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化學能與電能》說課稿

說課稿2.24W

導語:學生透過對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化學能與電能》說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化學能與電能》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初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組“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又爲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爲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對電池也有所瞭解。學生喜歡透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學生對本節課會有所期待。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着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 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概念。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② 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 過程與方法

① 學生透過對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 能對自己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透過探究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奧祕,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② 讚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五、說教法

教育學理論認爲,選擇和採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開了實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課主要採用了實驗探究法、再結合問題探討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便於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六、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需要,採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驗-觀察-討論-推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和構成條件。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並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七、說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透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 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立新思維

我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利用西紅柿,蘋果讓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在這個現象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 引導學生複習金屬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提出問題:

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類型屬於哪一類?

這個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用雙線橋法表示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以及數目?

(2) 透過分析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做出大膽的假設:如果讓鋅失去的電子在閉合迴路中發生定向移動,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從而引導學生設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計出電子定向移動的閉合迴路,得到銅鋅原電池的裝置圖。

(3) 透過分析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產生電能,依據能量守恆原則,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那麼電能到底是什麼能轉化而來的呢?和學生一起分析從而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這種透過問題情景的引入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二) 師生互動,傳授新知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分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部分。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採用分組探究,再結合設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1. 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

教材中“構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討論題,問題過於空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單純的討論可能會無從談起。因此,我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依據之前設計出的銅鋅原電池裝置提出回題:如果更換銅鋅原電池中的部分電極材料,那麼電流計的指針依舊會發生偏轉嗎?得到實驗方案。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我把學生分爲四大組,共八個實驗,透過分組對比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討論,得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2.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教學:

原電池原理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原電池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如電子的定向移動,以及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引導學生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透過電流的方向來確定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並和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判斷正負極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最後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釋在新課之前的實驗現象,說明蘋果,西紅柿中含有電解質溶液,和銅片、鋅片以及導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原電池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爲電能,使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透過這個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