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古代詩歌散文鑑賞》《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2、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3、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4、 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5、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6、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設想 :三聽三讀,層層深入地把握誦讀;讀中有品,以品帶讀,品讀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聊聊流行歌曲,帶出唐朝樂隊,說《夢迴唐朝》,介紹大唐盛世和寫作背景,明確教學任務。 

同學們知道老師剛纔給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嗎?(緩解緊張情緒)想讓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不過現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不過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所以老師很喜歡唐朝樂隊的歌。唐朝樂隊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樂隊。老師最喜歡他們的成名曲《夢迴唐朝》。喜歡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爲它好聽,更重要的是這首歌總能將我帶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歎爲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彷彿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 

2、《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二、瞭解詩歌基調,初步把握誦讀。 

1、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或:那麼,有誰能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來說說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嗎?)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聽誦讀錄音,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一:結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讀出感情。 

三、瞭解詩歌格律,把握詩句節拍,再次誦讀。 

1、剛纔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3、誦讀指導:要讀準節拍,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再放詩歌錄音,同學們跟讀。 

5、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剛纔,我們透過瞭解詩歌的基調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並據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纔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爲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麼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着背誦。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六、作業:背誦全詩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