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師說》 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提高文言語句翻譯能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論證方法。

3、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學習重點】

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難點】

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說明】

1、獨立完成本學案,注意對自己存在問題和疑惑的記錄和總結。

2、各組組長督促落實,爭取全部達標。

3、課時預設:3課時

【導學過程】

一、預習階段

  1、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後人稱之爲韓昌黎、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補充: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補充匯入: 

《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匯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於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2、預習自測:

自讀全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阿諛(   )  郯子(    )   萇弘 (     )       

老聃 (     )   經傳 (    )   李蟠(     )    或不焉(    )   貽 (      )    

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給有標註的字、詞、句解釋和翻譯: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來用……的)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就,承接)知之(道理)者,孰能無惑?惑而(卻 )不從(跟從)師,其(那些)爲(成爲)惑也,終( 始終 )不解矣。生乎(  在 )吾前,其( 他們)聞道也(舒緩語氣)固(本來)先乎吾,吾從而( 跟從(他)並且)師(以…爲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以……爲師 )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 )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師之所存(存在的地方)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第一段,以教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

嗟乎!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人聖人,其(他們)出(超出)人也遠矣,猶且(尚且)從師而問焉(他們);今之衆人(一般人),其下(低於,名作動)聖人也亦遠矣,而(卻)恥( 以……爲恥)學於師。是故聖( 聖人)益(更加)聖(聖明),愚(愚人)益愚(  愚昧 )。聖人之所以(……的原因 )爲聖(聖人),愚人之所以爲愚,其(大概)皆出於此乎?愛其(自己)子,擇師而教之;於(對)其身也,則(卻)恥(以……爲恥 )師焉(語氣詞),惑(糊塗)矣!彼(那些)童子(兒童)之師,授之書而(並且)習其句讀(文字的誦讀)者,非吾所謂( 所說的)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          )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是           ),或(有的 )師焉,或不(      )焉,小學(小的方面學習)而大遺,吾未見其明(明智)也。巫醫,樂師百工之( 這些)人,不恥( 以…爲恥)相師(互相學習)。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說)者,則(就)羣聚而笑之。問之,則(就)曰:“彼(他)與彼年相若( 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阿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一顧),今其智乃(竟然)反( 反而)不能及,其( 表感嘆語氣 )可怪也歟!

第二段,論述“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聖人無常( 固定)師。孔子師( 以……爲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其賢不及(比不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 )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  學問技藝 )有專攻(專門研究 ),如是( 像這樣 )而已(罷了)。

第三段,以孔子爲例,進一步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愛好 )古文,六藝(《詩》《書》《禮》《易》《春秋》《樂》)經傳( 經文和傳記 )皆通習(  普遍學習 )之,不拘(拘束 )於(    )時( 時風 )(句式是        ),學於餘。餘嘉( 讚賞 )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作《師說》以( 用來 )貽( 贈送)之。

 第四段,點明寫作緣由。

二、合作展示

1、填寫下面文章結構一覽表:(學生導學案刪去)

段落 論點及主要論據 作用

一 總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全文總綱

二 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1、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2、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  身,則恥師焉。

  3、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 第一個分論點,正反對比論證中心。

三 論點:聖人無常師。

論據:1、孔子從師的行爲。

  2、孔子從師的言論。 第二個分論點。從正面論證中心

2、用原文回答:

(1)作者主張如何選擇老師(從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拓展: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歷來被視作是“教師”職業的權威定義,同學們天天也接觸教師,你認爲這句話是不是很好地概括了“教師”的全部職責? 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師是什麼樣子的?

(2)作者批評了“士大夫之族”的哪些錯誤態度?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作者對於師生關係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在我們的身邊,存在着文中揭露的許多現象。請各小組從文中找出和這些現象相符的句子來說一說。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小學而大遺

……

4、我們從文中瞭解了哪些“從師的道理”?(學生導學案刪去)

教師的職業是“傳道受業解惑”。我們常人都“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我們從師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從師就會“愚益愚”。“愛其子,於其身”都要“擇師而教”。學習不可“小學而大遺”。互相學習不必有“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顧慮。……

四、知識歸納

歸納、整理課文中“師、之、其”的用法

(1) 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①、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動詞,有三種情況。(名詞作動詞) 

 ①、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②、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③、做“以……爲師”講。(意動用法) 

    (2)  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①、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②、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①、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②、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③、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④、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⑶、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①、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③、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  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①、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②、復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③、作兼語                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⑵、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①、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②、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麼)

五、訓練反饋  (學生導學案刪去)

1.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組是( D   )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D.吾從而/師之

2.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

B.不恥相師            師:老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D  )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師”字的意思。

A.古之學者必有師(    )

B.吾從而師之(    )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D.猶且從師而問焉(    )

解析:(1)D(吾從/而師之) (2)B(師:學習) (3)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 (4)A.老師B.以……爲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5.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6.指出下列句子各屬於什麼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D.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

7.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8.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解析:5.A.更加B.以……爲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6.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後置句D.介賓短語後置句7.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爲語氣詞)8.B

六、課內外綜合實踐

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有關問題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安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相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恩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1.用“||”線將原文分成兩層,並歸納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1層:開頭-一審問而明辨也:問各種不同人都能有所收穫。

第2層: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

2.文中“求放心”的意思應是指(  D  )

A.請求別人相信自己,放寬心             B.追求一種豪放坦蕩的胸懷

C.尋找一種使自己舒心的境界             D.找回自己放縱散漫的心

3.文中“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的意思是(    )

A.君子重視品德修養時,就歸結到要好問勤學。

B.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是由於他們好問勤學。

C.君子重視品德修養時,就去向有道義的人求學。

D.君子尊重有德性的人,必須走做“學問”這一條路。

4.本文與《師說》的論證角度有什麼不同?

答:《師說》:強調“師”的重要性;主張“從師而問”“學於師”。

本文:   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七、觸摸高考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2003年北京高考試題)

邴原十一歲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爲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爲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齔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遊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屐千里,所謂以鄭爲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有入海而採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謂僕以鄭爲東家丘,君以僕爲西家愚夫邪?”崧辭謝焉。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爲求師啓學,志高者通,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書何爲哉?乃藏書於家而行。    (《三國志》卷十一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師亦哀原之言而爲之泣     哀:悲傷      B.崧辭曰     辭:推託

C.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   識:見識      D.君乃舍之   乃:就

B(A句“哀”是感到哀傷的意思;C句“識”是記住的意思;D句中“乃”是轉折連詞,可譯作“卻”。)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與現代漢語的意義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惻然而爲涕零也。

C.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

A(A句“具有”是“俱有”,即全都有,與現代漢語中“具有”的意義完全不同;B句的“涕零”是流淚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如“感激涕零”;C句的“鄉里”是同鄉的意思,現在“鄉里”仍含有這個意思;D句的“交遊”是交朋友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原過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則羨其不孤         秦貪,負其強

C.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 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D.當以書相分           斧斤以時入山林

C(C組“之”都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A“原過其旁而泣”的“而”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子路拱而立”的“而”表示方式和狀態;B組兩個“其”都是代詞,“一則羨其不孤”的“其”代他們,“秦貪,負其強”的“其”代自己;D組“當以書相分”的“以”是“用”的意思,“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4.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師)於是遂就書。            B.(師)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鄭君)而日然者。

D.(原)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C(A句的主語應當是邴原,B句的主語仍然是邴原,D句的主語應當是孫崧。)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

A.邴原童年喪父,家境貧寒,因而時常感傷哭泣。 

B.邴原舍鄭君而求學於孫崧,是因爲孫崧的學問更大。

C.邴原認爲孫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樣誤解了自己。

D.邴原把書藏在家裏不讀,是因爲他對求學有更深的認識。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針了,但還是沒有完全瞭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附:學習論證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比較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據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於詳細。舉例是爲了證明觀點,不是爲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考慮採用句式排比列舉。事例列舉之後要簡短分析,忌有例無證。……

教學後記:

 

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