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初中古典詩歌鑑賞教學淺議

詩歌2.14W

初中古詩詞賞析教學探究

初中古典詩歌鑑賞教學淺議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賞析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特別是近年來的中考高考都加強了古詩詞賞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這就向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鑑賞古詩詞,讓學生在課內古詩詞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賞析技巧,以達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進而能夠擴大賞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詩詞鑑賞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蘇教版七-九年級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了近五十首古詩詞,時間跨度從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選古詩詞可謂經典之作,幾乎涵蓋了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賞析這些經典作品,確能使學生提高賞析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者應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生活閱歷、情感價值觀等侷限,循序漸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積累賞析技巧,並指導學生自覺地運用到課外同類古詩詞的賞析之中。筆者在多年的古詩詞賞析教學中總結出了“三賞”教學法,即賞“情”,賞“技”,賞“妙語”,教學效果顯著。本文所述皆以蘇教版七-九年級課本所選古詩詞爲例,兼以課外延伸訓練的古詩詞。

一、賞“情”。“詩言志”、“詩緣情”、“詩歌合爲事而作”,詩人寫詩,絕非無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於外而發於心,發於心者即爲“情”。通讀全詩,理解詩的內容,初步把握詩人所要抒發的感情,這是賞析的第一步。

蘇教版課本所選古詩詞抒發的感情大體主要有以下幾種:1、愛國情懷(憂國憂民,殺敵報國)。2、人際間真摯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3、思鄉之情。4、熱愛山水田園。5、抒發壯志豪情及壯志難酬的悲憤鬱悶。6、感傷時事,懷古傷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歸納出這幾種情感並非讓學生與詩詞對號入座,而是幫助學生初步確定詩的主旨,不致於曲解詩人的情感趨向。如何來確定呢?

1、首先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遭遇經歷、個性特徵等。如李白傲視權貴的個性,渴望施展才華而鬱郁不得志;杜甫的窮困潦倒,亂世流離的不幸及憂國憂國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的經歷;岑參、范仲淹邊塞軍旅生涯;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的無奈;李煜由帝王淪爲階下囚的遭遇。等等。

2、其次是透過標題來確定。有些標題即指明瞭詩的主題(詞牌名與內容無關,另當別論),如標題中出現“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之情;出現“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的常常是思鄉懷人之情。等等。

3、再次是透過意象(人、景、物)來確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徵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徵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藉以抒發思鄉懷人之情;“花落”、“花殘”令人傷感;“杜鵑”、“子規”,叫聲哀婉,令人淒涼哀傷;“菊花”、“梅花”象徵是堅強、高潔。等等。

總之,透過以上幾種方法初步把握詩的主旨,這僅是“點”,要想真正具備這種把握能力,由點到面,還需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古詩詞。

二、賞“技”。“技”指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三個方面,這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1、抒情方式。抒情是詩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言志抒懷的。教者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這有助於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爲: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關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斷腸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發了思鄉之情。②敘事式,即透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觀刈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③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爲抒情服務的。《觀滄海》《春望》《使至塞上》《錢塘湖春行》《漁家傲》《天淨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聯璧合的典範之作。④議論式,即透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2、修辭方法。修辭的運用可以豐富表達的內容,修辭方法的分析對理解詩的內容極爲重要,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雙關等。筆者在分析時常提問:爲什麼要用?用與不用,有什麼不同?啓發學生理解修辭方法運用的作用。《雁門太守行》首句中“黑雲”“金鱗”的比喻,寫出敵重兵壓境及守城將士們嚴陣以待的情形。《書湖陰先生壁》中送青入門的兩山是多麼的多情可愛。《望廬山瀑布》中的誇張則表現出李白詩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觀刈麥》中農民辛勤勞苦與自己不勞而獲的對比,表現白居易作爲封建官吏關心民生疾苦的可貴。《涼州詞》中的“春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風吹雨”都是雙關詞,要分析其深刻含義則要指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辭手法。

3、表現手法。詩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諷今、虛實相對等表現手法來增強詩詞的表現力,以利於自己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要講解透徹,以便學生能由此及彼,在誦讀時注意這些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煙、水、月、沙”四種景物烘托出悽迷冷寂的氣氛,暗示唐王朝國運衰微,隱含對國事的擔憂,與下文沉湎聲色享樂的達官貴人形成對比。《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馮唐”典故的運用,表現蘇軾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爲國效力的強烈願望。王昌齡在《出塞》中借漢代李廣英勇善戰,威鎮邊疆來諷刺唐王朝用人不當,邊將無能的現實。《觀淪海》中曹操先寫眼前大海生機勃勃的實景,後寫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氣象,藉以抒寫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寬闊胸襟。

三、賞“妙語”。妙語指精妙的詞語,學會賞析凝練精準的詞語,這是古詩詞賞析的較高境界,也是具備鑑賞能力的體現。

詞語的理解賞析,主要是分析其含義和表達作用,體會其妙處。筆者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來指導賞析:一是換字法。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換成“枕”?“抱”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將士們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故“抱”更合軍中習慣,較“枕”準確。二是填空法。筆者曾讓學生做過這樣一道題:在“輕風( )細柳”的空格內填上一個動詞,備選動詞有“吹、搖、扶、舞”,結果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扶”,並且能說出“扶”字的妙處。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護、送”的妙處。三是情境分析法。“黃沙百戰穿金甲”,讓學生想象西北邊疆地區,風沙強勁,漫天飛舞,人長期身處其間是何感覺,然後再說說“穿”的意思及表達作用。鎧甲都被風沙磨穿,更何況人的血肉之軀。“穿”寫出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突出表現戍邊將士比鋼鐵還頑強的意志和殺敵報國的堅強信念。以此種方法要求學生分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直、圓”的表達作用。

“卑之無甚高論”,上述賞析法,其實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已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教學實踐中有所應用,筆者只不將一點心得體會付諸文字而已。

參考文獻資料:

1、唐詩鑑賞詞典

2、唐宋詞鑑賞詞典

3、中國古代文學史

初中古詩詞教學模式初探

初中古詩詞教學模式初探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課本中的古詩詞是浩瀚的文學海洋的點滴,是中華文化的沉沉載體,它們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古詩文閱讀在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形成文化積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很重視這種作用,對古詩文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課程目標-總目標)

“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80篇”。(課程目標階段目標7-9年級)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實施建議評價建議)

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要求古詩文閱讀教學突破知識型教學模式的框架,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閱讀體驗,養成習慣和培養能力,最終形成文化積累。

然而,傳統的古詩文閱讀講讀解譯的教法,造成古詩文閱讀教學“少、差、慢、費”的癥結:少,課堂容量少;慢,學生形成積累慢:費,課堂教學費時費力。如何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適應新課標對古詩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是擺在語文教師案頭的重要課題。筆者透過教學實踐與探索,歸納出“查、釋、探、品、悟”的五字古詩詞教學法。

1 查——查詢瞭解詩人,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提出的閱讀要求是“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根據這些要求,我們設計了“查”這個教學環節。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透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資訊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透過查詢獲得資訊,既看得見,又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這種透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資訊的方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更有利於記憶。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們有意識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資訊的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在上新課前佈置學生查詢(查詢方式自定)所學古詩作者的生平事蹟及主要作品,瞭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社會環境。瞭解與作品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範圍,又助於學生對作品進行準確的解讀。

2 釋——介紹背景解釋詩題,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個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透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交際。在舊的教學模式中,詩的寫作背景是由教師介紹的。現在我們讓學生自己有選擇地介紹蒐集來的資訊,使他們由被動地接受資訊轉爲主動地獲取、運用資訊。學生在介紹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說古詩詩題的含義,既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又明白了題目的意思,爲進一步理解古詩做好準備,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處理和運用資訊的能力,從而有效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

3 探——質疑討論探詩意,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着重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爲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要鼓勵學生學而思,思而疑,在閱讀時劃出對詩文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來,再透過獨立探究形成初步結論,最後讓學習協作小組討論、篩選,把難以餌答的問題歸納整理後,透過小組或班級交流、評議。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就是爲了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並激發其創造潛能。衆所周知,教育的本義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透過互助合作的形式,並藉助現代化教學設備,讓學生在教師幫助下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最後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得出較爲全面、科學的認識。這種協作學習方式無疑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重構。

4 品——吟誦品詩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着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反覆吟讀,教師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給予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2 變換形式閱讀,使學生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詩本身具有感染性強和陶冶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審美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所創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歷其境”,如對詩歌中所描寫的祖國秀美山河爲之讚賞、熱愛,對詩文所歌頌的英雄人物從心底裏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詩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最合適的曲子給詩歌配樂,然後進行朗讀,進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遷移拓展悟詩質,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獲取的感悟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裏。任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爲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從這點動探索,主動發現,最後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得出較爲全面、科學的認識。這種協作學習方式無疑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重構。

4 品——吟誦品詩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着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反覆吟讀,教師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給予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2 變換形式閱讀,使學生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詩本身具有感染性強和陶冶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審美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所創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歷其境”,如對詩歌中所描寫的祖國秀美山河爲之讚賞、熱愛,對詩文所歌頌的英雄人物從心底裏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詩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最合適的曲子給詩歌配樂,然後進行朗讀,進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遷移拓展悟詩質,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獲取的感悟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裏。任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爲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從這點出發,我們安排了“遷移拓展悟詩質”這個教學環節。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學生學習古詩的空間,讓學生多一點吸收,深一層理解,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雅斯爾說:“教育意味着……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突出強調經驗建構、探索、合作和對話,要求教師“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激發學生與文字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對話的進程中來,一起探索,一起發現,一起分享,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邀遊,那麼“這些融合在古詩詞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度將內化爲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恆資源”。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

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語文教材共收錄課內外古詩詞百餘首,它在語文中招考試的地位舉足輕重(古詩詞默寫8分,詩詞賞析4分,約佔基礎知識與閱讀總分的17﹪)。因此,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古詩詞誦讀與賞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應考複習中更是對學生進行了“大運動量”的訓練,然而效果卻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大家進行一些探討。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予以批評指導。

一、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疏於學習,文學素養不足。

應試的壓力使得初中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能潛心研讀古詩詞,領會其精髓,平時對詩詞的閱讀積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實的詩詞藝術功底和駕馭詩詞的理論厚度。一些教師疏於學習,特別是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不夠,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創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參,熱衷於搞標準答案,使得古代詩詞教學效率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講代讀,煩瑣講解。

由於“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不少教師往往在古詩詞教學上,不是引領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感悟,去整體把握,而是用煩瑣的分析替代了閱讀,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進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韻味十足、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的詩詞分析成索然無味的一堆文字元號。重標籤式的分析和結論,而忽視詩詞本身的審美和情感的共鳴,忽視學生個性的情感體味。老師過多地分析,學生少了誦讀,少了欣賞,沒了感悟,詩歌成了抽象的說教,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詩歌的興趣。

(三)以練代讀,本末倒置。

古詩詞教學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練代讀”的做法。爲了應付考試,許多教師不重視引導學生對文字的閱讀,尤其是忽視對課外古詩詞的指導,捨棄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廣泛閱讀與積累感悟,在詩詞教學中除了講析外就是操練。讓學生做大量的機械性默寫和賞析練習題,背大量的老師總結出來的鑑賞知識。繁重的訓練使學生疲於應付,其結果是剝奪了學生學習古詩詞應有的趣味與快樂,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急功近利,隨意增刪。

眼睛緊盯考試。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在詩詞鑑賞方面,目標相對單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詩詞,直接針對中考的幾個普遍考點進行教學(如重點字句的賞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計。不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古詩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要求進行教學,隨意增刪教學內容和課時,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學生們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重鑑賞技巧的灌輸,輕自主感悟、審美愉悅情感的培養。

在中考這支指揮棒的指引下,初中語文詩詞鑑賞長期以技術性訓練爲主導,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而忽視了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視了對學生自主感悟、審美愉悅情感的培養,文學教育的任務並沒有很好得到落實。尤其在初三階段,老師們更加註重鑑賞技巧的灌輸,各種詩詞鑑賞的祕訣如潮水般涌向學生,忽視了詩詞鑑賞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違背了詩詞鑑賞的規律,錯誤地認爲只要“狂轟濫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長期以來,在詩詞教學中,學生只是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詩詞鑑賞變成了語文教師個人的解讀。教學中機械的程序與單調的教學手段降低了詩詞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詩詞教學的整體效益大大降低,使詩詞激發學生情感、美化心靈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傳遞和弘揚。

二、對策探討

(一)教師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鑑賞能力。

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詩詞鑑賞素養。由於時代、教材的侷限,教師曾經的詩詞知識儲備畢竟有限,教師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清純的新鮮水。所以在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加倍地彌補,要圍繞教材大量閱讀詩詞,不僅要積累古典詩詞,而且要關注現當代詩詞,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鑑賞能力。

(二)詩詞鑑賞教學應以學生爲中心,把學生作爲鑑賞主體。

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中,用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的閱讀體驗和生活體驗,從心靈自由感受詩詞,去想象去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心裏的世界,洞見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養學生詩詞鑑賞的能力和審美愉悅的情感。

(三) 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就詩詞鑑賞教學來說,初中學生處於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初步形成的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設定情境,巧妙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味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廣泛的聯想活動,從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產生共鳴,得到啓迪。及時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積極地研究,敢於質疑,鼓勵學生自主研習,引導他們透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來理解詩詞的內涵,給學生提供鑑賞的範例讓他們自行把握、模仿,透過自主研習學會鑑賞詩歌的過程。

(四)引導學生熟悉積累詩詞創作的常見手法,掌握詩詞欣賞的常用技巧。

詩詞表達技巧的獲得不能依靠教師的灌輸,而需要學生結合自身鑑賞實踐進行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一些零星的鑑賞體會總結成規律性的東西。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深入,這樣學生的水平纔會慢慢提高。當然,鑑賞經驗的獲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經過多次的反覆練習,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詩詞鑑賞的語感。

(五)加強對古代詩詞課外閱讀的指導。

中學階段的古代詩詞教學,如果單純依靠課本所選錄的作品進行講解,自然對詩人及其作品瞭解得不夠深、不夠透,同時也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無法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要改變這一不利的狀況,老師的課外閱讀指導就顯得尤爲重要。

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精心篩選,精心指導,有佈置,有落實,逐步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總之,我們在詩詞鑑賞教學中,應尊重詩詞鑑賞的規律,在尊重學生個性閱讀的前提下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給學生一些鑑賞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學生對詩詞鑑賞的興趣,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教學效果。

上好語文複習課的探究

又是一年期末,也是師生們最忙碌的時候了,因爲我們面臨的是期末考試。期末考試,起着檢測我們的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作用。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上好期末的複習課,可以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裏,我僅就我們備課組及我個人的一些做法,說說我們是如何準備複習課的,僅供大家參考、指正。

首先要做好複習計劃。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考場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要想讓學生取得好成績,老師就得積極備戰,發揮好統帥的作用。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師們就得研究好考試題型,要根據題型,做好組內分工。四字詞語、默寫填空、病句修改、文言釋詞、一詞多義,這些都是我們每年期末必須準備的複習資料,如果有新添題型,我們也將有老師專門負責研究整理。比如去年期末新添的“表格題”,我組的李雪萍老師,就經過專門的研究,不但爲大家上了複習示範課,講解這種類型題的答法,而且他精心準備的練習題,也讓我們在期末考試中獲益匪淺。至於其他複習內容,我們都是根據題型,出專項練習題,由備課組內的老師各承擔一項,(如:課外文言文的閱讀、說明文、現代文)到期末最後的時候,由備課組長出一套綜合模擬題,給學生以整體的印象,以減輕學生答期末試題時的壓力。這樣,經過集體備課研究,就能使我們的複習課任務明確,知道每天該複習什麼,已經複習到了什麼程度,以此來提高複習課的效率,使語文複習增強了針對性,避免了隨意性。

其次,課堂教學真抓實幹。我們的校長曾告誡我們,學生是“考”出來的,尤其是基礎知識,差生指着它拿分,好學生要想得到優秀,就不能在“語言積累”這部分的答題中有失誤,所以,我們的課堂複習,除了要進行一些新題型的專項學習之外,常規的複習課都是“板塊”式的,如:四字詞語的聽寫(或者一詞多義)(10分鐘)+默寫(練、寫共10分鐘)+課內文言文複習(釋詞),我們的目標就是:夯實基礎,力爭每人過關。對於閱讀題,我們的複習模式是:講--練(考 )--總結--強化。下面,我以現代文(散文、記敘文)的複習“講什麼”爲例,說說我是怎樣引導學生複習的。

語文試卷中的閱讀題是一個公認難點,很多同學在答題後自我感覺良好,但最後成績卻不盡如人意,這是其解題思路與出題者意圖的偏差造成的,對待閱讀的技巧是要先領會作者的寫作觀點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學會用文章中的觀點破解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引導學生注意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因此,我在領着學生複習現代文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該複習什麼,即明確題型。一般來說,根據“課標”和“考綱”,現代文的出題思路是這樣的:整體感知--理解(詞、句)--賞析(句、段)--問題探究--讀寫結合。

【整體感知】

(一) “寫什麼”的感知。這種題型,現在常見的問法是:“作者認爲… …是什麼”、“在作者筆下,… …是一種怎樣的形象?”等,我個人認爲,這比以前的“概括故事內容”要有難度,需要你從各個自然段裏挑出關鍵詞,學生往往找不全,找不準,那麼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去篩選出文中每一段中的中心句、評價性的詞語,如“……是一種寬容”、“有膽量的”等,引導學生答題時要關注全篇,切不可只答一點,謹防一葉障目。

(二)行文思路的感知。(結構、線索)要關注的是文中表時間、地點的短語的變化;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指代:詞語的指代:往往是文中的一個詞或短語;(如:“一個精靈掉落了”中的“精靈”是指“小紅花”)還有: “這” 指代什麼?答這類題 ,就要告訴學生,把題幹中的問題迴歸文字,採用“排雷法” :先前後後,先近後遠去找文中的句子作爲答案。

【詞、句理解】包括詞語、句子含義的理解、詞語或句子情感表達的理解。

詞語的含義:(1)含義爲隱含之意,將此放置於文中,結合語境、中心推斷其具體內容或深層含義。

句子含義的理解:(1)哲理句:將深奧句通俗化、直白化;緊靠中心去答。

(2)修辭句:找尋本體,根據中心,揭示修辭的根本。

詞語或句子情感的表達:詞語:感情色彩(特殊使用:貶義褒用) 在語境中的變化

句子:關注文章的感情基調;文章的主題;人物性格;

【賞析(句、段)】(怎麼寫)(一)句的賞析:按照“語言形式+表達效果+內容(寫什麼)”的格式來答即可。關鍵是要找準修辭(細節)用法;說明表達的效果;說清運用此種語言形式的目的是爲了 “寫什麼”。

(二)段的賞析。從文字與相關課文中選出的兩段文字的比較。這類題學生答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內容上的異同”還好答些,從選材與主題上去思考就可以了;而“表達上的異同” 學生就亂答了,指導學生從修辭上、表達方式上、句式上(特殊句式、長短句的結合使用)去思考,強調學生不能把“內容”與“表達”混答。

【問題探究】(爲什麼這樣寫)從文體知識上去考慮。如:題目在文中的作用?(內容概括、線索、中心、雙關、吸引讀者) “刪除”與中心的關係?(與中心無關的就可以刪除;爲中心服務的,要保留)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景物描寫;結尾段:鋪墊、過渡、呼應;總結;首尾呼應;等等)

【讀寫結合】(1)描寫類:中心突出,描寫細緻,語言表達好(修辭、句式),有深意

(2)聯想、想象類:不脫離上下文,想象合理有中心、表達好

(3)感悟類:觀點+引文+說理(名言、事例)+聯繫實際+總結 表達好

以上說的是一些答題的技巧,然後由老師負責找出一定的語段,讓學生實際操作一番,老師透過批改,發現問題,及時總結,強化,以儘可能減少答題技巧上的失誤。這只是一些理論上的指導,遇到具體問題還得靈活運用;而且我還認爲,題型的指導固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還在於學生要讀懂文章。在平常的閱讀練習中,老師就要指導學生:先速讀文字,再帶着問題重讀文字,找到某些題的答案位置,對於拿不準的問題要三思,再回到文字中精讀,最後還應根據老師的指導,帶着答案,理解性地四讀文字,以檢測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只有讀懂文字,纔可能應付千變萬化的試題,光掌握死記答題技巧,往往只能是紙上談兵。

至於期末的作文教學,我們採取“考前熱身”的方法,即考試前,讓學生再寫一到兩篇文章,以達到熟悉考場作文,不至於在考場上沒有寫作思路的目的。再關於其他方面的複習內容,在這裏就不細說了,相信各位同仁都會有自己的高見的。

如何上好語文複習課

複習課是一種再現教學內容,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深化基礎教學的課型。上好複習課能達到整體記憶、加深理解、靈活運用的教學目的。如何上好複習課,使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把平時上課比做“栽活一棵樹”,那麼單元複習或是期末複習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樹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於多年固定的複習模式,使學生一提起復習課便沒有了興趣。究其原因:一是複習內容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三是沒有激活語文複習課的一潭活水。如何上好複習課,提高複習質量,收到理想的複習效果?

一、 科學認識複習課

有的教師認爲複習課,複習就是復收,就是透過複習來彌補知識的缺漏,於是讓學生讀讀記記,做做練練,課堂上教師問,學生答;也有些教師像放電影一樣將平時教學內容再簡單地重複一遍;還有的教師認爲複習課可緊可鬆,可多上可少上,沒有硬任務。

其實複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溫故而知新。透過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的單元知識系統進行梳理,以加深理解,系統掌握,全面提高,綜合運用。同時,總複習又能查漏補缺,並讓學生在舉一反三中觸類旁通,總複習可以彌補平時教學的不足,也可以彌補平時學習中的遺漏。透過總複習,提高學生整體知識水平,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制訂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認真備好複習課,精心設計教案,研究複習方法,提高複習課質量。由此看來,要上好一節複習課,教師任務更重,壓力大,要求更高;學生在複習課上學習更緊張,節奏更快。

二、 設定好複習目標和注意針對性

複習目標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要求、考試說明和學生的實際來設定目標。目標的設定是把握主要知識點、能力點、考點,在認知目標上下功夫,,要明確這些點在不密閉中應達到的思維層次(識記、瞭解、理解、應用)。不僅重結果 ,更重要過程和方法,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體驗。 目標要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與學具備較強的針對性,才能利於學生從新的認知高度上,運用聯繫、對比、歸納整理方法,再鞏固知識。決不能漫無目的,一堂又一堂,機械重複。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在繁重的複習中理不清頭緒,不會舉一反三,不會靈活運用,那後果非常可怕。

三、交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堂理想的複習課,實際上就是交給了學生一把金鑰匙。學生運用這把金鑰匙開啟的將是宇宙之門,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 ,抓住規律,你就能舉一反三、輕鬆自如。複習課要培養學生“一葉落知天下”的能力和由此及彼相關知識串聯的敏銳感覺,讓學生學會運用聯想法無限生髮,由“吹面不寒楊柳風”想到有關“風”的詩句還有哪些,由“風”聯想到“雨”、“雪”,由“長江” 聯想到“黃河”,由歷史聯想到現在,由政治聯想到經濟軍事;還可以“由點到面”拓展。如:由課內複習《美猴王》聯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還有哪些更有趣故事,你怎麼評價豬八戒、唐僧、沙僧等;也可以以時間爲經,以空間爲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如:複習有關愛國詞人辛棄疾,可以回憶同時代人,其他時代的愛國詩人,並涉入思想時代背景與詩人思想感情關係,歸納他們的詩詞,名句,這樣能使零亂知識連綴起來,形成知識網等等。

四、學生的主體作用

所謂“主體性原則”是指把複習課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複習課煥發生命的活力。如果教師不把複習課還給學生,仍然先入爲主地以爲只要自己在複習時講了,學生就應該答得上的話,那麼,教學也就成了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教育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是將新學習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給學生建構的時間和空間,不論教師講授多少,都將是徒勞的,尤其是複習課。所以,複習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複習內容和形式,自己整理、歸納、總結知識,自己摸索、掌握適合自己的複習的方法和規律。教師的任務在於“宏觀調控”,把握複習的方向和進度、重點和難點,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如此一來,學生有了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有了自由發展的天地,因而變得願學、會學、樂學,並從複習中真正體味到沒有考試壓力的複習樂趣,體會到探究知識、探究真理的樂趣。在複習課中,教師應更大程度地還課堂與學生,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五、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

講,要講重點、難點、講思路、講方法、講過程;講要有針對性,要講到位、重刺激;講到關鍵處,要重視學情,要簡明扼要、要新意,忌機械重點、蜻蜓點水。

練,選題要有典型性,抓好訓練點,兼顧題型,注意綜合性。練要規範、準確、熟練,三位一體從嚴要求,要定量限時,提高練習速度,增大思維密度,培養應考能力。倡導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參與。 ,

以上幾點建議是筆者在語文複習教學中的一點看法,粗陋之處難免。但是,不管怎樣,一堂好的語文複習課應該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取得最大複習效果,應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複習過程中,應該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和能力。總之,高效率和高質量是衡量一堂好複習課的惟一標準。只有這樣,語文複習課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語文教學,真正承擔起“溫故而知新”的重任。

上好語文單元整理課

單元整理課是每學完一單元后必上的“溫故而知新”課。 “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也是查漏補缺、綜合、提高課,就如何上好單元整理課,講幾個問題

1、單元整理課內容的整體性單元整理課是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復單元整理課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切忌逐課逐段地把字詞句像回放電影鏡頭似的重複一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單元教材。在複習之前先把本單元中的基礎知識按照拼音、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別列出來;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訓練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單元內容,複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但不管採取哪種形式,都要着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2、單元整理課過程的開放性

單元整理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實施開放式教學,即讓學生自主選擇複習的內容和形式,自己總結複習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在於“宏觀調控”,把握複習的方向和進度,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複習時,教師不再佈置學生多讀多寫,而要把複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複習生字:“你認爲哪些字比較難記,難寫,應重點複習哪些字;你願意怎麼複習就怎麼複習,可以反覆練,可以同桌合作聽寫,也可以出一份自測題。”複習閱讀部分:“自己從課外讀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該怎樣回答,然後在小組內容交流。”每複習一類知識或一個單元讓學生寫一份“複習心得“,總結自己在複習中的新收穫和成功的複習方法。複習完整冊教材後,讓學生每人出一份測試題,在全班內互相檢測。這樣的開放式複習,學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學生受益,教師也瞭解到更多的學情資訊,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

3、知識之間的互融性

在單元整理過程中,還應還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互相滲透,融爲一體。一般情況下,以複習課文段落的閱讀爲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複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發掘課文中蘊含的訓練因素,是複習“牽一髮而動全身“,以閱讀爲核心,融”雙基“於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複習的效率。

4、單元整理課原則

A、主體性原則。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學生在複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爲學生創設寬鬆的複習空間,協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系統地整理知識體系,使學生在自我複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B、靈活性原則。在複習過程中要體現知識內容呈現方式的新穎性,運用知識的靈活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現實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靈敏性。

5、單元整理課應注意六性:A、體現目標性B、講求序列性C、注意聯繫性D、突出方法性E、發揮主體性F、具有趣味性。

6、單元整理課樹立三個理念

A、新理念,即減少頭緒,加強綜合,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着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B、新內容,即依據教科書,並適當向課外拓展,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爲經,以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爲緯,組織複習內容。

C、新教法,即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從課文入手,引導學生主動複習,多讀書、多積累,精做題,做好題,舉一反三,掌握規律。

7、單元整理課樹立三種教育思想

A、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B、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在學生需要教的地方)

C、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愛孩子。”

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正確流暢地讀,話要清楚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詩文要老老實實地背誦。只有這樣,才能把基礎儘可能打得紮實一些,才能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才能落實“三個維度”.

8、單元整理課處理好幾個關係

A、處理好單元整理與考試的關係,不要以應付考試而學習。應該以整理舊知、培養能力爲主要目的。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

B、處理好教材與資料的關係。教材是專家們經過反覆論證,精心設計的。訓練是有針對性的,且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因此,複習時應以教材爲主,資料爲輔,多舉教材中的實例更進一些切合學生實際,訓練項目明顯的資料作爲運用練習之用。沒有課內的“一”,哪有課外的“三”。

C、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堅持“三爲主”的原則,即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這三個本原則。

堅持“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爲主的”。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方法要“活”,練的時間要“足”。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9、單元整理課把握好方向

A、 重視積累

根據課標的理念和總目標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維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體現知識序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媒體、網絡等資源,選擇、編制複習內容,以加強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體現知識積累的靈活和開放性。

B、體現綜合

選擇一種形式,如閱讀、作文等,把各項基本知識和能力培養的要素進行組合,融合其中,在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目標所蘊含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着重體現學科知識的序列和目標的綜合。

C、展現學生的智慧水平

要平衡“基礎知識和能力”與“重視個性發展”之間的關係。科學規劃內容的難易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個學生透過複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

上好語文複習課

上好語文複習課

平視教學像"栽活一棵樹",總複習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樹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要上好一節複習課,作爲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備好課,對知識進行綜合,擴大課堂容量。由於複習課一般來說沒有上新課生動,不容易提高學生的興趣。因此複習課的應試性必須突出,複習的目的是爲了考試,這是不容置疑的前提。忽略了這個前提,複習課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複習時間有限,因此課堂上要不枝不蔓,必要時直奔主題,在考點上下功夫。

首先,複習課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複習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參與歸納、整理的過程,不要用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在複習中要體現:知識讓學生梳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針對性原則。複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複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複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三、系統性原則。在複習過程中,必須對數學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繫及相互轉化關係,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爲系統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使學生所學的分散知識系統化。

其次,複習課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操作:

一、憶。讓學生回憶所學的主要內容,並讓學生進行討論、口述。回憶,就是學生將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回憶是複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課題回憶所學的知識,看課本目錄回憶單元知識。

複習開始時,先向學生說明覆習的內容和要求,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回憶時,可先粗後細,並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述,或出示有關複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回憶。

二、梳。“梳”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分清解題思路,弄清各種解題方法聯繫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回憶,進行從點到線、由線及面的總結,做到以一點或一題串一線、聯一面,特別是要注意知識間縱橫向聯繫和比較,構建知識網絡。要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時,可以根據複習內容教學資訊容量的多少,分項、分步進行整理。

“梳”的過程是梳理、溝通的過程,是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把知識進行泛化的過程。是複習課的鮮明特徵。

三、析。對單元中的重點內容和學生中的疑難作進一步的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點,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教材內容,加深理解。這一環節重在設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內容較多時,可以分類、分專項進行分析、對比。

四、練。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啓發性和系統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透過練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時,可透過題組的形式呈現練習內容。內容要注意算理、規律或知識技能、知識的縱橫聯繫,抓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使學生透過練習不斷受到啓發,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在練習設計中,可透過典型多樣的練習,幫助系統整理;設計對比練習,幫助溝通與辯析;設計綜合發展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五、測。讓學生對複習的結果進行檢測、評價與反饋。教育心理學十分重視教學評價與反饋,認爲透過教學評價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並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控,改進學習方法。複習完成時,可選取數量適當的題目進行當堂檢測。

最後,要優化複習方法

好的複習課就像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優化複習方法。我認爲,在總複習過程中要做到五個爲主。

1、以學生爲主。複習過程是一個資訊交流過程,在這個求和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起着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複習中切忌喧賓奪主,不要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爲主動,由配角變爲主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2、以課本爲主。期末複習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複習時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因此,我們紮紮實實地抓好課本知識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互爲補充,相得益彰。

3、以課內爲主。要將問題儘量解決在課堂上,上課前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學生透過教師講,自己練,有常學常新之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之效。

4、以練爲主。複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爲主的"原則。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方法要"活"練的時間要"足",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節練習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多練能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考場上熟能生巧,巧能昇華,臨陣不亂,沉着應戰,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應有失分。

5、以能力爲主。知識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聯的。知識的存在和增長,的確是能力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