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浮與沉教案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與沉教案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與沉教案範文(精選5篇)

浮與沉教案1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準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透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瞭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着,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反思分析

此“沉與浮”的區域活動從讓幼兒把物體放在水中玩一玩的遊戲進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兒發現了不同的物體有的浮,有的沉,從而對沉浮現象產生興趣,透過畫一畫,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在有了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或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進行探索,這種沉浮逆向變化本身有着趣味性,對幼兒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同時也是對活動的難度遞增,使操作活動既有遞進性又有挑戰性,還可維持幼兒對沉浮現象的持續興趣,操作成功後的圖畫方式記錄探索過程,及挑戰物體沉浮變化的不同方法及讓更多的物體變一變沉浮,不僅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也讓小朋友同時分享了別人的成功經驗,還能不斷激發幼兒去繼續探索的興趣。本活動還有待於實踐,可能記錄物體沉浮變化時孩子會有困難,如記錄表裏的記錄孩子自己畫難度高,調整爲用標記、小圖示貼。

此活動操作性、探究性強,可以幫助幼兒自己建鬆物體沉浮現象及變化的經驗。

浮與沉教案2

設計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我們幼兒園小班組正在開展“蔬果舞會”主題活動,自然角里擺放着孩子們帶來的水果。有一天,爲了給小金魚換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陽光的地方曬,課間活動時,有幾個孩子將水果放進水裏玩了起來,玩的時候聽到他們開心地叫起來:“落下去了”,“漂起來了”。《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果沉浮現象的興趣,使幼兒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因此設計了“水果沉浮”這一活動。

同時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進行該主題的活動,於是我決定借他們班的孩子來開放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孩子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和耐心細緻的做事態度。

活動準備:

已有經驗:幼兒認識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等水果。

材料準備:

1、蔬果: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若干。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條;小簍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兒記錄卡12份(卡上畫有沉浮標記);水果小圖片若干(反面貼有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水果。

這裏有些什麼樣的水果?你喜歡什麼水果?爲什麼?

二、猜想活動。

1、水果想請你們帶它到水裏去玩玩,你們願意嗎?

2、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幫助幼兒用“沉”、“浮“來說)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呢?

3、你們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的猜想記錄下來好嗎?可以用水果小圖片貼在記錄卡的'沉浮寶寶後面(指導幼兒看記錄卡:記錄卡上畫有沉浮寶寶標記)。

4、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

三、實驗活動

1、你們猜得對嗎?這些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一個一個放進水裏,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適時指導。

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浮”來表述。將沉浮兩種水果分別放入兩個小簍自中,引導幼兒將實驗的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們調整記錄。

四、交流、總結。

現在你們知道這些水果在水裏是什麼樣了吧,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浮與沉教案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識與能力:

瞭解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和輕重的關係:大小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方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根據實驗、分析研究結果,“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水槽、木塊、石頭、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物體、小刀等。

學生:第一組材料:木塊、土豆、泡沫塑料、蠟燭、橡皮泥、曲別針、石頭、抹布等。

第二組材料:同體積不同重量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沉浮

1.觀察現象;將木塊,石頭,玻璃片放入水中,會是什麼現象?

2.提出問題;看到這些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3.揭示課題今天我門就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收集事實推測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體)師:大家先猜測一下,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觀察。把推測正確的放成一堆,把推測錯誤的放成一堆。

2.學生分組活動,填寫實驗報告單。

3.彙報小組是怎麼操作的,有沒有猜測錯誤的?你們是根據什麼猜測的?

4.師:還有什麼疑問嗎?(或者是討論物體的沉浮與什麼有關呢?

三、觀察事實,實驗證明

1.師: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麼有關呢?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組材料來進行再次研究,你們小組認爲物體的沉浮與大小有關係,就請將物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沒有規律,能得到什麼結論;如果你們小組認爲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係,就請將物體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觀察沉浮有沒有規律,又能得到什麼結論。

2.學生分組活動。

3.彙報(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說話):你們小組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觀察到的是什麼樣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4.師:剛纔我們用大小不同、輕重也不同的物體看不出物體的沉浮與什麼有關係。假如我們用輕重相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看它的大小對物體的沉浮有沒有影響時,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5.教師演示輕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的沉浮情況。

①教師演示稱物體的輕重,然後將物體從大到小排列,最後點名讓學生猜測物體的沉浮情況。

②師操作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③討論: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有關嗎?(改:什麼情況下有關係?)

④:輕重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書)

6.師: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沒有關係呢?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材料,怎樣進行研究呢?

7.教師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材料,學生以組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8.彙報: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書)

9.投影片出示4個問題

討論:

①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係嗎?

②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係嗎?

③我們用輕重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對沉浮的影響,這裏面的原因是什麼?

④我們用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這裏面的原因是什麼?

四、全課,拓展延伸

1.你感覺這節課自己和同伴的表現如何?有什麼收穫?

2.關於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你還有什麼問題?還想研究些什麼呢?

(學生可能談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變?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呢?)

3.以小組實驗材料。

浮與沉教案4

《蔬果沉浮》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觀察蔬果,並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音樂磁帶,四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桃、荔枝、西紅柿、土豆等蔬果;

2、四個水槽,托盤,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逛“蔬果超市”匯入。

今天呀,老師帶小朋友們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一起看看超市裏有些什麼?

“呀!小朋友們快來看,這裏有好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嗎?”

(讓幼兒自由討論)這時小朋友們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在說它們的形狀,有的在回味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們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們把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

“香蕉、西紅柿、土豆呢?”

這時小朋友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用老師爲你們準備的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開展活動之前,考慮到幼兒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們教師爲他們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讓他們在不作任何提示下,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玩一玩,比一比。

“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帶領幼兒到操作檯,讓他們自主探究,把各種蔬果一一放進水裏,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後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猜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而且,這一環節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講一講,議一議。

“現在我們小朋友都做過實驗了,並知道了結果,誰願意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分享一下你的發現。”

(讓幼兒分別回答,這一環節很好地培養了幼兒樂於表達的行爲習慣)

“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那麼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比如說,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間呢?”

(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然後集體來解決。)

【活動延伸】

“這些問題我們小朋友都幫忙解決了,但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蘋果浮到水面來?”

(幼兒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我們覺得,這樣的活動要不斷的開展、延伸下去。)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過程中,我們爲幼兒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同時透過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蔬果沉浮的祕密,並學會將結果記錄下來,這充分培養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講一講,議一議這一環節,透過集體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發現祕密後的樂趣。

浮與沉教案5

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猜測、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體會到水的科學知識。

4.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2.石頭、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材料的特徵。

(2)設計游泳比賽的情景,請幼兒猜想、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象。“這麼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裏會怎樣呢?”

2.簡單操作,並記錄。引導幼兒初步建立猜測、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並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2)引導幼兒自己猜想、假設並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裏會是什麼樣?

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實驗操作。

(1)透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裏,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裏是怎樣的。“我們用一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並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爲什麼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麼。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教師小結。

(1)引導幼兒將猜測、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裏的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並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設計評析:

由於小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於直覺行動階段,所以他們常常停留於遊戲的表面,而忽略了實驗內在的教育價值。本設計創設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的引導給了幼兒積極、大膽參與和猜想、假設的空間。

小班幼兒記錄的意識還未建立,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設計中提供的記錄表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支架。

鼓勵學生尊重與傾聽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學會互相學習。

記錄表:(給幼兒使用時可放大)

標籤:精選 範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