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如茉莉》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5篇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

從知道要上拉網聽課開始,就醞釀着,準備着,想着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課文是《愛如茉莉》,有薛法根這樣的名師上同題課在前,所以覺得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突破他的經典設計。

但是,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必定是經過反覆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處。再怎麼挖空心思,他的兩個精華“關注細節”、“感受語言”依然成爲難以逾越的高峯。

好吧,把目標定得低一點,不必超越,向他學習,能用的拿來一用。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研究薛大師的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後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透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級試教,對教學設計不熟,一直關注的是自己,一節課磕磕碰碰上下來,最大的問題是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很好地做出迴應,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另外,還有兩處景物描寫的難點沒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着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着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裏。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試教,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着。“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記住”一詞的理解,有個女生說:“這件事在媽媽心中是很重要的,纔會要女兒記住。”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抓住“怎樣的事情纔會要別人記住”一點,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語。

在真愛要不要由夫妻之間的感情,延伸到大愛的層面,我選擇了“不”。因爲我覺得,教材中諸如“同學之愛”、“師生之愛”、“父母與子女之愛”的題材很多,不必在一篇課文中面面俱到,一網打盡。在“愛是什麼?”和“愛如什麼?”兩項主題選擇中,我選擇前者,因爲以學生目前的年齡,連“愛是什麼”都未能領悟,何來對“愛如什麼”的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首先能夠感悟到,然後纔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師還要考慮採取怎樣有效的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是圖片出示、音樂渲染或是語言的描繪,學生有可能會怎樣表達,教師對不同的可能應該採取怎樣的引導方式……

現在,我在想,如果讓所有的語文教師來做一道題——語文課像什麼?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課如玫瑰”要有激情,“課如荷花”要清澈明淨,“課如檸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應該是“課如茉莉”,看起來平淡無奇,品起來幽香縷縷,回味起來則是清香嫋嫋。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2

第一次深情地朗讀這篇課文時,我就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感動於媽媽生病時仍牽掛着那頓允諾的餃子,感動於爸爸感知到媽媽生病時焦急的腳步,感動於那幅安靜幸福的相依圖……是呀,感動貫穿於全文的各個角落!鑑於此,我想:這課的教學不需要太多的講述,學生獨立地個性化閱讀應該佔據主導。於是,在充分的閱讀課文以後,我就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品析。雖然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各方面的教學點很多。但是,透過每位孩子充分地讀、品、說、再讀。孩子們體會到了父母之間的相互關愛。孩子們發現了“奔”、“怔住”、“躡手躡腳”、“佈滿血絲”等這些詞語背後包含的深情。

同時,我們得清醒地看到:我們自始至終被感動的愛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默默地、無聲地、自然地流露。這就是本文的文眼:愛如茉莉。怎樣讓“愛”和“茉莉”連接起來,這也是我始終在努力的。於是,我在揭示課題時,讓孩子們初識茉莉,在讀通課文時,我又讓孩子們體會“平淡無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這樣簡單,平凡,卻飽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樣,雖“平淡無奇”,卻“潔白純淨”、散發出“縷縷幽香”。這樣,孩子們在最後的聯繫生活實際時,才能夠去發現自己身邊那茉莉般的愛。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3

一是讓學生會讀文中的重點詞語,二是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理解詞語包含的意思的同時學習運用。這兩種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要求之中,體現着濃濃的語文味。嘗試了知道,學生現場反應和自己的預想是相同的。一是因爲學生透過第一節的學習,對課文有一定的瞭解;更主要是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才能很好理解這次的意圖。難怪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並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三、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等,讓學生逐步

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象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字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資訊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昇華。

從知道要上評優課開始,我就醞釀着,準備着,想着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我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搜尋別人先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後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透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閱讀原文,解讀教學參考書,欣賞教學配套課件,動筆撰寫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課時時,我再讀教案,感覺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沒有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考慮,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着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着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裏。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實踐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着。“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有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一句的理解,有個女生說:“爸爸非常緊張媽媽,連聽我的解釋也來不及了,說明爸爸愛媽媽!”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採用句子比較法,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句話。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能夠感悟到,然後纔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了文字中的詞句,對於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就顯得稍弱;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都有利於學生鞏固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採用多種形式的讀等。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與問題的交融。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4

課上完了,我陷入了“後教學”的追問和反思中。我的課聽起來累嗎?文字的語言魅力發掘出來沒有?學生有沒有體悟“愛如茉莉”的深意?有沒有學會抓住細節描寫進行閱讀的方法……

如果說還是有點收穫的話,那就是:課還是簡單點好。《愛如茉莉》言淺意深,是一首至真至純的愛的頌歌,茉莉自然地連綴全文,以平凡生活中的細節,來詮釋愛的真諦。因此我的教學也力求與課文特點協同起來,學生讀讀悟悟,悟悟讀讀,樸樸素素,簡簡單單。

教學目標簡明。教學目標應該儘可能地單純,應該有的要有,不該有的儘可能地刪除,而不是變化各中手段在它身上附加各中東西。教學目標應該儘可能地突出語言實踐,透過“內容”,聚焦“形式”,指向“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基於此,我把教學重點設定爲“學習抓住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閱讀體會愛如茉莉”。當目標簡單了,學生就容易做到一課一得,每天進步一點點,長久堅持下去,語文能力就會提高,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日積月累的工夫是偉大到令人敬畏的”。

教學內容簡約。一篇課文,一堂課可以教給學生的很多。具體到《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共18個小節,如何進行取捨,把最精華的東西拿出來教給學生呢?“滄海橫流,只取一瓢”,我精選了課文的第9小結作爲重點教學內容,由第9小節始到第9小節終,緊扣其中最能撥動學生心絃的關鍵詞“緊握”進行細讀和品位,圍繞“緊握”移情體驗這樣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換中體會爸爸無言的愛,再由“緊握”發散開來,尋找細節,感受真愛,讓課文中的“情”溢出來。

教學過程簡化。整節課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悟細節中所蘊含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在品位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仿寫一個細節,使學生得意、得言、得法。課堂上始終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經歷自讀自悟的過程,每一步都力求實在,不走過場。始終在點撥、引導學生觸摸語言、探究文字,進行對話交流,進行紮紮實實地基礎訓練。

教學方法簡單。我主要採用的就是“讀悟法”。就是引導學生讀書感悟,咬文嚼字。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課堂上主要把“讀”貫穿課的始終,在讀書中向文字絮絮發問、請教、揣測、感悟,領會細節之妙。一遍一遍地讀,一次一次地悟,讀出自己的問題,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從文字表面讀到了文字背後,培養了孩子善於觀察細節,敏感體會人間至情的情懷。

說到遺憾,還是要說讀,主要是朗讀指導不到位,沒有達到自己的教學預期。朗讀指導如何透過文字的甲冑,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使學生的心與文字、老師的心一起跳動,是我今後要努力的地方。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5

《愛如茉莉》是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對於該課的設計,我抓住一個“愛”字,讓學生在品詞品句中體會這份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在尋找文中細節描寫時體會到人物內心那至深至愛的情意,從而理解“愛如茉莉”的含義。

一、析詞品句,體會真情。

執教時,我緊緊扣住文字的主旨,把情感的薰陶感染和語言的理解運用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引導學生理解“躡手躡腳”“緊握”等詞的含義,從而體會父親對母親那份無微不至的關心;透過理解“直奔”“麻木”等詞的意思,從而感悟到父母心靈相通的那份默契??

二、賞讀體驗,品味真情。

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自主找到的幾個細節描寫的句子,讓他們自己讀,同桌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讀的形式,自主的

體會字裏行間流淌出的濃情蜜意,品味父母及與女兒之間的那份真情。

三、課後拓展,品味愛心。

真情如平淡無奇的茉莉,人間處處有真情。爲了讓學生對這份平淡卻又深厚的真情有更深刻的體會,我設計了四個拓展練習。

1、讀讀有關“愛”的文章,談談讀後感受。

2、說說身邊發生的有關“愛”的小事。

3、朗誦一首“愛”的小詩。

4、寫一篇“愛”的文章。題目《愛如 》

在讀、說、誦的基礎上,學生愈發對平淡無奇的愛有了深刻的感受,課後很多學生都談到了自己身邊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有關愛的故事,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無私的愛,什麼才能稱之爲真情無痕、至愛無聲。於是一篇《愛如 》水到渠成。

這節課中,有一點遺憾的是執教時還是沒能大膽地放開手給學生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慢慢體會、感悟真情,我有些環節又把自己的設計透過強硬的方式給學生,而不是始終在順應着學生的學習。這是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及改正的。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6

一直很喜歡《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總喜歡配着喜歡的音樂,輕輕地入情入境地讀給孩子們聽。可是,真要想把自己的感受透過教學環節傳達給學生,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記得一篇文章曾這樣寫到:愛情如杯中的細沙,時間久了,沉入水底,彷彿不再存在,可是當你輕輕晃動水杯,你就會發現,細紗依然在杯中輕輕地舞蹈。我想,親情更是如此。 課文中父親和母親相儒以沫多年,父母在生活中形成的默契,正是讓我們爲之動情的。那平淡的惦念、那執手而眠的溫馨,如茉莉般平淡、潔白、幽香縷縷……這樣高的愛的境界,卻要才十多歲的孩子去體會,是不是強人所難呢?茉莉雖美,孩子們卻還沒有能力欣賞。這也正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所以,我在課堂上選擇抒情的、具備渲染功能的語言,竭盡全力地將學生引入“那間病房”,引入作者的心境裏,引入父母的心境裏,如:“其實這段話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就連陽光也靜悄悄的……讓我們用心品味這份靜謐與美好吧!”“就在這些細節中,老師感受到了這份愛……真愛就在這些平淡無奇的細節之中”。平平淡淡纔是真!孩子們即使不全懂,也會被他所觸動。其實不論愛如茉莉、如玫瑰、如火焰……只要是真愛都令人感動,學生只要感覺到如茉莉之愛是美好的就行。

我們老師在解讀文字時還是不要過早的把自己的領悟加給學生吧,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茉莉的美麗與芬芳,在我心中依舊充滿魅力!希望孩子們心中也能留下茉莉的影子吧!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7

印象中特級老師薛法根的課樸實中透着靈氣,大氣中不乏精緻。這次聽的《愛如茉莉》是蘇教版國標六年級的一篇新課文,描述了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關愛,一如平淡無奇的茉莉,潔白純潔,素雅溫馨。薛老師上來不矯情、不造作,娓娓道來,訓練紮實,拓展有深度。上課伊始,薛老師就鼓勵學生上黑板默寫課前預習的詞語,孩子們愣了一會兒,或許平日裏的老師從來不在第二課時就默寫,更何況還是公開課呢,萬一出醜了怎麼辦。兩組共六個詞語中有的是文中直接就有的,有的是稍作改動的,都是描述茉莉特點的詞語。薛老師在對個別字的書寫進行指導後,引導學生用其中的幾個詞語來說一句話(這裏體現薛老師預設的匠心———不單單爲聽寫而聽寫,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更要透過表達來內化語言)。這是他的一貫風格,教學中的字、詞、句、段都要訓練到位,每個環節都要圍繞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不因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自主學習生字詞的能力而偏廢,也不在乎字詞學習會使體驗感悟不那麼流暢,注重的是學生紮實的語文學習。正如薛老師後來在評課中所言:“語文課是語文的,發展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核心目標。”匯入新課後,薛老師有這樣一段話:“希望同學們在這堂課上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關注文中那一個個生活的細節、每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許都有茉莉一樣的真愛;我們還要到文中用心去感受精美的語言,在朗讀過程中要從一個字、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段落中去體會那淡淡的如茉莉花香一樣的真愛。”這段提示語既點明瞭學習要求,也指導了閱讀方法。

薛老師在深入鑽研教材之後認爲此文是“生活有真愛,細節談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必須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從而品味出語言蘊含的情感。學生真的是靜心讀文,劃下充盈着真愛的字詞句,在交流中不時有精彩、有思考、有啓發,更有真情實感。如此大手筆的精讀環節,往往對於我這樣的新手會不好把握學生在交流中的提升。薛老師的教學示範提醒了我:“在學生交流中老師要評價、要點拔、要引導。”不要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心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該出手時就出手”纔是對學生學習的真正尊重。分享薛老師精妙的評價————當一位學生分別從文章的12小節和16小節中體會出父母之間的真愛如茉莉一樣純潔透明時,薛老師充分肯定這位學生能把前後兩段文字聯繫起來分析,很會讀書。

這種肯定能讓其他學生模仿到一種閱讀方法————學會聯繫、整體閱讀。分享薛老師適時的引導————最後薛老師問學生結尾爲何要用兩個“愛如茉莉”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各抒己見,薛老師一一作點評,但當一位學生說第一個是媽媽說的,第二個是爸爸說的。薛老師反問道:還有“我”的呢?那應該用三個“愛如茉莉”。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但這不代表老師可以對學生錯誤的理解似是而非。分享薛老師的智慧點拔—————“剛纔大家都說得很好,不過有一段大家都沒有提到,那就是第9小節,請你們仔細讀讀,你腦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心、用朗讀把這個畫面再現出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着他們。一切都是那麼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裏。這句中的陽光與平日的有何不同呢?”“帶着感情去讀,帶着感情去體會,帶着感情去表達,就一定能感動人心。”等等。

在新課程的課堂中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時會出現“被學生過牽着鼻子走”的現象,薛老師說:其實在交流中需要點拔,但不一定要面面俱道,要有取捨。點拔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激發起學生的無窮潛力。最讓我感動、敬佩的是:薛老師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把一段話整整讀了四遍,直到這位學生把文章讀正確了才讓她坐下。事後的評課中薛老師說:“或許我這個五分鐘有些浪費,但課堂上對一個孩子特殊照顧五分鐘,將改變他語文學習的命運。”在我的課堂中也有許多這樣語文上有理解可是學習習慣不夠好的孩子,我會讓他重讀課文,卻沒有如此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我擔心着教學完不成,擔心着其他孩子分心。真應該有“舍”纔會有“得”啊!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在評課中我更是體味到了薛老師的智慧話語,如:語文課應簡單、樸實,不追求熱鬧。靜心纔會融入,熱鬧流於浮華。太多的媒體、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忙着用眼、用手,可就是不用腦不用心。

我追求的課堂不要甜言蜜語,花言巧語,要樸素實在,就像文中所說的“靜謐美好”。語文課要有深度,要有智慧的挑戰。教師在追求課堂“有深度的簡單”必須要有豐厚的底蘊。課的結尾體現了薛老師所提到的“有智慧的挑戰”————模仿文中“愛如茉莉,平淡無奇,潔白純潔,素雅溫馨。”說一句話,談談你對愛的理解,強調後半句一定要說明你爲什麼打這樣的比方。在學生滔滔不絕,不時閃現智慧火花的過程中,我的腦中突然冒出“真水無香”一詞,老子說過: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莊子也曾經講過牙人辨豬的故事。

最好最真的東西,總在看來最平常的事物之中。“真水無香”一如《愛如茉莉》,清新淡雅;一如薛法根老師,才華橫溢,毫不張揚;一如他的教學,質樸存真!正因如此才讓我有衝動寫下此文。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8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透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繫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字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資訊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繫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文字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爲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9

《愛如茉莉》是五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語句樸實,但又感人至深的記敘文。文章講述了父親與母親之間那簡單、樸實而又感人的愛。這篇課文寫的事情雖小、平,但是表達的感情真,描寫的人性美。所以極易感染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這份樸實的愛,如何指導學生去抒寫生活中這份真摯的情?

1、課的開始讓學生補充板書,聽寫了上節課的重點詞語(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並運用詞語來談談對茉莉花的印象,既鞏固了字詞,又在詞語的運用表達中回顧了課文內容,同時爲下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主探究、體會、感悟。將朗讀與理解課文融爲一體,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導學生以讀悟情,挖掘語文因素——人物的對話、細節的描寫、景物的渲染等,透過對關鍵字句的咀嚼品味,對重點段的反覆誦讀,讓學生領悟文旨。如文中爸爸的“直奔”,透過讀音的比較,認識意義的不同,體會父親急切的心情。此時此刻,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醫院。爲此我創設了情境想象“爸爸顧不上------,就------”,學生在暢所欲言的表達中感受到爸爸心裏只想着一個人,那就是媽媽。一個“奔”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父親對母親的愛。另外,檢測導結時,透過學生用樸實的語言的來描述愛是什麼?原來愛是媽媽病中惦念的餃子,愛是媽媽臉上恬靜的微笑,愛是爲了讓彼此安睡-----讓人不能不爲之怦然心動。既檢測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引導學生關注了細節,豐富了表達。透過學生精讀體會,那靜謐美好的一切,永遠留在了大家的心底。

3、珍視文中詞語的獨特表達。如寫陽光的“探”,寫茉莉花香的“鑽”,我讓學生用換同義詞的方法和文中詞語比較,領悟到這些動詞擬人化的表達。接着我又追問:“直接寫人物的事例和情感就可以了,爲什麼又加一段景物描寫呢?”學生在追問中明白了寫景的好處:烘托渲染了人物美好的情感,借景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信:這樣深入的體會理解感悟,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一定會注意自己的用詞,並會遷移課文的寫景物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4、語文課程必須開放拓展,讓學生透過小故事來了解大社會,真正學會做人。因此,教完課文,迴歸課文時,我讓學生憑自己十幾年的生活經歷談談自己對愛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樣打比方,結果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便開啟了,有的說愛如……有的說愛如……我滿懷欣喜地總結:“不管愛像什麼,真正的愛平淡、真切、永恆、無私,溫暖自己,溫暖別人。希望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能體會別人給予的愛,也希望你能用真情獻給別人你的愛。”

但在本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還不夠,當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時,教師的鼓勵、肯定還不及時。教學過程還可簡單些。因爲簡單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單的背後其實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簡單折射出的是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這樣的課堂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澄澈的感受。今後我在教學中將奉行“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跟學生共同經歷着生命的成長,精神的同構,領略學習帶來的快樂和甜蜜。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0

生活有真愛,細節有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本課中父母之間的愛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了父母間溫柔、細膩的感情,如一脈涓涓細流,在你心裏流動;如一縷淡淡花香,駐足你的心房。

1、音樂創情境

音樂與文學,本身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音樂讓人有靈性。因此,在課的伊始,我就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創設情感場,在最後學完全文後的總結時,我也配上了音樂。合適的音樂非但不會傷害語言,而且會讓語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長久。儘管語文教學要回歸簡單,但也並不一定要談多媒體色變。

2、字詞促理解

語文教學有時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詞的感悟中,有助於學生讀懂文字的內涵,體驗蘊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對“奔”字的教學中,我從語音入手,讓學生獲得語義的理解,從語義的理解感受當時父親的心情。把語文學習的真諦隱含在這個字的處理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感覺到文字的溫度。課堂教學永遠存在遺憾,感覺不足的是在對“掏”“鑽”等動作的領會上還沒有到位,文中還有許多愛的細節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

3、詩歌見真情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優秀的表達,必是思想錘鍊的結果。當學生即興創作的小詩在課堂上靜靜流淌時,那一刻的我內心被滋潤了。“愛,是一把大傘,爲你遮風擋雨。愛,是一束鮮花,芬芳怡人。愛,如甘甜的露水,滋潤心田;愛似燦爛的陽光,帶來無限溫暖……”即使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孩子,也在最後的創作中吐露出了心聲。

也許,在“品字”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溫度。這樣的教學,或許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1

本文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

文章在寫作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以花爲線索,借花傳情。

文章開篇就寫到修剪茉莉花枝的媽媽,由真愛像什麼的問題獲得媽媽“就像茉莉花”的回答,這就引出話題,點明題意,開啓下文。

中間寫爸爸、媽媽互相關愛也不離茉莉花,爸爸叮囑“我”帶上茉莉花到醫院,到醫院又把茉莉花插進瓶裏,在茉莉花中寄託了爸爸對媽媽的一片真情。

末了又寫到茉莉花,以其潔白純淨、幽香縷縷狀寫環境,點擊真情,並且由此及彼,以“愛如茉莉”作結揭旨,讚美真愛之情。

二、互相真愛,情意感人。

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互相之間有着心照不宣的“真愛”,有着令人感動的情意,有如茉莉花一樣潔白清純,上面已經在詞句分析中作了探解,這兒從略。

三、首尾呼應,點題揭旨。

開篇提出話題,點明題意,透過媽媽之口說出“愛如茉莉”之意;結尾以“愛如茉莉”連續反覆作結,揭示了“真愛”的內涵,深化了意旨。

這樣,首尾呼應,結構縝密,卻又不着痕跡,一切是隨文而來,自然有致,令人佩服。

爲讓學生能從字裏行間真切感受到如茉莉般的真愛,教學時,我特意作了一些安排。在讀第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平淡無奇”一詞,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觀察所得,說說茉莉的特點,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從媽媽的話語中初識如茉莉般平淡的真愛。在指導學生讀第二段的時候,緊緊圍繞父母之間的相互關愛,讓學生透過反覆讀去感受、體驗“真愛”之情。這部分文字淺顯易懂,但讀起來讓人感動。我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體現父母之間真情的詞句,再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樣一來,學生對文中所表現的如茉莉般純潔的愛認識得更深了。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2

《愛如茉莉》是一篇瀰漫着淡淡香氣的散文,以生動傳情的筆觸,描寫了父母之間互相關愛,有如茉莉一樣潔白純淨,芳香宜人,抒發了對這種感情的讚美之情。

題目十分新穎、別緻,能激起人的閱讀興趣,但它也正是教學的難點:如何將“愛”與“茉莉”掛起鉤來?如何引導學生在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出“愛如茉莉”呢?

爲了解決好這一難點,我在仔細研讀文字後,擬定了教法:摒棄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心裏特點,對內容大膽取捨,抓住題目和細節進行教學,整合成四個板塊:

(一)匯入課題,初步感受茉莉。

(二)品讀課文,尋覓“愛如茉莉”。

(三)交流討論,品味“愛如茉莉”。

(四)歸納提煉,拓展延伸。

本課中父母之間的愛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導學生“關注細節,抓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種眼神、一句話語”去體會父母之間的愛,然後在課堂交流中緊緊圍繞細節處展開品讀,透過“直奔”、“緊握”、“叮囑”等詞語感受真愛,再適時地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中父母之間的一些小事體會到生活中的真愛,將文字中的情延伸到文字外,讓學生對愛有了切身的感悟。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3

在月教科研沙龍中,馬老師執教了《愛如茉莉》,在輕鬆恬淡的《好一朵茉莉花》樂曲聲中,學生欣賞了茉莉花,並從文章當中找出寫茉莉花或與茉莉花有關的句子,理 解了它的特點,並緊扣“平淡無奇”,進一步認識了茉莉花的色白形小香淡。在此基礎上,老師指導:媽媽說,她與爸爸的愛就如這茉莉,女兒同意嗎?後來又有什麼表現?是什麼使女兒改變的呢?教學中,教師抓住媽媽的一言,爸爸的一行進行體驗,重點指導學生走進病房那溫馨的場景,感 受爸爸媽媽之間愛得真,愛得深。課堂層次清晰,由表及裏;老師學生互動對話明瞭,從人物言行走進人物內心;音樂渲染了濃濃的愛的氛圍,學生在大聲讀中進入畫面,走近人物身邊去感 受、體會爸媽之間無價的親情——永遠替對方着想,愛得平淡,一切盡在細節中,可謂“細無聲”卻能滋潤心田。

如何優化“病房溫馨場景”的教學,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 受爸媽之間的親情無價,而又愛在細節,談一些個人的見解,與同行們商榷。

推開病房的門,“我”看到了什麼?同時向學生出示文章當中的插圖,指導學生觀察、考慮、交流看法。接着向學生出示書中文字,讓學生自由讀,並考慮:是什麼讓“我”怔住了?或“我”看到了什麼?交流看法時,先理 解“怔住”的意思,再追問:“我”怔住了,是因 爲“我”看到……

教師指導:“看到爸爸坐在牀前的椅子上,手緊握着媽媽的手,頭伏在牀沿邊睡着”,你有什麼要問爸爸的嗎?(因 爲 什麼不睡在陪牀上?因 爲 什麼還要緊握媽媽的手?你夜裏睡得好嗎?……)同樣要指導學生與媽媽對話:你身體是那樣虛弱,臉上因 爲 什麼還露出恬靜的微笑?這一夜你睡得踏實嗎?……在對話中,學會聯繫下文考慮、交流看法。

進而指導學生歸納提煉:使“我”怔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寫陽光又是爲了什麼?借“一切都……”這段話,其實“我”想說的是什麼?

最後在溫馨的樂曲聲中盡情地讀,讓畫面留在學生的腦中,讓情感存在學生的心中,讓文字激揚,讓情感流淌。

這樣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怔住”展開,是什麼讓“我”怔住,讓學生讀懂畫面與文字;因 爲 什麼讓“我”怔住,指導學生進入角色,追問主人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借物抒情與段末的直抒胸臆,進一步凸現了“我”怔住的深層原因——是爸媽平淡無奇的真愛使 “我”怔住了。學生在與文字對話的同時,與主人公對話,與作者對話,將溫馨的場景永存心間。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4

《愛如茉莉》是五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語句樸實,但又感人至深的記敘文。文章講述了父親與母親之間那簡單、樸實而又感人的愛。這篇課文寫的事情雖小、平,但是表達的感情真,描寫的人性美。所以極易感染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這份樸實的愛,如何指導學生去抒寫生活中這份真摯的情?我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主探究、體會、感悟。將朗讀與理解課文融成一體,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導學生以讀悟情,挖掘語文因素——人物的對話、細節的描寫、環境的渲染等,透過對關鍵字句的咀嚼品味,對重點段的反覆誦讀,讓學生領悟文旨。如文中一個溫柔的動作,“直奔”,透過讀音的比較,認識意義的不同,體會父親急切的心情。此時此刻,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醫院。他心裏只想着一個人,那就是母親。一個“奔”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父親對母親的愛。另外,透過樸實的語言的描述,讓人不能不爲之怦然心動。原來愛是媽媽病中惦念的餃子,愛是媽媽臉上恬靜的微笑,愛是爲了讓彼此安睡,一個不敢動,一個不能動,甚至連陽光都賦予了人的情感。透過學生精讀體會,那靜謐美好的一切,永遠留在了大家的心底。當說到結尾“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我突發靈感,讀者、作者,包括教者、聽者讀到這兒,心靈都受到了強烈震撼,爲什麼作者用的標點跟說話一樣平常?可不可以給學生創造的空間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這句話讓你加標點,你會怎麼加?”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多數學生如我所願,加上感嘆號,且讀得心潮澎湃。可一個學生很深情地說:“我覺得結尾加上省略號更合適。”在我被怔住未作答時,她還聲情並茂地透過朗讀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她讀得那樣投入,那麼專注,真有餘音繞樑之感。此時,聽課老師和同學由衷的掌聲驚醒了我,我真爲之驚歎。

這便是學生透過文字,透過標點能體會到的情感,真是意外的收穫。藉機我讓學生明白:寫文章時,一個標點就有着作者的溫度,更何況那些靈動的文字呢?這樣水到渠成,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

語文課程必須開放拓展,讓學生透過小故事來了解大社會,真正學會做人。因此,教完課文,迴歸課文時,我讓學生憑自己十幾年的生活經歷談談自己對愛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樣打比方,結果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便開啟了,有的說愛如……有的說愛如……

我滿懷欣喜地總結:人生各個不同階段對愛的理解不同,需要我們用真心去體味,也需要真心付出,因爲“有愛就有一切”,就用你的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真愛,去領悟生活中愛的真諦。

但在本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還不夠,當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時,鼓勵、肯定還不及時。教學過程還可簡單些。因爲簡單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單的背後其實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簡單折射出的是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這樣的課堂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澄澈的感受。今後我在教學中將奉行“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跟學生共同經歷着生命的成長,精神的同構,領略學習帶來的快樂和甜蜜。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生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開始,我就把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首先讓學生從詩歌中去感受“愛”字,去體驗“愛”所帶給人們的溫暖。也爲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較濃厚的情感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閱讀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自己去找句子,寫體會,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的句子的內涵,我讓學生帶着感悟讀自己的句子,區別於以往教師牽着學生讀的被動局面,讓學生在自學階段就擁有屬於自己的閱讀天地。

在教學結束時,爲了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如茉莉般平淡卻真切的愛,我積極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去思考,去感悟身邊的愛,讓學生明白愛就在身邊。這一設計使課文思想得到昇華和延伸,關注了文字與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聯繫,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每天來自不同角落的關愛,並懂得回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愛真正“鑽”入學生的心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不斷閃爍着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着成功的喜悅,追求着創新的價值,走向創新的人生。

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語文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語文課堂纔會真正成爲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