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蘇武傳》公開課 課堂教學實錄(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一、匯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身,這涉及到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 

二、教學過程

(一)傳記寫作的要點

(幻燈展示:範曾《蘇武牧羊圖》)

幻燈片中對於蘇武只有一個解釋:前140-前60,同學們,你能從中讀出什麼資訊呢?

蘇武活了80歲。而本文,作爲一篇傳記,寫了蘇武多少年?有沒有寫80年?

寫了19年。這19年每年都寫了嗎?

沒有。問一個寫人物傳記怎麼寫的問題。寫人物傳記,要不要把這個人物的一生列成一個大事年表?要針對人物身份抓住關鍵情節來寫。寫蘇武,他是一個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時遇到特殊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透過這些突出的事情來表現一個人。這是一種傳記寫作的方法。也是文學創作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二)歸納主要故事情節

班固雖然是個史學家,但他在寫蘇武時花盡了心思,80年,沒有寫太多,對蘇武的身世,只有一處交代,只在文章開頭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爲郎。稍遷至栘中廄監”。

整篇文章側重寫他出使匈奴這19年的艱辛歷程。

在這19年當中,沒有一年一年地寫,那作者抓住了什麼樣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變的時候,面對勸降時他是如何表現出的。因此,整個傳記的重心在哪裏呢?發生叛亂是個意外之變,在這時,蘇武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板書: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這三個情節構成了蘇武人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透過問題歸納蘇武形象及精神特質

A.講解“自殺”情節

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思考1、如何理解蘇武的兩次自殺行爲?(我們先找到文中關於自殺情節的描寫。齊讀3、4兩節)透過閱讀,我們看到,蘇武的形象在這兩段中是透過兩次自殺表現出來的,自殺的情節,在文中是哪幾句話?

(1)欲自殺 (2)引佩刀自刺 

問一個問題:他在知道這個事情之後,馬上就要自殺,那在他自殺之前,留下了什麼話?也就是他自殺的原因是什麼?(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在他自殺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兩個詞,是哪兩個詞?

重負國、屈節辱命。

蘇武的身份是什麼?

出使匈奴的漢使。

作爲一個使臣,此時遇到意外的變故,他爲什麼說是“負國”呢?

(1)手下人勾結匈奴叛亂  

(2)作爲漢使,任務未完成,有愧於國家(蘇武作爲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出現問題了,這是他嚴重失職。)

(3)處理不好會引發兩國的矛盾。(很有可能漢匈的戰爭就會因此而起)

“重負國”再加之“屈節辱命”,哪一個能顯示他自殺有爲自己的成分?

“節”是他自己的,“命”和“負國”都是國家的。我不願被人審問,是個人的人格,他只講了一點是爲自己,所以,請注意,從這兩話的理由裏面,我們能看到蘇武什麼樣的品格?

(對漢朝忠貞不渝,事事爲維護國家利益的品格。)國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國家利益至上的想法,纔有爲國家所想的行爲。所以,副手出了問題,我作爲代表團的團長,應該承擔這個責任。不是我乾的,我們漢朝也沒有這樣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審問,要自殺。他的這一行爲,產生了什麼樣的反響?

衛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他的行爲讓叛徒感到驚訝,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

所以,我們歸結這樣幾個字,在自殺過程當中,有一驚,一哭,一壯。

他要自殺,他的同行者放聲大哭,他的敵手都大驚失色,連敵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氣節所打動了。這個行爲突出的是一個人格魅力。這是他對國家不渝的忠貞。(板書:忠貞)

既然講到了衛律吃驚,我們自然就過渡到了衛律這個人,大家想一想,衛律爲何會吃驚?要聯想一下他是什麼身份。

因爲他自己首先是一個叛將,他認爲蘇武可以和自己一樣選擇投降,而蘇武卻爲了保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殺,所以對蘇武自殺十分不解。

按照衛律的邏輯應該是什麼?

覺得蘇武應該會投降,遇到一點變故,我趕緊舉起了雙手,跪下了兩腿,所以,你蘇武也應該這樣,你怎麼會想到死呢?

從這個叛徒的吃驚裏面,可以看出在同一個場面上,同一個事件上,比較出人格的不同,選擇之不同。因此,當衛律代表着單于這一方來勸降的時候,他的話語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勸說的?找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只讀二人對話,讀出勸降的語氣和反駁的情態。

B.講解“反勸降”情節

請飾演衛律的同學說說衛律是從什麼角度勸降的。

對蘇武進行威逼,又以利誘惑蘇武,他先講自己歸降匈奴後封王受賞,得到了富貴這是威逼利誘相加。之前還有“舉劍欲擊之”“復舉劍擬之”的舉措,結果是“勝請降”“武不動”。

衛律的勸降分爲三部曲:1、恐嚇:殺虞常,降張勝,嚇蘇武;當這個行爲不奏效的時候,他就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副有罪,當相坐。蘇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這是他自己的行爲,和我沒有關係,更和國家沒有關係,他參與陰謀是他個人的問題。所以,本句中“本無謀”這三個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讀出來,把漢朝的利益始終放在最高。你不要牽扯得太多,我主帥不知,也就是和我們漢朝沒有任何的關聯,漢朝是清白的。接下來又用了3、利誘的伎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勸降的過程當中,衛律是用了威逼利誘的方法。

衛律勸降,兩人相對如短兵相接,脣槍舌劍,驚心動魄。衛律首先劍斬虞常作爲威脅,並以“謀殺單于近臣”的罪名舉劍欲擊張勝。在這種情勢下,意志軟弱的張勝請降。衛律馬上利用這有利局勢,以“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這時,如果承認自己與虞常之變有牽連,就爲匈奴攻擊漢朝製造了口實,使匈奴在輿論上處於極爲有利的地位。因此,蘇武很沉穩地對“相坐”的罪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聲明作爲漢朝的正式使節,與虞常的行動沒有任何牽連,再一次維護了國家的聲譽,並且在衛律“舉劍擬之”作出要殺他的樣子的情況下,蘇武巍然不動。衛律見威脅無效,只得改換手段採用軟的一套,以自己爲例,企圖以榮華富貴打動蘇武。蘇武卻趁此機會反守爲攻,力斥衛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這一大段話,蘇武說得酣暢淋漓,既使衛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於他。這一段描繪蘇武行動的文字極爲簡潔,僅有六個字,即“武不動”,“武不應”,極爲傳神地勾勒出蘇武的形象。 

當這次勸降不成的時候,他們就用了什麼樣的方法?由兩個字可以看出來:幽,徙。一個是幽禁,一個是流放。

孟子說過: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蘇武做到了)“幽”和“徙”是從什麼角度來折磨蘇武啊?

威逼利誘不行,就從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閉起來,把你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這就更考驗一個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貧窮,沒有吃的,他就吃毛氈,吃雪,抓老鼠充飢,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話說,就是“貧賤不能移”了。

思考2: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兩度要自殺,現在卻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學生討論。參考:並不矛盾。第一次自殺是因爲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恥辱,所以要自殺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殺是在審訊時他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語後,這是爲了殺身息禍,爲國雪恥。但是後來匈奴轉爲勸降,勸降失敗後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轉爲求生,因爲他要證明漢使的氣節不可折辱,所以,當他在北海上牧羊時,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時時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見,他的求死求生都是爲了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只不過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

此處插入C、有關“北海牧羊”情節的講解

問:最能體現他氣節的一句話是什麼?

“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這體現了蘇武怎樣的品質?

堅忍。(板書:堅忍)

從這裏可以看出,一時的威逼利誘無法實現,就從精神上來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還是沒有摧挎,這時候就要換人了,換李陵了。李陵在勸降上又不一樣了,齊讀李陵勸降一段。

在長期的精神折磨沒有得逞的情況下,派來了一個和蘇武關係很好的人來勸降了,李陵又是怎樣勸降的呢?看李陵的勸降又能分成幾個小層次?

三層。每一層至“信義安所見乎”,講的是蘇武在這裏,他對漢朝的效忠是沒有人會知道的;第二層至“何久自苦如此”,說他在漢朝的親人或是去世,或是離散了,在漢朝已然沒有牽掛了。第三層講漢武帝年事已高,“法令無常,大臣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勸降。李陵作爲蘇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篤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脅,以富貴爲誘惑,以幽禁斷食來逼迫,均不能讓蘇武屈服。對蘇武這樣剛直和有着極爲堅定的信念的人,只能從精神上、心理上着手。從李陵口中我們得知,蘇武的哥哥蘇嘉因被彈劾大不敬,伏劍自殺;弟弟蘇賢,因爲逐捕犯罪的宦騎不得,服毒藥自殺;蘇武的母親已經逝世,妻子已經改嫁;雖有兩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這一系列的變故,對蘇武的打擊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蘇武是爲了求得忠君的名節,那麼,處在北海牧羊最終不得歸漢的情況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如果蘇武是留戀着漢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現在的蘇武可說是家破人亡,沒有什麼可顧慮了。如果蘇武是爲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則李陵認爲漢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爲乎?”而且蘇武兄弟之死,全與君主的殘暴有關。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對你怎樣呢?這裏,李陵處處爲蘇武着想,把聲名流傳、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視爲信念的東西一一推翻。輔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再加李陵與蘇武的關係,蘇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過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剛鐵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獨寂寞,不一定能過得了感情關。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錚錚男子漢的氣度。但是人往往會倒在一種長期的孤獨、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當中,這時,哪怕一絲的溫情,又是多麼地令人渴望啊。這時候,只要蘇武的思想稍有一點雜念,精神就會立即全面崩潰。就在這種渴望當中,面對李陵的肺腑之言,蘇武不爲所動,看他是怎樣反駁的:“武父子亡功德,皆爲陛下所成就,”我願“肝腦塗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願。“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爲父死,無所恨”。這裏有沒有提到個人的恩怨啊?個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無辦法。蘇武的斷然拒絕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奪目。李陵的勸降襯出蘇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板書:堅定)

我們可以看出,衛律威逼利誘、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現在匈奴對蘇武已經完完全全地做到了。當這次勸降完全失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蘇武在面對勸降時突顯了與衆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律自以爲得計了,而“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正是在這層層襯托下,才鮮明地顯示出蘇武持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蘇武的形象才格外顯得高大。 

《醉花陰詠蘇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義不受辱。漫漫十九載,北海牧羊,望斷歸國路。   威逼利誘不降胡,持節亮風骨。悠悠五千年,何謂忠臣?大漢有蘇武。

(四)談蘇武的現實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

生活當中,我們也在經受着各種各樣的誘惑,金錢、高位、玩樂、浮華……如何去面對它們,這關乎心靈的選擇。就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處孤獨跋涉26萬公里送信進山的王順友,有身帶傷痛爲戰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歐興田,有23年爲農村羣衆送去11000場電影的殘疾放映員馬恭志,還有行走崎嶇山路19年的懸崖小學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是什麼讓他們拋卻了繁華的誘惑,而去與孤獨相伴?我想,只因他們心有信念,甘於奉獻,這是浮華面前心靈的選擇,這是寂寞之中靈魂的堅守。

今天的我們,應當把蘇武種在內心深處。皓皓明月之下,一個偉岸的形象走來,他站在民族歷史的風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質的高山之巔,他用他那偉大的人格,偉岸的形象,震撼着整個中華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們今天的人,千萬不要和蘇武離得太遠,不要仰視他,要親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脈之中,這纔是我們學習蘇武這篇文章的真諦所在。

我們今天透過這篇《蘇武傳》,把這個偉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靈之中,你也會變得崇高和偉大。

(五)作業佈置

請以“蘇武,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感悟,200字以內。

附學生習作一篇:

辭父母,別長安。出使匈奴氣志堅。眼前長河落日,身後大漠孤煙,一去十九年。

出漢塞,越重關。牧羊北海節不殘。俯首玄冰三尺,舉頭日月高懸。大聖有遺賢。

板書設計:

蘇  武  傳

           《漢書》

                  自殺                             堅貞

                  反勸降                           堅定

                  北海牧羊                         堅忍

                                                  

 

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