這個環節未能進行,着實遺憾。

上課也如下棋,一招不慎,滿課皆輸。以後對重點段教學的設計還要在精細化,無特殊情況做到教學案一體化,切勿隨心所欲。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9

今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纔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課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篇10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進行新的教學嘗試,想用一種新得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在前幾天教《秦兵馬俑》一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一、整節課以遊戲闖關的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效果還真不錯

開始上課時我精神奕奕,充滿激情、充滿自信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整節課都表現非常棒,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美中不足的一點是,越往後我的精神狀態越趨於平淡,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激情。這也許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同學們並沒有受我的影響,依然表現活躍。但由於我的表現,使本來不錯的一節課,上的平鋪直敘,毫無波瀾起伏,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之處。

二、讓課堂成爲課內外知識的交融空間

新課程提倡學生課下蒐集,課上交流,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讓學生上網查找城市別稱的有關資料,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看哪組課下蒐集到的資料多,這樣即調動學生課下蒐集資料的積極習慣內,也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訓練了同學們處理資訊的能力,這樣即能輕鬆的完成學習任務,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改變舊有的教學組織形式

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習以爲常,失去了新鮮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改變舊有的學習組織形式,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借鑑了《幸運52》的形式,把同學們分成藍隊和紅隊,進行比賽,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爲自己的隊加分,課堂氣氛呢非常熱烈,但我的感覺並不好,在這階段的活動中,由於我的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出現了手忙腳亂的現象。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想上好一節課,和能上好一節課,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我的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