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

詩歌1.11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那什麼樣的詩歌纔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常見的語言風格類型

2、能透過典型的語言風格類題目,歸納該類題型的命題特點和解題策略

3、透過解題和擬題訓練,掌握該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教學過程

鑑賞詩歌的語言即品味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常見的考查類型有兩種。一是把握詩歌語言的風格特點。二是煉字,即領會詩歌字詞運用的準確、鮮明、生動、雋永。

一)瞭解常見的語言特色和風格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

1、常見的概述語言特色風格的詞語

清新、樸素、平實、華麗、絢麗、幽默、詼諧、莊重、簡約、簡潔、精練、精當、生動、凝練、洗練、含蓄、明快、通俗、口語化、明白如話、豪放、雄奇、直率、婉約、婉轉、風趣、工麗、蒼涼雄健、委婉蘊藉、飄逸灑脫、蒼涼悲壯、自然流暢、沉鬱頓挫、清新典雅、婉約悽切、新鮮活潑、氣勢磅礴、奇特新穎等。

2、常見語言特色風格例析

1)清新。特點: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特點: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絢麗。特點: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的象九個煙點,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7)沉鬱頓挫。特點: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如杜甫、辛棄疾、陸游等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着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8)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着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不同題材詩歌的語言風格: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宮廷詩:纏綿宛轉等。

4、唐宋主要詩人的語言風格特點:王勃:勁健婉暢;韓愈:古樸奇險;陳子昂:古樸雄渾;柳宗元:明淨幽峭;高適:蒼涼高壯;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參:雄奇瑰麗;元稹:精警淺切;王昌齡:自然雄渾;劉禹錫:清新豪麗;王之渙:清朗雄健;李賀:奇詭璀燦:孟浩然:閒靜淡遠;杜牧:俊爽明麗;王維:恬淡優美;李商隱:幽婉典麗;李白:飄逸豪放;溫庭筠:精巧豔麗;杜甫:沉鬱頓挫;李煜:悽婉柔麗;梅堯臣:樸素平淡;歐陽修:清新疏暢;王安石:遒勁峭拔;晏殊:閒雅婉麗;柳永:傷感纏綿;蘇軾:豪放曠達;秦觀:清麗典雅;黃庭堅:瘦硬新奇;陸游:雄放流暢;李清照:悽婉清麗;姜夔:峭拔雅麗;辛棄疾:沉鬱豪放。

二)高考真題示例

1、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峯下)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③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爲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問題:②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於哪一流派?

答案:②蘇軾、辛棄疾。豪放派。

2、20xx【重慶卷】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辭巧妙,用語綺麗,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送春歸”“和春住”。想象別緻,意蘊生動,如“眉眼盈盈處”“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註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問題:③一般認爲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爲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流落爲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問題:(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於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三)命題探究及解題對策

1、鑑賞語言風格的題型有何特點?

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3)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此題有時要結合煉字或句式等特點來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樣的?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實戰演練

1、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這首詩歌的語言與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質樸。

2、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問題:李商隱的詩風一向是朦朧隱晦的,你對這首絕句的風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詩含蓄雋永,餘韻無窮。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後以“何當”化實爲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從而表現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樸素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爲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從而自然形象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4、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宮詞朱慶餘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從語言風格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語言風格含蓄深沉。詩中宮女含情不吐,欲說還休。她們不說宮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說被關鎖在宮中的痛苦,詩人只寫她們在會學舌的鸚鵡面前不敢說話,從而表達了宮女們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懼心理。

五)我來擬題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請翻譯這一首詩:

問:這首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清淡樸素。這首小詩,無華麗的詞藻,以平常用語入詩,更加耐人尋味。

六)教學小結,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本課主要內容。可以讓學生來講。

天生我材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2、掌握詩歌修辭手法題的設題方式和答題步驟。

課前預習案

一、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疊字、反覆、頂真等。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爲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爲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悽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裏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裏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裏,詩人用管絃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製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爲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3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鑑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裏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並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豔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裏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恆,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並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後兩句描寫白鶴衝雲,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雲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麼,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捨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雲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後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鑑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藉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几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詩歌鑑賞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幫助學生解決詩歌鑑賞過程中的困惑,瞭解詩歌的特點,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提高鑑賞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找到鑑賞詩歌的最佳角度和具體突破口,總結鑑賞詩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

教學設想: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小學到高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從上古的民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包羅萬象,美不勝收。可以說,我們已初步識得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裏最璀璨的明珠。不過,據我所知,有許多同學對於如何鑑賞古代詩歌的美妙之處,如何評價“明珠”的真正價值還是比較茫然的。那麼,如何才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詩的內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領會古詩中那優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不斷提高我們對古詩的認識和鑑賞水平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研究以下這個問題。

(解說:高中生雖然學習甚至背誦了不少古詩,但面對一首從未學過的古詩時,鑑賞仍無從下手,或有時分析不到點子上,爲解決這個問題,特將“鑑賞、分析的方法”作爲重點提出來。)

二、教師提問,學生髮表自己的體會。

問:同學們在古詩鑑賞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與問題?(學生各自發言,談自己學習、鑑賞詩歌的體會與困惑)。

明確:總結整理一下大家的體會,大致可分爲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讀不懂詩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體會不出作者要抒發的感情,把握不準意境、主旨。

(二)不瞭解鑑賞詩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適的角度。

(三)有時隱約有點感覺,但表達不出來、或表達不恰切(心裏明白了但寫不出來)

(解說:問題從學生的學習實踐中來,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與收穫。也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問題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三、課堂分析、討論

解決“讀不懂詩歌”的問題,“讀不懂”可分爲兩個層次,一是不懂得所寫的景物與詩人感情的對應關係。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詞運用與詩人感情的對應關係。

1、先分析第一層次的問題

①出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的後兩句寫了“孤帆”、“遠影”、“長江”、“天際”等,構成了一個充滿情感的景象:隨着孤帆成爲遠影,隱沒在長江的天際盡頭時,詩人的心也隨着長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從“象”看是“景”,但其“意”則是別情。這首詩的意義如果不是依託這些景(意象)是難以表達的:“景”中蘊涵着作者的情,這些景又如此地與某種感情相契和、相對應。

出示馬致遠《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從這首詩的“意象”中,也不難體會到與之對應的作者的內心情緒吧!(學生分析、回答)。

②小結:以上分析告訴我們,在詩歌中,常常有一種反覆出現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也就是說,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對應規律。正如我們在許多詩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陽”“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暫和對於死亡的焦慮。“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與婚嫁有關,如《詩經》中“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有關。更普遍的是“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念親人有關。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等等,不勝枚舉。瞭解這些典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詩歌作品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出示“對應關係”:

意象感情

日暮、夕陽、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暫,對死亡的焦慮。鳥——男女戀情與婚嫁。

雨————離情別緒。

月———思鄉、懷念親人。

楊柳———依依不捨、惜別。

雁——書信、思念之情。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的景物相交融時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孤帆遠影碧空盡”還是“枯藤老樹昏鴉”,無論是“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還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都是情景交融的結果。情思由於物化而得到了表現,景物也由於情思的洗禮而獲得了生命。

(解說:瞭解了景與情的對應特點,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從實境中探尋虛境,從景物中體驗對應的情思。)

③學生練習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請鑑賞這首詩,(學生體會、討論)

明確:詩中所寫的是山、水、帆、日四種景物。但這些景物都飽含着作者內心的情感體驗;青山、碧水、孤帆、遠日都是詩人眼中的意象,構成了天門山中斷楚江,青山相對,碧水奔騰,遠日映照的雄偉奇特的意境,這正和詩人那氣勢浩蕩的胸襟和激越熾熱的情懷相契合。

2、“讀不懂詩歌”的第二個層次,是不懂得字詞在詩中的豐富含義,對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體會。換句話說,不懂得詩人對某些關鍵字詞的選擇和安排與其所傳之情的對應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要讀懂這首詩,首先要關注那個“又”字,詩人爲何要用這個“又”字呢?經琢磨字義,又,“再一次,”“多次”“總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再仔細琢磨“何時”“還”這幾個字,這個“又”字的意蘊就非常明確了,春風吹綠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詩人在這如畫的春天裏,心頭泛起的是更深的思歸之情,感嘆時光流轉,而自己歸家無期。

②出示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頭”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詞語意義外,還可注意推敲“紅”的深層含義:在寥落的古行宮中,在一羣已白頭的,憔悴的老宮女旁,一叢花卻開得紅火熱烈,讓人於時世變遷的滄桑之外,體會到一種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無論是顯赫一時的玄宗還是屈辱的宮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間,而苟活於世的宮女也將走完人生的歷程,只有紅花還在年復一年地開放。人的生命短暫,而自然的萬物如紅花、行宮依然存在)。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說:透過具體的詩歌作品,講、練、思結合,使學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與思維規律的把握上有比較紮實的認識與收穫。)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透過學習、討論、練習,初步瞭解到了鑑賞詩歌的意境的幾種思維角度與具體方法,這節課,我們來突破另外兩個難關:如何鑑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如何將自己心裏的感覺用語言明確、恰當地表達出來。

二、瞭解一下詩歌的藝術特點,詩歌創作的一般原理與規律。

1、請學生回答詩歌的一般特點,明確:抒情性、間接性、空白性、跳躍性、整體性。

2、分析討論詩歌的空白性與補白性。

①出示五條線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說明五條線組合成五角星——整體大於部分之合。而這種“組合“有賴於我們的聯想與補白。

②出示馬致遠《秋思》(見前)這首小詩一共寫了十二個意象。

1、枯藤,2、老樹,3、昏鴉,4、小橋,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風,9、瘦馬,10、夕陽,11、斷腸人,12、天涯。要注意這些意象所展示的獨特而豐富的情緒色彩。詩的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構成一種衰敗、淒涼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橋”、“流水”、“人家”組成一幅離世索居的圖景,表現出了孤寂的環境;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襯托一個浪跡天涯的人影,表現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陽西下”又是美景隕落的暗示,表現出傷悼的心緒;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表明遊子的遠離,表現出懷戀的感情——這各種意象在作品中合成爲一個冷寂的世界,一個悽苦、悲涼的情緒氛圍。這時我們注意的不再是諸如“枯藤、老樹、昏鴉”這樣一些孤立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僅是作者“悽惶、孤寂、漂泊”一類的單純的情緒,而是一個難以言說的,廣闊深遠的畫面,一種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瀰漫的氛圍。

學生自行體會、引申、聯想、合成。

(解說:詩人們筆下的景物,是必須從整體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蘊含於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鑑賞一是要完成從個體到整體的聯想與想象過程,而這恰是許多學生的薄弱之處。)

③出示李白《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獨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衆鳥高飛盡,千山鳥飛絕,

孤雲獨去閒。萬徑人蹤滅。

相看兩不厭,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獨釣寒江雪。

明確:透過咀嚼字詞,分析意象,得出:李詩詩意——何必去豔羨高飛的衆鳥,又何必去企慕獨去的閒雲,我們不也可以指到屬於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兩不厭”而得到安詳,變成永恆麼?——其實不必去刻意尋覓,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裏。

柳詩詩意——與李詩題材相似相通,意味卻完全不同:在嚴酷孤寂的環境中不但沒有感到孤獨不安,反而襯托出詩人一種高貴和尊嚴的大無畏氣概,所謂是非、得失、榮辱、沉浮已經不再能困擾這位飽經人世滄桑的詩人,千山也因他而靜,萬徑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彷彿都已被詩人那種從容淡定的精神懾服,並因此也顯現那麼莊嚴肅穆。

④出示《喜外第盧綸見宿》(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爲優。

(一)請說出三人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

(二)評者認爲三人的詩句“司空爲優”請分析“優”在何處。

明確:相同點:“同一機杼”三人的構思佈局相同,內容上都是將自然的景物“黃葉”、“秋”與人之將老“白頭”、“老”關連起來,形成一種對應、類比關係;形式上都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出一種“悲秋”、“悲遲暮”、“悲人生短暫”的感傷。“司空爲優”優在寫景直接客觀,不用“將老”、“已秋”、“……日”、“……時”作提示交代,而將具有“秋”、“老”的特徵意義的詞語直接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來已處深秋的“黃葉”還處於“雨”中,更顯悽楚無助;人已“白頭”卻又在燈下獨坐,更見其悲愴與惆悵。煉字精當,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將“景”與“情”聯繫起來,引發深刻的聯想與感慨,表面客觀冷靜,不動聲色,內裏卻蘊含豐富,深沉動人。這種“藏”與“含蓄蘊藉”的韻味,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精華。相較之下,另二首則不夠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對詩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會,但不會用現代的、自己的語言轉述、表達。

①出示:江鄉故人偶聚客舍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問題:這首詩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頗豐,請結合詩的意思作簡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據所指詞語分大類:“疑”、“畏”均是表現心理活動的詞(而不是敘述描寫景物的詞)。其次:根據題目,詩意具體分析:“疑”表現了詩人對與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懷疑自己身處夢中,可見是“驚喜過望”、“出乎意料”的感情,側面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裏常在夢中見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現實中會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達了歡聚時的喜悅,又恨短的複雜心情,由於相聚機會難得,相談暢飲甚歡,以致生怕拂曉的鐘聲響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來,寫出了朋友間難捨難分的依戀和擔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長無涯又知其不可的傷感無奈之情。

③總結:對詩歌鑑賞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我們應當明確,鑑賞要心中有“數”:既要注意到詩歌內容與表現的特點,又要細緻認真地分析每一首具體詩歌中的景物與字詞的選用,同時要儘量佔有大量的詞彙(近義詞)和專用術語,以便在鑑賞中加以準確地選擇和運用。

標籤:教學 詩歌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