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師說》導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必修3第11課      《師說》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實詞“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和虛詞“之、其”的意義和用法。

2、準確把握“道”的內涵--儒家思想,並在此基礎之上辯證地認識作者的觀點。

3、掌握 “說”的文體知識;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學    時:3課時   

學    法:小組自學與教師點撥,個別指導與集體講授

                            第一課時

預習積累 :

1、概知作者: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職。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西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有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奐”。

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啓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3、識記文體:“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說”比“論”隨便些。“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知識梳理 朗讀全文,完成梳理。

⑴、通假字:     傳道受業--(    )          或不焉--(   )

⑵、古今異義:

無貴無賤:古(                     );今,沒有。     

師道之不存:古(                     );今,常用義“道路、道德”。 

今之衆人:古(                       );今,許多人。

吾從而師之:古(                          );今,“從而”連詞。

小學而大遺:古(                          );今,與“中學”“大學”相對。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                             );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                         );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⑶、活用現象:

①吾師道也(                     )     ②君子不齒(                   )

③恥學於師(                     )     ④吾從而師之(                     )

⑤聖益聖,愚益愚(                                          )

⑥聖人之所以爲聖(                     )      

⑦小學而大遺(                         )

⑷、文言句式: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句)

②不拘於時(           句)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

⑸、成語警句:

三人行,則           。        弟子不必不如師,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師之所存也。

第二課時

讀譯積累  一、積累幾個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文中出現26處,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A、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B、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A、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C、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  

     (2)其(課文中出現17處,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他)聞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從師,其(那些)爲惑也,終不解矣。   B、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他們)出人也遠矣。   C、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D、作定語:夫庸知其(他們的)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A、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B、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3)之(課文中出現25處,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詞:   A、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C、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或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古之學者;師道之不復,可知矣。B、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C、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D、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音節,無意義: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二、解讀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爲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爲恥 

       三、遵循規律,朗讀翻譯;小組學習,教師解惑。(在下面書寫你認爲的疑難句或重點句)

課後自測

1、下列加點詞全爲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①吾從而師之             ②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④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⑤猶且從師而問焉      ⑥古之學者必有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選出下列各組句中加線詞語意義相同的兩項(      )

(1)傳: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D、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E、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2)受: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徒屬皆曰:“敬受命。”

C、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3、選出下列加線詞讀音正確的項(      )

A、襄xiāng   句讀dòu   鍼砭biàn    B、萇zháng   聃dàn   或不fǒu焉

C、貽yí    諛yú     不拘jū於時     D、蟠fán   六藝經傳zhuàn   郯tán

4、下列各組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聖人無常師   是故無貴無賤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D、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       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5、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於時                    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選出沒有意動用法的一項是(       )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B、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7、用課文中的語句填空:

①韓愈認爲教師的職責是:                                                     

②韓愈認爲從師的必要性是:                                                   

③韓愈認爲從師的原則是:                                                     

④韓愈認爲老師不一定比學生強:                                               

第三課時  

問題探究

1、“古之學者必有師”,全文是如何論證這一觀點的?請表述論證層次。

2、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係。

3、韓愈寫《師說》的目的是什麼?

4、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訓練鞏固

一、完成《名師伴你行》中“課後新高度”訓練題。

二、請背誦並默寫第2段。

必修3第11課《師說》導學案答案

知識梳理 

⑴、通假字:     傳道受業--授          或不焉--否

⑵、古今異義:

無貴無賤:古,無論;今,沒有。    師道之不存:古,風尚;今,常用義“道路、道德”。 

今之衆人:古,一般人;今,許多人。吾從而師之:古,從,跟隨,“而”順承;今,“從而”連詞。

小學而大遺:古,指小的方面學習;今,與“中學”“大學”相對。

故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①用來……;②……的原因;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⑶、活用現象:

①師(名作動,學習)    ②齒(名作動,提及)    ③恥(意動用法,以……爲恥)  

④師(意動用法,以……爲師)     ⑤聖、愚(形作名,聖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聖(形作名,聖人)     ⑦小學、大遺(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⑷、文言句式:①判斷句   ②被動句    ③賓語前置句

⑸、成語警句:

則必有我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孰能無惑      道之所存,

課後自測

1、B        2、(1)AE(AE都是“流傳”。B是“傳授”,C是“解釋經書的書”D是“傳送”)(2)BD(BD都是“接受”。A是“教授”,C是“遭受”,)

3、C(砭biān萇cháng聃dān蟠pán)   4、B(A、沒有;無論,B都是“竟”,C,主謂間的,D、大概;那些)  5、B(A判斷句C狀語後置D定語後置B是賓語前置句)  6、B

7、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不從,其爲惑也,終不解矣。③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問題探究

1、 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爲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第2段:正面闡明瞭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第3段: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第4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破童子之師,而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這裏的“道”從後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嘉其能行古道”而爲李蟠寫《師說》。行古道: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②不拘於時,學於餘。

4、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雲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