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詩歌鑑賞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 篇1

教學目的:針對高考,透過對具體詩歌的鑑賞,總結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和規律

教學方法:藉助多媒體講練結合

重點:理清鑑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的標誌——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鑑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鑑賞評價: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三.鑑賞方法: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爲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瞭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識,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爲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爲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爲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透過聯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藉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透過聯想來實現。

如: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面對令人傷懷的景緻,只有淒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遊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筆,藉助聯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3.品味語言鑑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鍊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這首詩以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華子崗的景物,請從詩後兩句的兩個動詞“侵”、“拂”入手,分析這兩個詞在表達上的作用,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侵”字寫夕陽餘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捨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賦、比、興(創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徵寄託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美/慷慨悲涼/沉鬱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爲它通篇比興,有所寄託;有人認爲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託。你的看法是什麼?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託。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後,填寫後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閒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閒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後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請具體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淨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了守邊戰士戍邊懷鄉之情。

五.總結:

自去年以來,詩歌鑑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爲主觀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選古代詩歌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基本知識及《考試大綱》對該考點的要求。

2、掌握高考對該考點的考查方式、設題方式。

3、 培養解答該考點試題的基本能力。

二、教學重點:①識記、理解基礎知識②掌握設題方式、術語

三、教學難點:解題能力的培養。

古代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導學案(教師版)

【導】概念: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情感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大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運用。

【思】一、知識解說

(一)分類:表達技巧一般分爲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特點。

1、表達方式:

抒情、議論、描寫、記敘、說明,其中抒情和描寫在古詩中最常見,至於議論、說明和記敘,古詩中很少見,

在現代文(文學類文字)閱讀中會專門提及,在這裏指出只是讓同學們知道,如果設問爲表達方式就只能答

這五種,不能答其它手法。當然,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爲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是抒情、議論、記敘、說明,把

描寫歸入記敘當中,但在古詩中,描寫尤爲重要。

抒情:可分爲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又分爲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表現手法中的託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修辭手法中的用典)

描寫:在古詩中,主要是針對寫景而言,前面已學過。

2、表現手法:常見的有白描、象徵、襯托、渲染、對比、抑揚、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等。

①白描: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徵:透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③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爲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古典詩歌中的動靜、虛實、樂景寫哀及哀景寫樂等,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④烘托:是指透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透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透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爲“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爲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⑥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啓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⑦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⑧褒貶:[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爲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爲貶抑。

⑨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⑩正側結合: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⑾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有據爲實,假託爲虛;客觀爲實,主觀爲虛;具體爲實,隱者爲虛;有行爲實,徒言爲虛;當前爲實,未來是虛;已知爲實,未知爲虛等等。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於景、移情於人的寫法,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諷(喻)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或勸喻。

⒁點面結合: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徵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

3:修辭手法  [幾種必須掌握的主要修辭格]

①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爲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動地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②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本身。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形象。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形象生動地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類一般用形象生動作答。

④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⑤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上句寫昭君離開漢室,下句寫死葬青冢不得歸故土,對仗工整,寫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⑦設問: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啓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設問做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爲具體可感的形象。

⑧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抱負。

[幾種需要了解的修辭格]

①雙關:包括透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良種形式。詩人的目的是爲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與“情”同音,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疊: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有些疊音詞能使詩歌更生動形象。如: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④列錦: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九組名詞組合,但見一片蕭疏景象。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六組名詞,宏偉樓船,飛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鐵駿馬,瑟瑟秋風,大散關——概括征戰的辛苦,語言凝練,意境開闊。

⑤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積累深厚的表現,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瞭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鑑賞詩歌十分必要。 [常見典故]

折腰:源自陶淵明,原意爲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莊子》。後來形容剛直的人爲正義事業而犧牲,血化碧玉。

鴻雁:源自《漢書蘇武傳》。後用“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青鸞:源自《山海經》。後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

雙鯉;源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後用作書信的代稱。

五柳:源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後來成了隱者的代稱。

東籬:源自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嫺雅的情致。

三徑:源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鬆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

陽關:源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後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渭城曲”“陽關”。

杜鵑: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宇、望帝。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悽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後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黍離:源自《詩經黍離》,東周大夫經過故都,看到昔日宮殿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後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後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發明製作了高粱酒。後用“杜康”作爲酒的代稱。

雞黍:源自《論語》。後用“雞黍”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4:結構特點

A:詩句整體結構提問的術語:先景後情、先情後景、對比、照應、以小見大、抑揚、點明題旨

B:就詩句開頭提問的術語:

比興、統領全詩、伏筆鋪墊、重章疊句、對比、抑揚、照應、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C:就詩句中間提問的術語:伏筆鋪墊、承上啓下

D:就詩句結尾提問的術語:以景結情、卒章顯志、以景結情、卒章顯志、以小見大、抑揚、照應。

(二):答題步驟

1、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類

①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作具體闡釋。③用此手法有什麼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題: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步驟一)詩人藉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步驟二)營造出了冷寂、悽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步驟三)(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 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馬前桃花馬後雪”詩句巧妙地以“馬”勾連“桃花”與“雪”二個事物,採用借代手法,(步驟一)以桃花代家鄉溫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嚴寒的生活,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二)描寫生動,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讀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①概述詩句的內容。 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繫。 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例題2008年四川卷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牀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爲歸隱前後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步驟①)——寫了兩個層次。(步驟②)前四句爲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步驟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驟②)後幾句爲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爲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爲第一層,(步驟③)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牀邊”之後的幾句爲第二層,(步驟③)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思】【議】【展】【評】

二、合作演練 2014(新課標卷II)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爲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注]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閒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解析】解答此題,要學會運用一些賞析詩詞的術語來概括,比如,對抒情詩,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於景等;對說理詩,有託物言志、寓理於物等。其他還有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等。

【檢】三、課堂檢測2014(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着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麼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

【參考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淒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考點】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結構作用【解析】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淒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着,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溼,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裏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四、課後練習

1、(2014湖南卷)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8分)桃夭(《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採用了  的形式。(2分)

【參考答案】重章疊句【解析】樂曲演奏一遍爲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做重章疊句。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興,透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讚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透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讚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後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解析】這是一首賀婚詩。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2、(2013天津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①[宋]辛棄疾

白苧②新袍入嫩涼,春蠶食雖響迴廊。禹門③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①秋試:科舉時代秋秀舉行的考試。②白苧(zhù):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③禹門: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3分)

【參考答案】例:“白苧新袍入涼”“春蠶食葉響迴廊”是實寫,點明進令和環境;“明年此日青雲去,去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後輕鬆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對應考者的良好祝願。

3、2012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爲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爲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2分)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2分)

標籤:鑑賞 詩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