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1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透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徵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着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匯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後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裏也有一輪,猴子以爲……’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裏,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衆猴子怎麼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爲什麼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裏,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範

(1)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裏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說一說,看到了什麼

(3)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8

(4)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麼關係。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透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比較課文裏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並打上對號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透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摺,那麼摺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無法對摺,那麼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裏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鏡子的反射的圖案有什麼特點。

2、能夠根據鏡子的反射畫出對稱圖形。

3、使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徵的過程,培養並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進而培養學生鑽研數學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一面小鏡子、美術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匯入

事先準備一個小鏡子夾在一本書裏,然後說:“老師的書裏夾了幾張偉人的照片,誰想來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學不能夠說出來。”

問:你看到了什麼?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誰?你想到什麼?

揭示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學習新課

1、引導談話:

鏡子能做什麼?鏡子裏的圖象和實際中的圖象有什麼關係?鏡子中也有很多的數學知識等着我們去探索呢

老師演示:把鏡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觀察到了什麼?

放在一半的蝴蝶圖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麼?

問:和原來的圖有什麼不同?這是什麼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2、從鏡子中看到的圖象是一個什麼圖形?哪一條線是它的對稱軸呢?

3、是不是所有在鏡子中形成的圖象都是一個對稱圖形?觀察圖3,你發現了什麼?

在鏡子中看到的數字和實際中的數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圖形也是對稱圖形。

4、運用這個原理,你能想到什麼?用鏡子觀察物體時需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討論:鏡子有什麼作用?它能幫我們做什麼?你能用鏡子做哪些事情?

在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1、完成18頁第1題:

從鏡子中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

指導學生透過觀察、想象、操作,正確地進行判斷:鏡子中的圖象和實際的圖象是相反的,並是對稱的。

1、第2題:

把鏡子放在一個對稱圖形的適當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圖的全部。

小組討論,把鏡子放在哪裏合適?爲什麼?

實際上鏡子放在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上就可以了,想一想這是什麼道理?

(二)拓展練習:

從鏡子裏反射的時間有什麼特點?

實踐操作:從鏡子中觀察一個鐘錶的時刻:5時整。鏡子中的時刻是7時整。

再讓學生觀察一些這樣的時刻,引導學生注意發現其中的奧祕。

四、全課總結

本課你學到了什麼?小小的一面鏡子中蘊藏了哪些知識?

五、佈置作業

收集一些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班裏展覽。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3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是透過實際操作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的活動較多,教師要在學生活動中做好引導,在活動後及時總結。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如下特色:

1、重視學生的操作體驗。

實際操作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徑,是用任何語言也無法取代的寶貴經歷。所以在教學中,當需要學生操作的時候,要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過程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重視操作中的適當引導。

學生的操作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導,難免會流於形式,浪費寶貴的時間。所以在教學中,爲了使學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師加強了對學生操作的引導,使學生明確每一次操作的目的,從而讓操作真正成爲學習新知的助推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剪刀正方形或長方形紙。

學生準備剪刀正方形或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欣賞圖片,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一組剪紙圖片)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漂亮的剪紙是怎樣做出來的嗎?這些剪紙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識呢?我們這節課就可以學到。(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精美的剪紙圖案不僅能帶給學生美的感受,還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喚起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記憶,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操作實踐,學習新知

1、學做軸對稱圖形。

(1)引導學生一起剪一剪。

(課件出示教材25頁主題圖)

師: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看看剪紙的步驟是什麼。

引導學生明確剪紙的步驟是:將紙對摺—→畫圖案—→剪一剪—→開啟。

師:現在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剪刀和紙,一起來做漂亮的剪紙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2)展示作品,發現製作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①組織展示。

師:請大家把做好的剪紙放到黑板上,咱們來辦一個剪紙展覽吧。

學生將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觀察交流。

師:說一說這些圖形都是什麼圖形。你們是怎樣做出這些圖形的?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操作過程總結出要得到軸對稱圖形有兩個關鍵點,第一是先把紙對摺,第二是對摺後只畫出圖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軸對稱圖形。

(1)引導學生思考。

(課件出示教材第二個例題中的兩幅圖)

師:這兩個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的一半,你們能猜測整個圖形是什麼嗎?

(學生進行觀察、猜測)

(2)組織交流。

師:你們猜測的結果是什麼?說說自己猜測的依據。

引導學生說出:軸對稱圖形對摺後,對稱軸兩邊的圖形應該完全重合,所以右邊的半個圖形應該和左邊相同。

(3)操作驗證。

讓學生剪下附頁1中的圖4,沿對稱軸對摺後,再沿給定圖形的邊線剪下,開啟,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操作後彙報結果:左圖開啟後是花瓶圖案,右圖開啟後是短袖上衣圖案。

3、猜測展開後的軸對稱圖形。

(1)課件出示教材第三個例題。

師:從題目中你瞭解到了什麼?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文字和觀察畫面明確題意:問題中上面兩幅圖是對摺前後的長方形紙,在對摺後的紙上剪出了兩個圓形的洞;下面四幅圖是展開後的備選圖形,要選出一幅正確的。

(2)猜測結果。

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先獨立思考,猜想出結果,再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說說自己是如何進行判斷和選擇的。

師:先觀察一下這兩個圓分別在對稱軸的什麼位置,再想象與它對稱的那個圓應該在對稱軸的什麼位置。

引導學生在交流時說出:下面的圓距離對稱軸近,那麼與它對稱的那個圓也應該是貼近對稱軸一邊的,同樣道理上面的圓距離對稱軸遠,與其對稱的圓也應該是在遠離對稱軸一邊的,因此圖(3)是正確的。

(3)操作驗證。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對摺一下,照着第三個問題中的樣子剪出兩個圓,然後開啟,看看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動手操作後展示作品,驗證猜測的`結果。

(4)回顧反思。

讓學生說說自己猜測和驗證的過程,並用自己的話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設計意圖:學生猜測之後,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驗證猜測的結果,更能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4

設計說明

1、重視實踐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透過組織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動手擺一擺並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獲得口算方法。在說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完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明確每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

2、以學生爲主,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口算60÷3,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名想說的學生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60根小棒

教學過程

⊙出示主題圖,引入新課

(出示教材11頁情境圖)

1、導語:請大家觀看大屏幕,印刷廠的工人師傅正在分裝彩色手工紙,從這個情境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彩色手工紙每沓10張,每盒100張)

2、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繼續觀察,這是60張彩色手工紙,工人師傅要把這6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每人得到多少張)

3、引入新課: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板書課題:口算除法)

⊙親身實踐,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出示教材11頁例1)

(1)理解題意並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張,該怎麼列式?(60÷3)

(2)小組內交流討論,怎樣口算60÷3?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張彩色手工紙來分一分。

(學生彙報不同的口算方法,結合學生的彙報,教師歸納)

①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爲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數的組成口算:6個十除以3等於2個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讓學生交流討論,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口算。

(4)小結:在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時,可以用想口訣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還可以利用數的組成口算。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從圖中收集資訊的能力,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2、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12頁例2)

(1)理解題意並列式。(120÷3)

(2)你是怎樣算的?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3)學生彙報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訣: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爲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數的組成口算:120裏面有12個十,12個十除以3等於4個十,所以120÷3=40。

(4)小結:幾百幾十數除以一位數,可以把幾百幾十數看成幾個十,再用幾個十除以一位數。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圖形對稱、左右錯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特別是不能對摺的物體)。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徵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一些特徵。

教學難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鏡子。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邊有一輪圓月,猴子以爲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裏;猴子大聲叫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衆猴子怎麼也撈不出“月亮”。問題:“這是什麼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裏,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們好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光滑的地板也會出現倒影等。)

2.揭示課題。

(1)總結,說明以上幾種現象的特徵。

(2)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範。

(1)在黑板上貼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看到“王”字,鏡子裏的圖形是鏡子外圖形的對稱圖形。)

(4)讓學生試一試。

2.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說一說,看到了什麼。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說一說,這條虛線在對稱圖形中稱什麼?

第(2)題

(1)鏡子中的小女孩是舉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實舉起的是哪隻手?

(2)從鏡子你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嗎?

(3)小組討論:你發現了鏡子中有什麼數學學問?究竟小女孩照鏡子時是幾時?

(4)小組代表彙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3.小遊戲

模擬照鏡子的遊戲。

師:假設蘇老師站在鏡子前,誰來做鏡子中的蘇老師呢?

(師生表演。)

採訪鏡子中的人:你爲什麼能做得這麼準確?

(同桌互相做遊戲,請一組學生全班展示。)

三、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師:今天同學們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怎樣?

(評析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關注學生情感。)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6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遵循規律,給學生充分感知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搭配衣服這個環節,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動手擺一擺學具,發現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讓學生在擺的基礎上在練習本上用不同的符號代表上裝和下裝,用連線的方法進一步探究,創新搭配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這一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發展學生用數學符號表示具體事物的能力的體現。

2.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全心投入。

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過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與鞏固練習都貫穿在這一情境中,一氣呵成,使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上裝和下裝的小卡片圓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展開教學

師:同學們,今天是聰聰的生日,讓我們一起唱一首《生日快樂》歌來祝福他吧!

(教師和學生一起拍手唱歌)

師:(課件出示一個女孩子和她的衣櫃)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參加生日聚會,可是她卻不知道怎樣搭配,你們能幫幫她嗎?

設計意圖:生動有趣的動畫配上耳熟能詳的歌曲,這樣的開場會讓同學們在興奮與快樂中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課件出示教材102頁例2中的上裝和下裝圖。

師:你們覺得茵茵怎樣搭配最漂亮?爲什麼?(課件出示學生所說的各種搭配圖)

師: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擺一擺,並記錄下你們的幾種搭配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組願意把你們的搭配成果彙報一下?

(學生彙報)

師:同學們做得真好,除了擺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和同桌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師:大家說得很好,爲了更加準確地知道有多少種穿法,我們還可以用連線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裝,字母B表示下裝,或者用○表示上裝,□表示下裝,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連一連。

(指名彙報連線的結果,教師用課件演示連線的結果)

預設

生1:我用兩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上裝,用三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下裝,每件上裝可以與3件下裝搭配,這樣就有3種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種)或2×3=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別表示上裝,B1、B2、B3分別表示下裝,也得出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

師: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指名回答)

師小結:只要我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設計意圖:透過擺一擺、說一說、連一連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快樂地掌握新知識。

⊙鞏固練習,學會應用

1.課件出示教材102頁2題。

師:茵茵來到了聰聰的家裏,快看,聰聰拿出什麼來招待朋友?

(學生回答點心和飲料)

師:你們喜歡什麼點心和飲料?爲什麼?

(學生回答)

師:如果只能選擇一種點心和一種飲料,你們有幾種不同的選擇?

(指名彙報結果)

2.課件出示教材104頁4題。

師:小夥伴們來到了數學樂園,大家都想在這裏合影留念,如果他們每個人都單獨和聰聰、明明分別合拍一張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張照片?請同學們到講臺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以聰聰過生日貫穿整節課,讓學生在保持濃厚興趣的基礎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7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透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定另一情境:當零爲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爲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爲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爲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爲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爲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

數學網特地爲大家整理了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幫助廣大小學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8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爲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麼建築物?

3、到教室,請各小組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彙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爲什麼方向,爲什麼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後,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場

教學樓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裏東、南、西、北各有什麼?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重難點:

會在圖上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能簡單的用四個方向描述行走路線。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9

設計說明

“認識小數”是學生在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和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習了常見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爲了讓這樣的概念教學在清晰、簡練的基礎上“活”起來,本節課的教學特色如下:

1、注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進行主動的觀察、猜測、驗證、交流等活動。本設計根據小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和親切感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利用課件呈現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小數,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2、注重課堂練習的趣味性,在遊戲中鞏固新知。

課堂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趣味性的練習更加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知識的鞏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設計爲了避免枯燥的練習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練習轉化成數學遊戲,採用猜謎語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讓學生讀出謎底中每種小動物的身高數據,以達到鞏固小數讀法的目的。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件出示教材91頁主題圖。

師:請看大屏幕,仔細觀察,你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2、學生彙報觀察到的數學資訊。

3、把觀察到的數和整數進行比較,發現有什麼不同?(觀察到的數中有一個小圓點)

4、師歸納並板書:像3.45、0.85、2.60、36.6、1.2和1.5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5、揭示課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小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處非常大。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小數的世界,來探究它們的祕密吧。(板書課題:認識小數)

設計意圖:從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數引入新課,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同時把小數和整數進行對比,使學生初步感知小數的特點。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小數的組成。

(1)認識小數點。

師:在分數中有一條線,我們稱之爲分數線,那麼小數中的這個小圓點我們爲它起個什麼名字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叫做小數點。

(2)觀察小數的組成。

師:觀察這幾個小數,想一想都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3)師舉例總結:小數由三部分組成。中間的圓點叫小數點,小數點左邊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是小數部分。

2、讀小數。

(1)試讀。

師:你們會讀這些小數嗎?誰能試着讀一讀。

指名讀3.45、0.85、2.60、36.6、1.2、1.5。

(2)質疑。

師:同學們在讀2.60時,小數點左邊的2和小數點右邊的60讀法一樣嗎?

(3)議一議:小數點左邊的數應該怎麼讀?小數點右邊的數應該怎麼讀?

(4)小結小數的讀法。

小數的讀法:從整數部分讀起,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整數部分是0的讀作“零”;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順次讀出每一位上的數字,不管有幾個0,都要一一讀出來。

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數的含義。

師:同學們把這些小數寫得真漂亮。老師在2.60和0.85的後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價格,你們知道它們分別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嗎?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彙報。

師小結:用小數表示價格時,小數點左邊表示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小數點右邊第二位表示分。

4、理解小數的含義。

(1)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提出問題。

師:王東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怎麼表示?

(2)探究小數與分數的關係。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

師:1分米用米作單位是幾分之幾米?

師:用我們剛認識的小數表示就是0.1米。

師指着對應的數字問(0.1米):這個0表示什麼?(0米,不到1米)這個1表示什麼?(1分米)那麼0.1米就是1分米。

師:3分米用分數該怎麼表示?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0.3米)

師:觀察一下這兩個小數,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小數點右邊都只有一個數字)我們把這樣的小數叫做一位小數。

師:觀察一下這兩個分數,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分母都是10)

(3)小結。

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的數都可以寫成零點幾。

5、小數的寫法。

師:我們已經會讀小數了,大家會寫小數嗎?大家試着把黑板上這幾個小數寫在練習本上。

師巡視,收集不同的寫法,並板書。

學生判斷哪種寫法是正確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小數點應寫在個位數字的右下角,是小圓點。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能根據“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實踐中經歷觀察、發現、歸納等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情感目標:透過與日常社會與周圍環境的運用,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知數學是有用的。

教學重點:

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能根據“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讀一讀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時45米/分96千米/秒140千米/時2.學生交流(做一做):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繞一圈大約用()分鐘,你的步行速度大約是()。說說你是怎樣算的?(速度=路程÷時間)

3.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誰跑得快(二)”。

(透過複習幫助學生鞏固對速度概念的理解,對速度單位的讀和寫這個難點也進一步進行復習鞏固)

(二)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1.出示媒體:

(1)獵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鐘能跑多少路程?

(2)綿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時間?

A、學生獨立練習。

B、反饋:口述數量關係及算式。

C、小結:時間=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2.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時間

9秒

2小時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學生獨立練習(2)反饋:(注意單位)你是怎樣算的?(透過填表練習使學生鞏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三)實際運用

1.填表:

速度

時間

路程

騎自行車

9分

1080米

駕駛摩托車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時

2.應用(1)甲船4小時行駛80千米,乙船6小時行駛96千米,哪條船行的快?

(2)甲、乙兩地相距240千米,一輛汽車上午7:00從甲地開往乙地,速度爲60千米/時,這輛汽車是在什麼時刻到達乙地的?

(3)一輛轎車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輛公共汽車速度的4倍,公共汽車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學生獨立練習

B.反饋(透過練習使學生能根據“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11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大小比較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對舊知的複習,爲學習新知作鋪墊。

上課伊始,設計幾組整數大小比較的複習題,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回顧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爲下面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2、關注方法的類比,實現知識的遷移。

類比是根據兩種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結論。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類比在掌握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探索解題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小數的大小比較並不難,它與整數的大小比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學中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類比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

3、關注習題設計的實踐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設計練習時,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現實、具體的情境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體現了數學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捲尺

學生準備捲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請你們在各題的___裏填上“>”“<”或“=”,並說說怎樣比較整數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導學生明確: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大;當位數相同時,從最高位開始比較,最高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大,最高位上的數字相同時,比較下一位上的數字,以此類推,直到比出大小爲止。

(2)老師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請同學們觀察身高,誰高誰矮?(老師高,小明矮)看來小數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那麼你們想知道怎麼比較小數的大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設計意圖:創設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設定複習題,將整數的大小比較和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有機的銜接,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談話匯入:(課件出示)學校的運動會上,小明、小剛、小強和小林正在跳高場地上進行比賽,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都想爲自己的班級爭得榮譽,班裏的同學們也在爲他們吶喊助威。比賽結束,成績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剛

小強

小林

成績/米

0.8

1.2

1.1

0.9

2、提問:你能排出他們的名次嗎?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你是怎樣排列的?爲什麼這樣排列?

4、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5、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注意收集資訊,並適時提問,引導學生總結比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數的含義來比較。

因爲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釐米後比較。

因爲1.2米是120釐米,1.1米是110釐米,0.8米是80釐米,0.9米是90釐米,120釐米>110釐米>90釐米>80釐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藉助測量工具進行比較。

在捲尺上找到每個人跳高成績的刻度,根據捲尺上的位置來比較大小。觀察捲尺上的數據,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師小結:同學們能把新的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解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