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數學《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學生實踐體驗,有效建立空間觀念

滬教版五年級數學《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教學反思

學生已經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並能用相應的字母來表示,但是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所佔空間大小的感受仍然是比較模糊的,甚至是有問題的。

爲了讓學生清晰地建立體積是1cm3、1dm3、1m3的空間觀念,我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組織學生透過捏一捏、量一量、拼一拼、圍一圍等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充分感悟1cm3、1dm3、1m3的空間大小,使學生的學習由內向外地生長。

在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間大小時,我先讓學生暢所欲言1cm3有多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邊的物體參照、或用手勢比劃,或對或錯,形式不一的表達方式,更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學會定義1dm3,不等同於就能正確感悟1立方分米的空間大小,我事先準備了3階魔方、4階魔方和1個標準1dm3的模型,讓學生選擇哪一個立方體更接近1dm3,學生透過觀察、猜測、驗證,從而獲得對知識的真正意義。

在建立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時,如果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牆角,透過想象也能提升學生對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但是我創造了一個有趣的學生活動——4個同學爲一組,手拉手,圍出一個大約1m3的空間,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立方米的大小,不僅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學,更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二、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有效溝通內在聯繫

教學設計時,我思考的是學生“從哪裏來?”,將到“哪裏去?”,我努力關注知識的遷移與發展,滲透類比、猜想與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

於是,我設計從已有知識——面積單位出發,(學生已知)從邊長爲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類比得到(學生新知)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透過類比,使學生初步瞭解體積單位與面積單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類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定義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不僅使數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對概念的記憶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簡潔,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創造力。

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並驗證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使學生在猜想驗證中獲得探究的樂趣;更重要的是爲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我帶領學生“再創造”,雖然知識是前人證明和研究出來的,但我讓學生們也像數學家們一樣學會自己發現,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在探究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之後,我追問,你們還有什麼疑問時,學生們不約而同提出想探索立方厘米與立方米之間的進率,在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觀點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運用了猜想與驗證的探究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學生們能多角度思考與驗證,收穫了成功的喜悅。

專家吳勇強老師評價說:康老師的“精湛的教學藝術、先進的教學理念、新穎的教學設計、有效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老師的課告訴我們,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臺、自由展示的天地,唯有這樣,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吳老師的評價很高,也促使我做進一步的反思,我思考的是,哪些環節可以再優化?如何在探索相鄰體積單位間進率時更有效地溝通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