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蜀相》《書憤》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學案設計)

 學習

目標  1、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2、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4、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使用說明

學法指導 1、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 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4、 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5、 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導學過程 學生筆記

一、 課前積累

【介紹作者】

杜甫(少陵野老):鞏縣少年-陷身長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爲“詩史”,而他則被稱爲“詩聖”。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去職,歸老

故鄉。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詩作背景】

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

二、自主學習

1、讀讀記記

(1)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多音字注音)

柏   柏樹      載  登載       濟   濟濟一堂       散  散居

     柏林          裝載            同舟共濟           散失

     黃柏                    

(2)詞語釋義:  

開濟:    

名世:

伯仲:    

(3)知識點鞏固:

A、杜甫,字    ,號     ,世稱         。他的詩他的詩歷來被稱作      ,而他本人也被稱作        。

   B、陸游,字    ,號     ,山陰(浙江紹興)人。    (朝代)著名愛國詩人、詞人,詩集有《     》。

C、這兩首詩屬於格律詩中的   ,形式上一般爲四聯八句,四聯名稱依次爲   ,   ,   ,   。

2、自由誦讀,誦讀提示: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節怕有兩種劃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誦讀時每個節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做停頓,誦讀起來纔會有抑揚頓挫的韻律。

3、整體感知兩首詩的感情基調(交流討論)

三、合作探究

1、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2、杜詩開頭兩句對鬱鬱蔥蔥的翠柏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3、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係最爲密切,爲什麼?

4、《蜀相》一詩中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5、題目“書憤”是何含義?如何理解這個“憤”字?

四、研究討論,比較分析:

透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兩首詩的異同?

1、社會背景: 

 2、作者經歷:

 3、主要意象:

 4、個人情感: 

 

總結:

表達技巧:   

作品風格:

四、課後作業

背誦默寫兩首詩

學生疑難及

意見反饋

課外拓展

杜甫、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比較

諸葛亮天縱奇才,工於智謀,同時又忠心耿耿,謙恭廉潔,歷代倍受人們的尊敬和歌頌。三國以後,人們創作了大量歌詠他的詩歌,或歌頌他的高風亮節,或豔羨他的得遇明主,當然,也有作品慨嘆他壯志未酬。在衆多的詩人中間,杜甫和陸游關於諸葛亮的詩最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位異代大詩人詠諸葛亮的詩各自有怎樣的特點。 

    在杜甫詩中,專詠諸葛亮的詩有五首,事涉諸葛亮的詩有十五首。陸游則有六首專詠諸葛亮的詩,有詩十四首與諸葛亮相關。與他們的千首詩作相比,這個數字確實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這個數字和其它詩人的相關作品數量相比較,則不難看出他們對諸葛亮的偏愛。不同時代的兩位大詩人以同一個歷史人物爲題創作大量詩歌,如果簡單地解釋爲偶然難免有失膚淺,如果對他們二人生活的時代與個人遭遇稍做分析,則不難得知答案。 

    就時代而言,杜甫與陸游二人都生活在一個亂離的時代,這使他們對諸葛亮這位安邦定國的忠臣良相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杜甫與陸游都出身於士大夫之家,家庭的傳統教育使他們都有着致君堯舜、救民水火的遠大政治理想。但事與願違,他們終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懷抱負,詩文終老,而諸葛亮則正是儒家兼濟的典範,是君臣相得的最佳範式,所以這兩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到四川后觸景生情,自然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可以說,正是相似的時危世亂的時代背景和相似的懷才不遇的多舛命運使相隔近五個世紀的兩位大詩人在情感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黃漳在《書放翁先生詩卷後》中說得很有道理:“翁爲南渡詩人,遭時之艱,其忠君愛國之心,憤鬱不平之氣,恢復宇宙之志,往往發之於聲詩。昔人稱老杜爲詩史,老杜遭天寶之亂,居蜀數載,凡其所作,無非發泄忠義而已。翁亦居蜀數載,然後歸杭,其出處大致,存心積慮,曠世相符。”陸游在很多詩中都讚頌了杜甫的偉大胸懷,“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萬不一施。……向令天開太宗業,馬周遇合非公誰?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諮。”(《讀杜詩》)這是對杜甫的感慨,也是對自己的感慨。就詩而言,杜甫和陸游都對諸葛亮充滿了崇敬,在詩中對他的豐功偉績和高潔品質進行了多方歌頌。 

    杜甫入蜀後,成都武侯廟、先主祠、夔州八陣圖、白帝城武侯廟、先主廟,他都去過,睹物思人隨處賦詩,創作了大量歌頌諸葛亮的詩歌。“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詠懷古蹟五首》)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業和威名,更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傾慕之情。對於同時代的自己敬佩的英雄人物,杜甫也常以諸葛亮比之。房王官、嚴武、李光弼都爲唐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杜甫就在詩中將他們比作孔明,表達自己的推崇之情。“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龍匣”(《故司徒李光弼》),“諸葛蜀人愛,文翁教化成”(《贈左僕射公嚴公武》)表達的是對他們功績的歌頌,也是對諸葛亮的推崇。連諸葛廟中的古柏都讓他久久難忘,歌詠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廟塑像殘缺就給當時的官員遞詩請修,詩人對諸葛亮的感情可謂深矣。 

    陸游自幼就有收復大志,深爲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動,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時談舌坐生風,管葛奇才自許同”(《宿魚梁驛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後,詩人拜謁諸葛廟,千載而下思其爲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謁漢昭烈帝惠陵及諸葛公祠廟》),“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感舊》)。甚至認爲他是千古奇才,遠超戰功赫赫的管仲:“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而當他理想落空時,想起古人的風範,更是感慨萬千:“千秋有管葛,看鏡汗吾顏”(《晝臥》),“登堂骨高遺像,千載愧吾顏”(《感舊》)。 

    此外,他們詩中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對諸葛亮的功業未就以及自身白首無功而發出的無奈悲嘆。杜甫陸游都身處國家四分五裂的景況中,深切體會到國家的苦難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極度渴望國家的統一和安寧。但他們終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國家在分裂的戰火中日漸衰落,百姓流離。自己空有報國之志,卻只能一生沉淪潦倒,宿志難伸,叫詩人怎不痛心疾首。傷心人別有懷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諸葛亮也終歸壯志落空,更讓詩人情懷悲切:“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感舊》)。杜甫的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真是字字帶血,千百年來令無數英雄扼腕。而更讓詩人憤慨的是自己空有濟世才和報國志,卻只能眼睜睜看着國家淪陷,人民受苦,其悲又更勝於諸葛了,報國無門的詩人也只能將其發之於詩,“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爲用”(《古柏行》)、“論高常近迂,才大本難用”(《謁漢昭烈帝惠陵及諸葛公祠廟》)是他們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共有的悲劇。 

   杜甫和陸游的諸葛亮詩在內容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他們畢竟是相隔了五個世紀的異代詩人,他們的時代和遭遇不盡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別,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詩必然有差異。仔細地把他們的詩通讀一遍,我們會發現杜甫的詩中對諸葛亮劉備的魚水君臣關係情有獨鍾,而陸游卻對此不甚注意,在他的詩中多次出現的是“出師表”。緣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們的生平遭遇中去尋找。 

    杜甫是一個“竊比稷與契”的人物,少年時雄心勃勃,以爲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被楊倫評爲“自是腐儒大言”,但這正是杜甫當時精神的真實寫照。可惜的是,以這種幼稚的心態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懸的熱情和才華,也是註定要失敗的。《唐才子傳》和《新唐書》中都說杜甫“性褊躁傲誕”,《舊唐書》也說“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雖不盡可信,但空穴不來風,杜甫的性格過於剛直不討人喜歡是確定無疑的事實。這是他詩人氣質的表現,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會在長安十年,四處獻賦投詩卻一無所得。後來他到了肅宗身邊,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雖然有滿腔的忠誠,但終不爲當道所容,這對詩人的打擊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憤無處發泄,寄之於詩,就是對劉備、諸葛二人關係的高度傾羨和讚揚,“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諸葛廟》),“先主武侯同」”(《古柏行》),“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詠懷古蹟五首》)等詩句都是杜甫這種感情的表達。 

    陸游雖也懷才不遇,但他的境況和杜甫又有所不同。宋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文人地位相對優裕,陸游不至象杜甫一樣“苦搖求食尾”(《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統治者對他的詩才也相當賞識,孝宗還特別召見他,因此,他的鬱憤和感慨就比杜甫少一些。另一方面,由於從小所見所聞和家庭的薰陶使他抗金復國的愛國思想極爲堅定。長大以後,親臨前線的經歷使他親眼目睹了抗金將士的戰鬥熱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統治下的悲慘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忍死望恢復”(《關山月》)的急切心情,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復失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由於身處於國家在異族鐵蹄下分裂的特殊時代,陸游的心中時刻牽繫的是北方失地的收復,他早年就在詩中意氣風發地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在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的抗金生活更給了他終生難忘的記憶,晚年還念念不忘。在他的詩中“遺民”、“胡塵”、“王師”這些詞的大量出現也反映了詩人收復北方的強烈願望。直到臨死,詩人對生死可以看得淡然,惟獨對“未見九州同”卻耿耿於懷,難以瞑目。而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爲統一北方而努力,《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感動了後世無數的忠臣烈士,其中“獎帥三軍,北定中原”的決心尤其讓我們的詩人陸游感動,將它引爲至文。因此,在他的詩中對《出師表》一文再三強調:“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病起書懷》)等凡六次提及此文,可見詩人對此文印象之深刻,詩人對國家分裂的難以釋懷也由此可以想見了。 

    另外,在陸游的詩歌中,很喜歡管葛並稱,“管葛奇才自許同”,“管葛亦區區”(《老翁》)之類的句子很多,在杜甫詩中就很少見到了。管指管仲,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擊敗六國,奪得了霸主的地位,並且,阻擋了北方少數民族犬戎對中原的侵犯,被孔子贊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因爲宋飽受北方敵國金的欺凌,陸游對管仲擊敗北方異族的功績極爲欽佩,一想到自己的北擊狂胡、收復故土的壯志,他就不能不想到這位保護了中原經濟文化和人民安寧的前人。另一方面,唐“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和主要力量雖然也是北方少數民族,但是他們是唐王朝管轄下的地方軍閥,這次動亂主要還是一場下對上的叛亂。而且,不久之後安史叛軍就被擊潰了,因此杜甫對民族之間的矛盾就沒有陸游那麼深切的感受。 

    諸葛亮是封建時代士人的典範,他的功業和品德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封建時代的文人很容易到他那裏去吸取精神動力,尤其是世亂身困的文人情思鬱結,更容易在他身上找寄託,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杜甫和陸游正是詩歌發展高峯時代的兩個典型代表,但由於他們有着種種不盡相同的遭遇和胸懷,他們的諸葛亮詩也就各有面目。

民族的脊樑 靈魂的詩篇

過傳忠

穿越時空 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詩,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陸游生活的時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響唱不絕之時。正是國破家亡的悲慘處境造就了這個“亙古男兒陸放翁”。“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年近九旬的放翁對於自己的國家依然懷抱許國丹心,至死不渝,然而這又包容着多少愛恨情愁的複雜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聽!放翁的吶喊:“南宋,你何時才能尊嚴地屹立於世界!”他的聲音響徹天地,他的靈魂傳承不息。

初涉官場 同感幽幽之夢

    早年的陸游才華橫溢,初涉官場卻屢屢遇挫,二十八歲臨安應考,雖有狀元之實,卻不幸落敗。這不僅是科舉之試的黑暗腐敗,更有他與當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戰之議,以後發生的一切其實早已在這場失敗的考試中初露端倪,註定了他鬱郁一生的多舛命運。看,窮山上霜夕的孤燈下,是陸游寂寥的背影,“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有着勃勃雄心卻又歷經科舉落第之痛的陸游怎能甘願獨守這淒涼呢?

珠聯璧合 釵頭鳳鑄永恆

    如果陸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緣因爲“惡人情”而夭折,那麼他們的愛卻因兩曲珠聯璧合的釵頭鳳而傳唱不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唐婉爲愛而淚溼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揮之而去?“曉風乾,淚痕殘”,唐婉又怎能把千種愁怨,萬般委屈道個明白?“難!難!難!”一往情深,始之不渝。愛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恆。

詩思泉涌 親歷軍旅生活

    四十九歲幸遇知己王炎將軍的陸游親歷了最爲充實難忘的軍旅生活。這一年可謂陸游的豐收季節,潛伏漢中,日行山南,爲國效忠,成立關中根據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壯志在《山南行》中一覽無餘。平川沃野盡現陸游的坦蕩胸懷,青青麥隴盡展詩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曖 穿行田園山水

    陸游的一生失意時多,罷官貶職乃家常便飯,西入巴蜀,尋杜甫故居,追懷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嶺哀郢,弔古傷今,千古同嘆。面對罷官貶職的鬱悶,陸游借山水田園釋懷。“冷官無一事,日日得閒遊。萬里山峽路,十年千篇詩”,踏破鐵鞋的尋覓帶給陸游的是靈魂的洗禮,深入鄉間田野的陸游對於農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對曲折山麓鄉村、好客農家的讚美,卻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哲理詩,相信陸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 臨川一夢成空

“報國無門,愛民有罪”。這是陸游沉浮官場的一生的最真實的寫照。當他再度被派往偏遠地區任職之時,恰遇災荒,開啟義倉,賑濟災民,卻惹怒龍顏,被再度罷職,臨川一夢終成空。然而堅強的靈魂沒有被玷污,雖已沒有年輕的體質,卻仍然葆有青春的夢想。“頭未童,耳未聾,得酒猶能雙臉紅,一樽誰與同?”陸游何曾甘心過無爲的一生,即使“身在滄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陸游的詩詞折射的是愛國主義情懷與人道主義精神的雙重光芒,抒發的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豐富感想,李白與杜甫的詩意疊影,藝術地交錯在陸游的靈魂深處。兒女情長深埋於心,而錚錚鐵骨正是民族的脊樑!讓我們一起銘記這靈魂的詩篇。

 

鄧文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