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古典詩歌鑑賞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麼什麼樣的詩歌纔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典詩歌鑑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典詩歌鑑賞

古典詩歌鑑賞1

古典詩歌,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精練,倍受人們喜愛。在中考中,它是語文試卷中不可或缺的題材。在此,作者總結了古典詩歌常見的六類題材,供同學們參考。

一、懷古詩

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

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鑑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標誌:

標題中有古蹟、古人名,或在古蹟、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蹟、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2.內容特點:

① 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 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 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 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二、詠物詩

1.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爲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①以物象爲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3.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麼物,有什麼特徵。②寄託什麼志。

三、寫景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

1.內容範圍:一般寫景詩和山水田園詩;

2.寫法特點: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點:景物特徵;

4.山水田園詩得住題:

①歸隱田園,鍾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閒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四、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爲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1.形式標誌:題目中朵出現“塞”、“徵”、“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2.基本主題:

建立功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3.分析重點:鑑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麼,抒發的哪一類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徵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徵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託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鑑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嚮往。

六、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爲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標誌: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後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戀與不捨——低沉哀婉,傷感惆悵;

安慰與祝願——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古典詩歌鑑賞2

1.思想內容方面,要藉助詩人寫的景、人、事,體會詩的意境、詩人的感情經歷、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準詩中所寫的形象,體會這些形象的經歷、心態或代表意義。

3.語言方面,耍認真體會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的動詞、形容詞和其他詞類,分析其如何體現意境的,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4.表達技巧方面,要弄清詩歌的表達技巧,藉助原詩句進行分析。

5.明確題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嚴格按要求做題。

6.認真組織答案,如果是語段。則按總分結構表達,要用準有關詩歌創作的概念術語,即要說行話。比如,要用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題技巧:

古詩鑑賞重在字句的理解。要從詩中找答案,各種方法要學,但關鍵是對本詩的理解,特別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寫這首詩表現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揚、或沉鬱、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實到詞句中。

記住的關鍵一點就是:答案在詩歌內,在字句內在作者表達的情景內,如冷、清、寂、絕、暗、陰、鬧、箋、淚中。

詩歌鑑賞的表述,要緊貼詩句展開,可貼標籤,不可誇大或縮小,實實在在的表述爲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詩眼,都是據本詩內容去分析,不可硬套。當然,表述應有技巧。就是分析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在此處的含義。這樣表述就清楚了。

古典詩歌鑑賞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鑑賞詩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準確地、規範的答題

二、教學過程

(一)知識歸納

人物形象的類型

人物形象分兩類,第一類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個輕富貴、傲王侯、強烈追求個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離騷》表現的一個執著追求、熱愛祖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類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也即客體人物形象。詩人藉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感悟,或者寄託自己的理想。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出現了詩人刻畫的周瑜形象。當然還有“多情應笑我”的詩人自己的形象。這兩類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兩個形象。這兩類人物形象有時也可能是同一的,詩中刻畫表現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詩人自己,是詩人情感的寄託者。

(二)命題探究及解題對策

1、命題方式

1)分析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2)形象的特點是怎樣的?

2、答題策略

分析步驟:

1)什麼形象(一個名詞);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徵(幾個修飾詞);

3)結合詩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義。

答題步驟:

1)描繪詩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徵並給予一個準確的定位。

3)歸納的形象寄託的作者(或抒發自己情懷,或借物自況)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題展示

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後作業

野步宋·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野步清·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遊。

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談談兩首詩分別呈現了怎樣的一個野步者的形象。

答:

課堂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題目

送鄒明府遊靈武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概括鄒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點,並簡要分析。

術語積累: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者形象)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閒適的隱者形象)

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遲暮英雄形象)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矢志報國、建功立業的將士形象)

5.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思鄉懷人、孤獨惆悵的羈旅者形象)

6.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親友送別、依戀傷感的送別者形象)

課後作業

1.(10福建卷)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雲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①塢:山坳。②山翁:此處指隱者。

問題: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

參考答案:

透過描寫山翁獨飲成醉,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的隱居生活,塑造了一個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隱者形象。(意思對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繫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問題:詩人純用白描手法,在給我們勾畫了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的同時成功地攝取了一個農村兒童的形象,試對該形象加以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成功地勾勒了一個熱情好客、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形象。

古典詩歌鑑賞4

近一年來,新課程改革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着,傳統的語文教學似乎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而詩歌,尤其是古詩,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又是高考中的重難點,如何在新課改的理念下進行復習呢?我認爲用一個恰當的比喻,可以形容爲帶着鐐銬跳舞。

弄清楚詩歌的思想內容與觀點態度是鑑賞的兩大要點。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

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鑑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眼:

1.瞭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態度。任何人寫作都有其目的,都是爲了宣傳某一種思想,造成一種輿論,去影響別人的思想和行爲。這種透過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表達出來的某一思想意見,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它是作品內容的靈魂,題材的統帥。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會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並從中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認識。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涉及到的文學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自然現象、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以及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和生活經歷等。比如讀杜甫的作品,就必須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處境,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三吏》、《三別》的悽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無奈以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心酸!

2、分析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爲藝術美,而透過藝術美的形象,表達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讀了能使人受到教育與啓迪,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3.明確作品的社會意義。古典詩歌的重要主題往往有: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昔盛今衰、滄海桑田的變化等。

總之,評價文學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具體講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學作品的政治內容、思想傾向,這是詩歌文學鑑賞的首要任務。

同時,我們也要看作者的觀點態度。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詩歌作爲載體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其表現方式有別,手法各異:或直白張揚,或含蓄隱晦,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因此,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必須準確分析詩歌的具體內容,這樣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和態度。

一般而言,詩文作者表達觀點態度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表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一詩先寫景後抒情,語言直白暢達,對秋景的讚美和對自然的喜愛之情表露無遺。觀點態度很鮮明。這類詩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與詩歌內容的鑑賞處於同一能力層面,有了正確的鑑賞,也就有了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準確評價。

二是間接表達。作者觀點態度的間接表達也有兩種方式:①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透過對眼前殘陽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九月初三夜的喜悅之情。詩人當時外調離京,脫離官場的排擠傾軋,不由覺得一身輕鬆。其觀點態度已滲透在對自然之景的描寫之中了。

②側身詩外,暗寄褒貶。

古典詩歌鑑賞5

詩歌鑑賞自1988年以來,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題,20xx年以前一直以單選題的題型出現,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單項評價,20xx年全國卷參照上海卷,改爲文字表述題,對詩歌的考查也由單項評價提高到了總體把握,分值也由原來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瞭解答的難度,再加上古詩自身語言凝練,表意委婉含蓄的特點,往往導致考生在分析鑑賞詩歌時感到無從下手。其實只要選準了鑑賞的切入角度,詩歌的主旨思想就會一目瞭然。現就簡單介紹鑑賞詩歌應注意的幾個反面:

一、抓住詩歌的題目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一般都能體現詩歌的寫作緣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了詩人的情感。如:韋應易的《賦得暮雨送李胄》題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顯這首詩表現了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的心情。再如讀唐人朱慶餘的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吧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單看這首詩的內容好像是寫一個新媳婦準備第一次見公婆時精心打扮的心理狀態的,只有看了題目——《近試上張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慶餘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張水部,表現自己在試前內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二、瞭解寫作詩歌的背景

詩人在詩裏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詩作者內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詩的主旨思想與詩人的經歷有着密切關係,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在35歲以前是接觸到的是我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這一時期的詩歌含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35歲以後,由於詩人親自經歷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詩人被礪煉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用杜甫自己的話就是“窮年憂黎元”“三吏三別”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等。從靖康元年起,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而導致這一詞時期的詞主要表達她個人的不幸遭遇和國破家亡的悲哀,情緒比較消沉,寫出的詩也比較悽婉,如《菩薩蠻》《含奴嬌》《聲聲慢》等。

三、準確把握“詩眼”

詩眼乃是詩詞中表現力最強和最能開拓意旨的關鍵詞句。抓住詩眼便可知詩歌的情感脈絡。如:

《過香積寺》《送李端》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少孤爲客甲,多難識君遲。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其。

《過香積寺》的詩眼是“咽”與“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鳴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把作者無煩擾的寂靜的心境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送李端》詩,詩眼是“悲”這一悲貫穿了全篇,統領了全詩,全詩圍繞“悲”展開寫了身世之悲,又寫了動亂社會漂泊這苦,給人以悲涼之感。

四、通曉“典故”

用典是古典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達意功能,其特點有兩方面:一是以古說今,言在古、義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語簡、含義豐。依據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於我們理解詩的思想。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用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廉頗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趙使還報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透矢(屎)矣,’趙王以爲老,遂不用”。辛棄疾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達自己主動請纓想爲國效力的願望。

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語見《五傳成公九年》:“晉侯觀守軍,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駱賓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誣陷,以貪贓罪下獄,內心充滿冤屈,明顯此詩借“南冠”表達了自己悽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委婉、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說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爲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爲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的載體。所以我們只有領悟詩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些意象在古詩中反覆的被使用,已經約定俗成成了某種情感的固定載體。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達“不畏權貴,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楊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別之情;一提到“鴻雁”,往往抒發羈旅傷愁或者思念親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就寄寓了作者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生出的無限悲愁之緒。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現了漂泊無依,孤獨寂寞之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借月光表達了作者的濃濃的鄉思。透過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掌握詩歌所屬的流派

古典詩詞的思想內容經常與作品本身的風格流派有關。不同流派的詩歌所表現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別詩一般表現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願、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懷古詩一般是憑弔古代的人和事,對古人表達緬懷之情,一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感,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記敘古事,一般是抒發昔盛今衰的感嘆,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李白的《越中覽古》等;戰爭詩和思鄉詩大多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漁家敖秋思》等。借景抒情,詠物言志多表現作者與衆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全污的品質,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等。

以上是在詩歌鑑賞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在作題時應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可以在作題的實際過程中具體詩歌具體分析,有助於我們把握詩歌的主旨思想。

古典詩歌鑑賞6

鳥類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系統中的常見元素。鑑賞古典詩歌應該怎樣解析文字中的鳥類意象呢?

首先,要區分鳥類意象在詩歌文字意象結構組織中地位的主從輕重。一般而言,某種鳥意象若是作爲該詩歌文字的核心意象(又稱主體意象),它或者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化身、主觀情志的投射,例如明代詩人張弼《渡江》(20xx年高考重慶卷)詩中的沙鷗意象(交遊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是屬於核心意象(用於作爲詩人自我形象的比照和襯托),詩人以到處飛翔的高潔、孤傲的沙鷗襯托出自己的孤單飄零之愁;或者是詩人有意塑造用以比擬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他者形象,從而表達自己對社會中某類人或仰慕、或厭憎、或嘲諷、或批判等等情感態度。若某種鳥意象是作爲詩歌文字的陪襯意象(又稱背景意象),它一般是作爲核心意象(主體意象)的渲染、烘托或對比等作用,以突出核心意象的某一特徵,強化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例如清代詩人厲鶚《曉至湖上》(20xx年高考福建卷)詩中的野鳧意象(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是屬於背景意象。它作爲湖上風景這一意象組織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寄寓了詩人嚮往自由的意願。又如蘇軾《減字木蘭花》(20xx年高考廣東卷)詞中的鶯意象(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也是屬於背景意象。剛剛學鳴叫的黃鶯與下文微雨青草意象共同組成一幅充滿生機惹人喜愛的初春景象。

其次,要熟記、積累古詩中常見鳥類意象習用的象徵意蘊。象徵是文藝創作中透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又有公共象徵與私設象徵的區別。前者是指在某種文化傳統中約定俗成的、讀者都明白何所指的象徵。它與人的公共經驗有關,指義性比較明確、單一,只要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便不難理解。例如杜鵑之與思鄉,白鷗之與隱逸,鴛鴦之與愛情,鳳凰之與高潔,大雁之與傷別懷友等等,這些意象與其象徵意義之間通常都能建立起相對明朗、集中的意義指向聯繫。這類公共象徵型意象,其指稱意義在同一個作者或者不同作者的許多作品中不斷地重複着,成爲引出某種現成思路特定情感的固定語彙,定型化了。而私設象徵則是作者在具體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個人化象徵,它更多地與詩人個體經驗和個人獨特理解有關,其指向義比較隱晦、獨特,要聯繫具體詩歌文字與詩人創作的背景來解析。

再者,在分析、闡釋詩歌文字中某種鳥意象的內涵與作用時,應該細讀文字,看清楚詩人是突出了鳥意象形、神方面的哪些特點,看清楚詩人是如何具體展現其特點的。形的特點通常包括形體、色澤、姿態、生活習性等,神的特點通常指其人格化的風度、性格、氣質等。分析作用,則要注意辨明該鳥意象是屬於主體意象,還是屬於背景意象,深入分析意象之間的結構聯繫。

在高考古代詩歌鑑賞試題中,解讀鳥意象一類的試題,其命題設點通常有闡釋鳥意象含義(20xx江西卷)、分析鳥意象特點(20xx山東卷)、解說鳥意象作用(20xx重慶卷)等類型。下面試就前二者舉例介紹。

例1:(20xx年高考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送人歸京師陳與義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問題: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

【解題指津】題幹要求分析子規意象的含義。聯繫詩歌標題送人歸京師,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所表達的感情卻並非是依依不捨、難捨難分的感情;通讀四句詩,聯繫詩歌背後的註釋,可知詩人的境遇;洛陽詩人陳與義在金人南侵的戰亂中,南遷江南,每念及故鄉淪陷,京師汴梁在金人鐵蹄踐踏之下,常有切膚之痛。因而分析子規意象的含義時,要看出國土淪喪,南北分裂這一時代背景,點出有家難歸的痛苦之情。

【參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例2:(20xx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一去崑崙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問題: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

【解題指津】題幹要求針對詩歌文字中特定局部詩句來分析鳳凰意象的品性特點。解讀詩,要注意細讀限定詩句,抓住關鍵詞,如醴泉山岡高鳴延頸徹望等名詞、動詞性背景意象,從中來看鳳凰的生活習性,並推想它的情操。由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可以聯想到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潔,由九州八荒可看出視野開闊,理想遠大。鳳凰是該詩的核心意象,是詩人以鳳凰自喻。詩人借它抒發了自己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傷情懷。

【參考答案】高潔(或超然脫俗、清高);志向遠大(或心憂天下)。

古典詩歌鑑賞7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大國誕生了許多傑出的詩人,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詩歌創作。古典詩歌是我國語言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古代詩歌鑑賞能力是初中語文能力培養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基礎工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相信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不可估量。但這僅僅是開始,不是結束。讓我們珍惜這個項目,得到情感的歸宿和新的生活安定,希望迎來第21世紀的國家文化建設的繁榮。筆者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古詩詞:

其次,教學中講解基本大意。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要以課本教材爲主要載體,除了做好在教學內容編寫的教材,但也要注意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的方法,古典詩歌,使他們有更好的認識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然後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理解程度講述詩歌的背景。再代入詩人的感情,告訴他們詩歌表達了什麼思想。把語言變得通俗化,如果可以,就把古代的事件和現代的事情相結合或對比,讓他們更容易消化針對古典詩歌的教學進行朗讀教學、積累知識,這是詩歌學習的起步。俗話說:“書讀一百遍,其義自現”;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唱”。詩歌形式的短音節,朗朗上口,易於閱讀。因此在初中階段,堅持“每日一詩”的詩,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這一天永日久,在許多事情的想法,多次透過詩歌的閱讀,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甚至詩歌的意義未能充分認識自己的語感,也能略知一二,與整體把握。那是,達到“只可意會,但可以理解”的水平。更多的文學積累,感越強,越高的文學素養,爲未來的升值也更好。此外,透過閱讀,背誦最初認爲的詩歌意象、情感世界,可以透過環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影響的人物,給一個人看的景觀現狀,看世界,看月下花前形態改變,使日常生活場景也逐漸顯現出內涵,讓高雅的粗俗的話,能傳達出生命的魅力和智慧。優秀的詩歌意蘊美和創造性的因素自然會發揮它的魔力,引導青年自覺到廣闊的思維和心理空間。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詩積累多了,才能厚積薄發,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後來的詩歌鑑賞。五四以來,新詩創作的出現,其成就也很出色,但即使在知識分子羣體越來越流行,古典詩歌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還是詩歌鑑賞陶人難治和社會交往。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說,古典詩歌的人,仍然有很高的要求。創設情境的同時老師要能入境,才能感染學生,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入境的讀,品,悟。教師還要不時地穿插對於背景的介紹及品後感悟。鑑賞古典詩詞,要特別注意對字詞的推敲。

(3)初中生古詩詞鑑賞能力培養的幾點體會:幾年來的古詩詞教學探索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古詩詞流長,博大精深的起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詩人的崇敬往往自發地出現在一首古詩詞教學。培養初中學生的這一文體的古代詩歌的初步鑑賞能力,我認爲是要找到正確的路。①透過對初中學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的培養,初中生閱讀經典詩歌靈感的語言技能,興趣夯實,提高素養是很有幫助的。在古典詩歌鑑賞過程的學生,閱讀和背誦不滿意,也嘗試着寫一個關鍵的升值通道,企圖改寫古詩爲其他風格,甚至嘗試詩歌創作,不僅繼承,創新,使他們與古人的距離縮短,不無疑,這是開啟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開闢了一塊處女地爲古詩詞教學。最大的好處是培養學生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意識。②知識面廣,提高綜合分析能力。”不管家族史,讀詩涉及許多古代文化,到最初的來源,應該有廣泛的知識,但也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毛同志說,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什麼是“本質”,什麼是“糟粕”,我們必須在漫長的古代詩歌教學中當“學生的眼睛”。在第19世紀,偉大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在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需要擺脫古代詩歌閱讀詩歌,讓學生透過對古代詩歌的研究,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否則就不可能有高的房子透過時間和空間看到凌遠見卓識。③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在初中古詩詞教學有許多充滿智慧和光輝的道德內容,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根據”,“山深,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般的清新寧靜,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言寸草心,在公寓”家庭的朋友說,更多的“老大徒傷悲”教育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自信和坦蕩......所有這些都體現了作爲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古代詩歌遺產,對初中學生的判斷標準的真善美建立健康的人格,創造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學法滲透,舉一反三。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個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就能輕鬆面對各種各樣的考試。只要正確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所以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中,以學生正確學習 方法爲指導,潛移默化地。例如,學生在課堂上第一次與古代詩歌接觸,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我將結合教學內容講授一首詩,也會讓學生回憶的方法,來學習這節課,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每次學完一首詩詞完全瞭解學習方法,要求學生舉一反三根據老師的方法,學習一個或兩個詩,標點符號,和質疑,師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背書無疑是很有用的,就我個人來說,當初背的那些古詩文到現在還歷歷在目,隨手拈來。我認爲學習古詩文,古漢語一定要深入其中,帶感情的學。我們看以前的學童背書時搖頭晃腦感覺很可笑,其實是有道理的。讀書到忘我的時候就是那種表情。好文章要帶感情的讀,腦海中要想着書中描寫的畫面,達到忘我。學習效果定會很好。

(5)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問世間情爲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早戀現象嚴重,目前中學生,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對異性充滿好奇,校園裏經常可以看到年輕的戀人,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親生父母,教師,語文教師也有責任幫助學生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何當共剪西窗燭,但當巴山夜雨。“在歌曲《關雎》這本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爲語文教師,我們應利用好這些資源之間的關係,情感教育,教會學生在語文詩歌教學在中學期間如何對待男孩和女孩,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快樂的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總之,爲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快樂的學習語言,愛讓語文課堂,不怕古代詩歌和散文,教師應採取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到在活動生動活潑的古代詩歌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此外,您還可以使用閱讀的角色,場景描述語言活動,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興趣的實踐研究古代詩歌。在實踐中,學生的才能,會有幸福的感覺經驗,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教育爲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而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責任是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觀感受。從而達到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古典詩歌鑑賞8

第一講總說

1,考大綱要求:

⑴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⑵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簡單一點說就是思想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藝術技巧的鑑賞與評價。

2,2004年全國15套試題詩歌鑑賞題分析統計:

⑴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體裁:詩10首,詞5首。

⑶內容:寫景4首,思鄉懷人5首,懷古2首,詠物1首,敘事2首,邊塞1首。

可以看出,集中在唐宋詩詞,涉及各種內容的詩歌。

3,詩歌鑑賞應注意的問題:

⑴把握整體,鑑賞局部。

⑵遵循文道統一的原則,鑑賞表達技巧。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⑶聯繫背景進行鑑賞。

⑷知人論詩。

4,鑑賞詩歌須具備的知識積累:

⑴常用的表述方式

“這首詩採用(某種表達方式、修辭方式、表現方法),寫出了(某個意象的某種)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種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種作用。”

⑵常說的表達方式指的是: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

⑶常說的表現方法指的是:

比興、象徵、襯托、渲染、對照、想象、聯想、照應、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

⑷意象、意境

意象指的是詩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許多寄託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藝術的組合到一起,形成的詩歌的基本的整體情境。如孤獨淒涼、激情飛越、閒適淡泊、清新飄逸、沉鬱頓挫……

⑸常見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迷戀、憂愁、惆悵、孤獨、寂寞、傷感、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

⑹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優美、意境深遠、言近旨遠、深化意境、昇華主旨、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⑺常見的內容:

離情別緒、懷古傷今、思鄉懷遠、個人情志與山水田園、詠史詠物與諷喻抒懷、春恨秋悲與人生際遇、出世的山林之趣與入世的廟堂之志……

⑻常見的創作風格:

樸素自然、清新飄逸、沉鬱頓挫、淡雅高遠、華妙豔麗、雄健高昂、悲壯蒼涼、嚴謹細膩、清麗婉約……

5,完成古詩歌鑑賞題的基本步驟

⑴誦讀全詩,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詩言志。”無論什麼詩歌,無論寫什麼,總是爲了表達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而詩又是最凝練的語言藝術,所以,作者要抒發的情感和要表達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寫的景物或所敘的事中。

如:20xx全國卷(山西…)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此詩的表達方式是記敘,運筆樸素自然。從意象上說,此詩用了一個“秋風”,見到秋風,一種會產生時間飛快,一年將盡,而自己離家已久,何時是歸期,故油然而生思鄉懷人之情;一種會因秋風落木葉,氣候轉涼,引起心中的無限愁緒。此詩屬第一種,用“秋風”點出詩人的思鄉懷人之情。

從敘事的特點上說,此詩抓住了一個典型的細節“行人臨發又開封”,十分逼真的寫出詩人對家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審題

審清題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內容的理解,還是藝術技巧的鑑賞。根據要求尋找答題思路的切入點。審題時要特別注意,題目要求是就詩的整體要求呢,還是就某一聯、某一句或某一詞要求的呢。但是,不論如何要求,答題時必須建立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

如上例題目的要求是這樣的: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是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此題雖然涉及到藝術技巧--“細節描寫”,但並未要求對此進行鑑賞評價,而只是要求判斷,其難度較低。其次要求對這個細節描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分析,這就要求以理解全詩爲前提進行分析。

第一問只要能判斷出“行人臨發又開封”屬典型的細節描寫即可。

第二問只要整體知道此詩是一首思鄉懷人之作就容易設定答案了。

⑶組織答案

理解了全詩,審好題,找準答題的切入口,最後就是要組織答案了。答案必須簡潔,點到爲止,切忌羅裏羅嗦。要注意語言的錘鍊,儘量以詩化的語言答詩歌鑑賞題。

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開啟信封補寫。

鑑賞示例20xx年廣東卷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⑴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認爲這首詩洋溢着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爲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鑑賞要求:

①對杜甫的生平思想我們比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論詩”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始終關注國運民生,希圖能爲國建功立業,“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此詩既有自我的評價(或者說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發,如“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④抓住幾個典型的意象,如“片雲”“孤月”“落日”“秋風”,意象中有實有虛,有的既是實景的描寫,又有喻義。

就此可以推斷此詩爲一首即景傷懷之作。

⑤審題。

第一題,對詩歌“意象”“意境”的賞析,涉及詩歌鑑賞最基本的常識。

答案爲:“第二聯中的‘片雲’‘孤月’既爲實景,也有喻義。‘片雲’在空中飄蕩,就象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第二題涉及對詩歌思想的評價,無論同意哪一種觀點,都必須有理有據,必須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答案:①同意第一種說法。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從中可以詩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爲國效力。②同意第二種說法。詩中寫到“思歸客”“腐儒”“片雲”“孤月”“落日”等,特別是結尾兩句:難道我這腐儒,連一匹老馬都不如了嗎?表達了詩人醫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

第二講詠物詩的`鑑賞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爲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麼物,有什麼特徵。②寄託什麼志。

鑑賞示例20xx年北京卷12-13題

12、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融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C]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與衆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的表達了不願趨時的情感。

C,“尚餘”句啊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一絲無奈。

D,“酒暈”句是說梅花之色彷彿是人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一起裝點春天的願望。

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13,讀下面蘇軾的詩論並回答問題。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讚揚寫梅花、白蓮的是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並作具體分析。

(答案:第一問的要點是,寫紅梅、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而《紅梅》詩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的要點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徵,未見其精神品格。)

練習。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流。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1,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2,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答案:1,胸懷淡泊,精神閒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詩人以“雲自無心水自閒”自況,表面上寫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2,詩人運用象徵手法寫景,以雲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閒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徵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第三講思鄉懷人類詩歌的鑑賞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託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鑑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鑑賞示例

1,20xx年廣西、海南、西藏、陝西、內蒙古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鷓 鴣 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爲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鑑賞提示:“杜鵑”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一個意象,它那“不如歸去”的啼叫聲總會引起遊子思婦的無限感傷。故抓住這一意象,就抓住了這類詩歌的抒情類別。)

答案:古人認爲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最後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2,20xx年湖北卷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爲什麼?解釋第三聯的意思,並分析情與景的關係。

答案.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爲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爲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爲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給分。

3,20xx年浙江省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 薩 蠻

李 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爲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爲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爲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①“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②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思。

練習。讀下面的詩,完成練習。

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

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麼?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爲什麼?

答案:1,寫猛中返鄉是那麼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2,“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

第四講,送別詩的鑑賞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爲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贈汪倫》直接書寫離情別意;王昌齡的《別劉胥》(“身在江海上,雲連京國深。行當務功業,策馬何駸駸。”),抒發自己“天生賢才”,卻終未被用的激憤;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則重在對友人的勸勉;而柳永的《雨霖鈴》則重在抒發離愁別恨。鑑賞這類詩必須仔細體味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的類型。

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鑑賞示例

讀下面一首詞,完成題目。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⑴上闋前兩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說明了行人將去的地方。下闋借惜春表達了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

⑵這是一首送別詩。“眉眼盈盈處“四個字有兩層意思,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設問或雙關惜別對友人的美好祝願。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個人。

練習: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去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勞歌:送別歌的代稱。

⑴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⑵有人認爲第二句“紅葉青山”的色調與全詩的情感基調不和諧,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案:⑴本詩抒發的是作者的離別之愁。

⑵紅葉青山色彩豔麗,乍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恰恰是對離愁的有利反襯。景色越美,越覺離別的難堪。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第五講山水田園詩的鑑賞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

鑑賞示例

20xx年重慶卷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東溪

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守平沙石淨於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自唐以來,古人作詩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詩人既要以自然爲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情感。請指出在這首詩中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並說說它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體現的。

(1)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

(2)體現的思想情趣:

(3)如何體現的:

答案:(1)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閒情逸趣和對優美自然景色的讚美。(3)能結合景(“野鳧眠岸”“老樹著花”)和情(“有閒意”“無醜枝”)加以分析即可。

練習: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詩寫景有何特點?

⑵簡析頷聯、尾聯的人物形象特點。

⑶全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⑴描寫景物有聲、有色、有形,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所寫景物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寫得情景交融。所選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⑵頷聯刻畫了詩人年事已高和安閒的神態。尾聯生動的刻畫了裴迪的狂士之態。⑶表現了詩人的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第五講邊塞詩的鑑賞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爲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邊塞詩的內容大體有: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豪情;將士久戍的鄉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鑑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麼,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

鑑賞示例

20xx年江蘇卷

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

徵 人 怨

柳 中 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爲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

(2)詩題爲“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

答案: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練習: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牙璋,指代攜皇命出征的軍隊。

⑴“牙璋”“鳳闕”“鐵騎”“龍城”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答:

⑵最後兩句採用了怎樣的抒情方式?表現了怎樣的現實和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⑴借代的修辭手法。⑵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舉國上下尚武好戰的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民族心態;忠君報國和建國立業的思想。

第六講詠史懷古詩的鑑賞

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鑑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鑑賞示例

20xx年青海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江 城 子

五代歐陽炯16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始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餘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練習:讀下面的上詩,完成題目。

山房春事

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請簡析本詩的構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從聽覺寫梁園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亂鴉翻飛,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寫盡了梁園的衰敗。三、四句作者別開生面,從“庭樹不知”的角度以樂景寫哀情,其弔古之情便愈見傷痛了。

古典詩歌鑑賞9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解答古典詩歌鑑賞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閱讀詩歌的重要環節,抓住關鍵詞句讀懂詩歌。

教學難點:針對不同的題型選擇恰當的答題角度。

教學方法與思路:

1、從高考古典詩歌鑑賞題考查的內容歸納所要複習的重點;

2、掌握閱讀和解題的具體方法;

3、實例訓練,形成能力。

教學內容:

一、知識梳理

(一)詩歌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類型

1、人物形象:詩人形象,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例:《尋隱者不遇》中有隱者(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尋隱者(詩人)的形象。

2、蘊含某種思想或品質的物

例:虞世南的《蟬》,蟬的形象就蘊含了“不需外界憑藉自能聲名遠播”的品質。塑造這類形象的詩歌往往是託物言志。

3、景物

古詩中的景有樂景和哀景。以寫景爲主的這類詩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詩歌語言

1、詩歌語言結構特點:

(1)疊詞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疊詞除了產生音韻效果外還分別寫出了落葉紛飛秋天景象和江水濤濤的壯闊景象。

(2)倒裝

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正常語序應該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但原詩是寫作者晚上趕路,一擡頭看見星星,接着頭上淋到雨,所以最先進入他視覺的星星,而後感覺到的是雨滴,然後看見羣山。

(3)意象名詞的羅列

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透過九個意象名詞的排列,使描寫的景物像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2、詩歌語言的內容

(1)意象語言:寫景、物等的語言。

(2)情感語言:流露出詩人情緒、情感的語言——悲、孤、獨、愁、強、不堪等等。

(3)特定稱謂的語言:多指典故、前人詩句。

3、詩歌語言的風格

平淡樸素工整華麗委婉含蓄質樸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蒼涼慷慨沉鬱頓挫

(三)詩歌內容

大體概括爲:1、風景詩2、詠物詩3、田園詩4、送別詩5、思鄉(羈旅)詩6、懷古詩7、傷春(嘆年華易逝)詩8、悲秋詩9、邊塞詩10、諷刺詩11、愛情詩

(四)詩歌的思想感情

1、憂國憂民2、建功報國3、思鄉懷人4、超塵脫俗5、感時傷事6、懷古諷今

(五)詩歌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詩歌中多采用描寫、抒情和議論等表達方式,記敘多簡要概括。特別注意描寫和抒情兩種表達方式。

(1)描寫有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也分爲白描和工筆細描。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間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②敘事抒情,如杜甫的《兵車行》

③用典抒情,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④借物抒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2、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對偶雙關誇張對比映襯(襯托)等。

3、表現手法

(1)渲染:從正面着意描寫,突出形象。

(2)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啓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3)烘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爲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4)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寫法,簡筆勾勒。

(5)虛實: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

(6)動靜:分爲動靜結合和以動襯靜。

(7)象徵: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讀詩步驟

1、讀標題——把握詩歌題材;2、讀作者——瞭解作者生平、個性、政治傾向;3、讀詩歌——理解詩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4、讀註釋——利用註釋理解詩意。

三、高考題型及解題技巧

1、鑑賞詩歌內容情感類

示例:

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鷓鴣天

黃庭堅

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裏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本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詞人借這一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分析:

上片是勸酒之辭,勸別人,也勸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歡樂。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是紀實,寫景並點明時令爲重陽。賞菊飲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緣,借“黃菊”自然過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幹”。意即酒中自有歡樂,自有天地,應讓杯中常有酒,應該長入酒中天。“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裏簪花倒著冠”,着意寫出酒後的浪漫舉動和醉中狂態,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橫起笛子對着風雨吹,頭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時的狂放行爲,只有酒後醉中才能這樣放肆。

下片則是對世俗的侮慢與挑戰。“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仍是一種反常心理,其含意於世事紛擾,是非顛倒,世風益衰,無可挽回,只願身體長健,眼前快樂,別的一無所求。這是從反面立言。“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則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開,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彌堅,故有黃花晚節之稱。這裏說的白髮人牽換着黃花,明顯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決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現給世俗之人看。這自然是對世俗的侮慢,不可能爲時人所理解和容忍。

答:本詞用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位玩世不恭、狂放不羈(及時行樂)的近乎“狂人”的隱士形象。他橫起笛子對着風雨吹,醉酒後頭上插花倒戴帽,盡情享受眼前歡樂,要與黃花相牽挽。詞人借這一形象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牴觸與不滿的思想感情。

(根據詩歌內容分析形象有什麼特徵,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作者在這個形象中寄予了什麼思想和情感。)

答題格式:形象特徵——表現手法——思想感情。

2、鑑賞詩歌藝術特色類

示例: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訪城西友人別墅

雍陶

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

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

這首詩題爲“訪城西友人別墅”,但詩中並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別墅,這說明作者在寫人方面不落俗套。請你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閱讀分析:答此題要認真審讀題目,題幹說“作者在寫人方面不落俗套”,“落俗套”怎麼寫?詩中怎麼寫?實際上題幹有一句很明顯的提示:“但詩中並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別墅”,因此答題應從這裏入手。

這首頗具隨筆意味的小詩,寫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訪友的感受,題材可謂平常。然而,詩人就是在這種看似極平常的題材裏,表現出一種不平常的情致,讀起來極爲耐人尋味。“澧水橋西小路斜”,詩的起筆,就將讀者帶到了城外的郊野。這裏有流水,有小橋,還有那彎曲的田間小路。“日高猶未到君家”,“日高”明說的是春日高掛,可隱含在字裏的,卻是詩人行走的時間之長久,行程之遙遠,而“猶未”,則凸露出會友的急切心緒。“君家”何處?自然也便成了詩人最爲關注的事情了。終於走到小路的盡頭,走進了村莊。“村園門巷多相似”,躍入詩人眼簾的,竟是一座座極爲相似的圍籬庭院的村舍。這不禁讓詩人充滿了新奇和驚訝。流連中,詩人穿村走巷,可“君家何處”的尋找,讓詩人陡然生出一種焦急和迷惘。迷惘中不由東張西望。於是,也就有了一種新的發現:“處處春風枳殼花”。這種發現,牽拽住的是詩人的目光:真美呀,家家戶戶的籬邊屋畔,到處種植着枳樹,潔白而素雅的枳樹花,在春風中散發着幽幽的清香。這意外的自然脫俗的村野風光,實在是讓詩人飄飄然了。

全詩寫得曲折而極有情致,詩人的心境也顯得婉轉而微妙:先是新奇,既而是急切,再是迷惘,最後又是驚歎,可謂一波多折。那麼詩人尋訪的友人別墅呢?哦,原來就在那門巷相似而又枳花滿村的畫面裏,就在那質樸劃一而又滿盈着閒野情趣的村莊中。當然,其間時時隱現出的,還有詩人對於別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適的高雅情懷的歆慕。這種巧妙的層層烘托的手法,如此清新別緻的旁敲側擊,實在是耐人尋味。

答: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以境寫人的烘托手法,詩人並沒有把主要筆墨花在描寫友人居處的見聞上,也沒有渲染與好友重逢時的情景。然而,從這個自然、優美、脫俗的村野風光中,讀者可以想象到這位別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適的高雅情懷。這種寫法清新別緻又耐人尋味。

(結合詩歌內容和詩句意境準確把握詩人使用了什麼藝術手法,體會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答題格式:藝術手法——結合詩句分析——表達效果或者思想感情。

四、實例訓練(印成練習題分發給學生)

1、詩歌內容情感專練

2、詩歌藝術特色專練

教學反饋

1、提醒學生答題時一定要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不能籠統作答或照抄原詩句。

2、強調按照格式答題,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層次清楚,書寫無誤)。

3、尊重原詩,客觀理解,不要先入爲主。

標籤:鑑賞 詩歌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