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赤壁賦》教學實錄(兩課時) (蘇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師:上虞豐惠中學劉建鬆

 第一課時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朗誦一首最有名的中秋詞,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那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師生集體背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普遍認爲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東坡中秋對月,雖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有情有理趣,耐人尋味。當時,蘇軾在山東密州擔任太守,即黨政軍一把手,中國的大詩人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鍾,當然也包括對對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赤壁,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蘇軾

學生:不是那個蘇軾。

師:這時的蘇軾的人生跌了個大跟頭,看註解,你得到了哪些關於蘇軾的人生的資訊?

生:1057年考中進士,很聰慧,少年得志,官當得很大,禮部尚書。

師:那是必須的。還有呢?

生:運氣不好,被誣入獄,屢遭貶謫。命運坎坷。

生:還遠貶海南島,倒黴透了。

師:當時海南島不是現在的旅遊度假勝地,是蠻荒之地,再貶就出國了。蘇軾被貶的第一站是湖北黃州。(出示餘秋雨的《東坡突圍》他從監獄裏走來,他帶着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着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着,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着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師生共同朗讀。      

師:今天他來到赤壁的古戰場,面對浩渺的江水和皓皓的明月,思緒萬千,《赤壁賦》橫空出世,用漢字中最優美和最純正的文字,演繹成千古華章。他和和月亮對話,和江水對話,把世俗和官場橫加在自己身上的傷害像蜘蛛網一樣輕輕的抹去。

師:我們來梳理《賦》中有關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輕輕的朗讀,慢慢的體會。(學生自己查找)

生:第一節中誦明月之詩,月出於東山之上,水光接天。

師:後面還有哪些?

生: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師:哪裏有江月?

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輝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動的月光。

師:好有意境啊。你這樣一說,老師有些神往了。還有嗎?

生:第三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還有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就是指水月

生:第四節直接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師:同學們把水月都找出來了 ,不錯不錯。怪不得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出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聖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雲銘。)

師:這些江山風月表達的情感和角度是否一樣?我們先朗讀第一段。分享朗讀後你的心情?你準備用怎樣的語氣和心情來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自得其樂)

生:我用舒緩的語氣,悠然自得的心態來讀,讀起來很爽。

生:我用飄飄然的感覺來讀,好像人要超脫塵世,飛到天上去。

生:有看破紅塵的感覺,人得道成仙了。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各自的感覺,每一種體驗都值得尊重,這一節寫得頂呱呱,你最喜歡哪一句?

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在清風中飲酒作樂,是人生的快樂的 事。

生:我喜歡徘徊於斗牛之間中的徘徊。還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個美人,羞答答的。

師:剛纔有人說得道成仙,誰得道成仙了?

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生:在朦朧的月色中,人的彷彿凌空而起,乘風飄去。飄向沒有約束,沒有煩惱的天上。

生:蘇軾好似神仙,不是凡人。非常瀟灑自由。而在人世間他是不自由,受壓制,他不是貶官了嗎,所以想脫離塵世。

生:一些天才級的人物從沒把自己當人看,在《水調歌頭》中說我欲乘風歸去,他是來自天上,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師:現在想回家看看。天馬行空,不是御風,而是相當拉風。很酷吧。

師:第一節描繪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圖,詩意流淌,畫境和心境融合。這些景和情在江月的背景下生成的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赤壁水月表現出柔和之美,欣賞之樂。(集體朗誦第一節,嘗試背誦)

師:身披月光,朗誦明月,但朗誦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於是我就要歌唱,要唱的響亮,這是典型的宋朝好聲音。

(師生朗誦歌詞: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蘇軾相當牛,作詞,作曲,演唱都是一個人,蘇軾是相當精通音律的,當個中國好聲音的評委綽綽有餘。唱的內容是什麼?

生:就是在月光中就划船,劃啊劃,船兒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遊蕩,遊啊遊,心情舒暢。

師:我把他改編一下就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他一直高興嗎?剛纔在朗讀時有同學在笑,笑什麼?

生:蘇軾想美人,想妻子,有點傷心。

師:男人想妻子有錯?童言無忌啊。美人是誰啊?誰是美人?

生:就是妻子,他自己不是情思悠遠嗎,我的心裏只有她。

師:看來蘇軾對愛情很忠誠啊,但老師說。這裏的美人不是美人,你信嗎?

生:不信。

師:說來話長啊,在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中出現大量的美人和香草,於是美人就不是美人了 ,她具有比喻含義,《離騷》中多處提到美女。一般美女代指明君賢臣。:“美人”在楚辭裏指國君,這裏大概是蘇軾還想回到朝廷爲國效力的想法,美人還是個男人呢。想美人其實就是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師:但美人卻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兩年多的貶謫,是多麼希望被召歸呀!“渺渺兮予懷”都盼了兩年多了,可是歸期還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拋棄了他,傷害了他。蘇軾似乎有些一廂情願。人生的悲劇就是這四個字。你能理解嗎?

生:能。

師:有人能理解蘇軾嗎?

生:客人,就是朋友。

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蘇子唱歌,朋友伴奏,朗讀有關簫聲的句子,如何理解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生:簫聲發出嗚嗚一樣的聲音,像埋怨羨慕,像在哭訴,餘音像絲線一樣不斷絕,讓深淵裏的蛟龍起舞,讓孤舟裏的寡婦哭泣.,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好像是女子的哭泣和怨恨,表示音樂極其感人,很傷感。

師:怎麼感人?蛟龍潛伏在

生:幽壑中,深淵中。

師:他平時是不輕易動,現在蛟龍都起舞了,是說

生:簫聲淒涼和動人。

師:寡婦哭了,怎麼回事?

生:想丈夫了。

師:就像蘇軾我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師:用誇張手法側面描寫,確實傳達了簫聲的悲傷壓抑之情,尤其是在月亮升起的晚上,

生:潛蛟和嫠婦就是寫自己。他的歌聲自然而然就流露了懷才不遇的心情,而這被客人發現了,於是應和的簫聲纔有這樣的悲涼。

師:這也有道理,幽壑潛蛟,,深藏幽壑,有才華而不見用於世,可能是蘇軾自己的寫照。孤舟嫠婦,多麼孤獨淒涼,這不正是蘇軾此時的處境嗎?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多次在給朋友的信中叮囑友人“看訖火之”,看完後立即燒掉男胖卸V鮎訝恕翱雌火之”,看完後立即燒掉,好像我們地下黨從事祕密工作一樣。政治上的殘酷鬥?讓蘇軾心有餘悸,處境何其悲涼!第一、二兩節的情感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悽婉的簫聲引發了蘇子的身世之感,有樂甚轉到了悲愁。爲下一節的主客問答提供了前提。

             第二課時

背誦第一、兩節

師:經過簫聲發動,不經意間完成了一個情感的過渡,蘇子的神情是

生:愀然,憂愁悽愴的樣子。

師:如果提到赤壁,會引發我們哪些聯想?會想到哪些人物?

生:火燒赤壁,赤壁大戰。

生: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

生:曹操,孫權、劉備。

師:都是一代豪傑,英雄人物。這篇文字想到的是誰?

生:曹操

師:你喜歡曹操嗎?這裏怎麼會想到曹操?

生:曹操是三國真正的大英雄。

生:曹操是偉大的詩人,軍事家,文學家。

師:曹操的粉絲不少,老師代表曹丞相感謝你。在這個夜晚,到底是爲什麼,讓蘇子想到曹操?

生:曹操的詩歌中提到了月亮,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嗎。

師:老師來背誦一下,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由曹操的明月詩句想到了赤壁大戰。文章怎樣描繪這次有非凡意義的大戰。

生: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寫出曹操氣勢之盛,勢如破竹。

師:最能體現曹操英雄本色的語句是

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文能賦詩,武能橫槊,寫出了 當時曹操的躊躇滿志,志在必得。

師:對,這個經典動作只有曹丞相能做,張飛能橫槊,但不能賦詩;諸葛亮能賦詩,但不能橫槊。文武雙全,問天下英雄,誰與爭鋒。唯孟德耳。但文章強調的是哪一句?

生:而今安在哉?

師:用怎樣的語氣朗讀這一句。

生:讀出英雄人物逝去的滄傷感,一代英雄,在赤壁輸掉了戰爭,留下了遺憾和傷心。

生:對偉人的同情和可惜。蘇軾認爲英雄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煙消雲散了。

師:那作爲赤壁的勝利者周瑜一方呢,而今安在哉?一切建功立業的偉人們也跳不出生死大限。英雄不好做。所以我很悲哀。那就做一位普通人吧?做一位退隱江湖的人士吧。普通人生活,蘇軾是如何描繪的?

生:打打魚,砍砍柴,和動物玩耍。

生:喝喝酒,劃劃船,和朋友開心。

師:注意其中的漁樵、侶、友的詞類用法,完全把平凡的生活給詩意化了,多麼浪漫,多麼自由。平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嗎?

生:人生很短暫,就像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很渺小,就像滄海一粟不足掛齒,

生:哀嘆人生的短暫和無奈,在遼闊的天地間,人的脆弱和渺小。

師:可見凡人很煩人,最近比較煩。所以我很悲哀。那好,那神仙總沒有煩惱吧。朗讀有關神仙的句子。

生:想和神仙一起飛翔太空,伴隨一輪明月而得到永生。非常有想象力。

師:當然現在我們神州飛船的宇航員可以這樣做,在宋朝那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生:這裏是說理想和現實的衝突,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所以這裏的風是悲涼的。

師:心隨境生啊,正所謂理想很豐滿

生:現實很骨感。

師:神仙不敢當,所以我很悲哀。生命中有太多的悲哀,這就是有名的客之三悲。還是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句詩歌引發了對人生的思索。在強大的時空面前更顯示出柔弱個體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人生只能羨慕宇宙的永恆,感嘆自己的無能爲力。怎樣解決人生的痛苦呢?說說你的體會和經驗。

生:我去打籃球,泡網吧。

師:你比較坦率。

生:我找朋友傾訴,或者寫日記

生:我去旅遊,對着空曠地大聲喊叫,發泄。

師:假如有一位朋友很痛苦,到你這裏來訴苦,你怎麼辦?

生:我會安靜的聽他講,讓他把話講完。

生:我會告訴他我比他更痛苦,更煩惱。

師:這倒是一條好途徑。人類痛苦的根源大概就在於欲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滿足便成爲痛苦。如果對生命進行本質的思考,變換角度,人是可以得到不同的心境。第四節對水與月進行了 更深入的探索,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蘇軾怎樣解讀生命中的水月。(朗讀第四節)

生:他認爲水與月亮都有變與不變的一面。

師:你怎麼理解變與不變?

生:逝者如斯,是說水在不停的流動,在變化,但不變的還是水和長江

生:月亮有陰晴圓缺,但月亮的本身沒有變化。

生:人的生命有長有短,從不變的角度看,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

師: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

生:那顆星星

師:我還是

生:那個我

師:所以我是永恆的。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這種觀點表明了蘇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肯定。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是,透過一個關聯詞語--

生: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應該知足,不應該佔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生: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受各種因素影響和制約,過度追求事業和長生不老是不切實際的。

師:是說是我的總歸是我的,不是我的

生:不必強求。

師:生活中我們不要太勉強自己,不要奢求,知足常樂。那怎樣才能得到真正快樂和幸福呢?這就是第三層,又提到了清風與明月--

生:清風明月江水是可以消除煩惱,淨化心靈。

生:並且自然界饋贈的美景是免費的,是無窮無盡的。人可以隨時擁有。

生:人要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師:聽清風習習,看明月溶溶,世界對於愛動感情的人,是個悲劇;而對於愛思考的人,是個喜劇。然而世界上愛動感情的人總是比愛思考的人多得多,所以悲劇就比喜劇多得多。是對清風明月的哲學思考,讓蘇軾從那種壓抑和痛苦中衝殺出來,從被貶的失落和怨恨中掙扎出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突圍,蘇軾終於選擇了一種快樂的生活狀態,他要快樂的活下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光。文字最後一段的笑是怎樣的笑?

生:是淡定的笑,是超脫的笑。

生:是微笑,不露聲色的笑,是愉悅的笑,

生:是忘情的笑。

師:相與枕藉於舟中怎樣理解?

生:酒喝高了,相互靠着睡覺,很坦然。

生:非常坦率。毫無顧忌,真正迴歸到自然,真正的解放了自己。

師:世間榮辱,仕途進退,人生得失,在這裏都消失了,黃州的長江還在滾滾流逝,赤壁的月亮還在深情的凝視,一場精彩的赤壁盛宴過去了,藉助美麗的赤壁風光、江上明月,記述已不是記遊,是由身遊、目游到心遊神遊,主客相與枕藉於舟中,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東坡還盪漾着他的小舟,他的人生與水、月一般永恆,成爲我們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經典。

 

小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