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1、古典詩歌相關知識複習

          古體詩:古詩、樂府詩

古典詩歌

                            絕句(四句)

          近體詩(格律詩)

                            律詩(八句)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律詩形成於唐朝,分國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格律上比古體詩嚴格許多。

首先,從音韻的方面看:律詩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韻。

其次,從對仗方面看:首聯、尾聯可能不以對仗,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爲“詩史”,而他則被稱爲“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裏。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安史之亂”已經“亂”了五年,百姓塗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中。唐肅宗風庸顬,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以想見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爲蜀漢制定了統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並鞏固蜀漢政權,“功蓋三分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他與劉備君之間魚水相得的關係,當然都使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三、指名朗讀,教者指導

有哪位同學可以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整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生讀,教師

四、分析詩歌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傷、嘆惋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聯吳抗曹,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3、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4、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二)、分析首聯、頷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就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

3、這種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見義,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悽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五、課堂總結:

懷古詩: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