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6篇

說課稿9.04K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說課稿6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對於本節內容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標標準分析

本節課《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大體包括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分佈、航行、海洋污染的影響。

課標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運用世界洋流分佈規律的知識基礎上;其次必須利用地圖,結合材料、事例進行分析,以此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中的第二課時。洋流是人類所處的海洋環境中重要組成因素,它本身屬於自然地理知識,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佈,以及對氣候、生物的影響。從人地關係的角度,洋流透過影響沿岸氣候而影響沒岸人民的生活與生產,透過影響海洋生物來影響海洋漁業生產,還能從正反兩方面影響海洋航運和海水污染狀況。另一方面,人類可以主動利用洋流於海上戰爭、海洋航運、海洋通訊等事業。在人類歷史中,洋流對人類活動成敗與否起着決定意義的案例很多。這些案例流傳於民間,或記載於書本,或留存於網頁之中,是進行有關洋流的人文地理決策功能教育的豐富資源。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又是對今後學習自然帶等知識做的鋪墊。所以學好本節,能爲今後學習進一步學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礎。

所以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最終提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說出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分佈、航行以及海洋污染這四大方面的影響;

②能夠識別出什麼是寒暖流以及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夠簡述漁場的形成原因;

④能測定出哪種航行路線可以更快到達目的地。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透過大西洋60°N東西兩岸氣候統計圖分析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②透過世界四大漁場的分佈與洋流的關係,分析洋流對漁場分佈的影響。

③透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爲案例,說明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④透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導致紐芬蘭魚產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說明洋流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探索海洋的興趣。

②透過認識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境觀。

3.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課標,分析知識結構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繫歷年高考考綱要求,我認爲這部分的教學應對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有所側重,把洋流對航海、漁場分佈、海洋污染物的影響作爲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制定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這是因爲洋流深刻影響着沿岸的氣候,並改變着某些地區原有的溫度和溼度,透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爲人類謀福利。

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因爲理解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這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世界洋流的分佈及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較爲薄弱,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較差,但經過長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的讀圖能力已較強,並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隨着現代資訊發展,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較多的關注。

四、學法分析

1.探究式學習法

多媒體課件中設定了許多互動式的問題情境,這些問題需要學生透過已學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或合作探究問題,甚至動手實際操作,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較學習法。學生對性質不同的洋流對沿岸氣候的不同影響進行比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觸類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學方法分析

爲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關於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影響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透過探究和討論區解決這些問題;並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同時,在得出結論後又繼續進行舉例論證,以實現有效遷移,建構知識體系。

1.案例分析法

圍繞北大西洋海區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實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問題教學法

把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採用以探究爲主的各種學習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新知識。

3.圖導圖解法

這節課多次運用世界地圖,許多地理知識點需要在世界地圖上標明具體位置再進行分析。圖導圖解教學法既可以引導學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資訊、掌握新知識,也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b設疑:以企鵝的內容爲例,提出爲什麼企鵝在熱帶地區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設定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

(二)新課教學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影響都是以多媒體展示圖片或印發學案,讓學生們自主探究、討論、歸納最後再透過老師的講解分析給出結論。在洋流影響沿岸氣候上,我藉助書本上的圖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氣候效應”,並加以修改而呈現的;在洋流影響海洋生物分佈上,我將呈現世界四大漁場的分佈圖與世界洋流分佈圖;在洋流影響航運上,我呈現的是標有哥倫布航海路線的世界洋流分佈圖;在洋流影響海洋污染上,透過一則油輪漏油的事例,讓學生討論洋流將對該次污染帶來什麼影響(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節課新課部分的教學線索爲“探討-總結-探討”。圍繞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區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實例,設計四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的發展爲主體”。設計四個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討論探究中得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最後透過舉生活中實際例子展開討論,鞏固提高。其中,設計標註四大漁場位置、畫航海路線圖等小遊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節課重在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作業佈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

2.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3.借20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麪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後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我主要採用綱目式板書。因爲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影響彼此之間聯繫不大,而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對聯繫不大的知識點進行板書效果很好。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洋流與氣候

2.洋流與漁場

3.洋流與航海

4.洋流與海洋污染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本章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的以下要求:

1、認識世界地區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

2、瞭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材在整個區域地理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作進一步的細化,提出更具體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記住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及輪廓

2、記住世界人口超億的前十個國家

3、理解世界各國的政治及經濟劃分類別

4、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5、運用地圖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

6、用實例說出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實例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學生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知識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透過圖片和材料,深入瞭解課本知識,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嘗試體驗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透過識讀世界政區分佈圖,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學會使用柱狀圖及扇形統計圖,從而提高分析統計圖表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理解改革開放與發展國際合作的關係。

二、教學內容解析

這一章是七年級上冊的最後一章,前四章介紹了地理基礎知識,瞭解了世界的自然環境特徵,居民與聚落的情況,但世界各地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是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最後一章首先介紹了世界的國家和地區,瞭解它們的差異,最終是要尋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學好這一章也是爲學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礎。

本課由國家與地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際合作三部分組成。

第一框題“國家和地區”,首先教材透過對不同國家間在面積、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進行比較,使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各國家,地區間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第二框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中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是本課中讓學生認識瞭解的重點,象邊界與領土間問題一樣這樣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已經成爲世界上許多予盾與衝突的根源。

第三框題“國際合作”,這部分內容中首先學生了解到和平發展是當今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各國家在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透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懂得國際的價值。

樹立學生的全球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瞭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是本課的重點。

國際組織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協調成員間的活動,隨着國際合作的深入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國際組織在國際中的作用,特別是聯合國在國際合作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學生掌握本課內容的難點,瞭解中國具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習重點:

領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國家的分佈;世界主要國際組織

四、學習難點:

國界線的劃定及國界糾紛;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五、教學過程展開

[新課引入]

同學之間會不會產生矛盾?國與國之間呢?我們班有50多個同學,人數少會產生矛盾、紛爭。世界這麼大,有多少國家和地區?她們分佈在世界的什麼地方?

[學生回答]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佈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其餘各大洲。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麼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並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國家和地區

1、國與國的差別:

面積大小

人口多少

政治制度

經濟發展程度

[投影] “世界政治地圖”,你能在地圖上找出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嗎?

(學生)學生看圖,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一指出面積前六位的國家。

[投影]“世界上面積位於前六位的國家輪廓圖”,以上幾個國家各屬於哪個洲?

[提問]有面積“大”國,就會有面積“小”國。你能在世界政治地圖上找出幾個面積比較小的國家嗎?

(學生)學生說不出,老師在投影幕上展示,並做簡單介紹。

(提問)請同學們認真看“世界政治地圖”,看看在俄羅斯境內那條紅色的界線是什麼界線?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大洲與大洲的分界線。說明俄羅斯的國土跨了亞洲、歐洲兩大洲。

(提問)除俄羅斯外,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也是一國跨兩洲的嗎?引導學生完成書P87活動1。

(學生)

(承轉)有國家就會有國界。

[提問]什麼是國界線?一個國家的領土包括哪幾部分?我國政府宣佈的我國領海寬度爲多少海里?劃分國界線有什麼重要意義?(自讀課本後回答)

(板書)2、國界

國界是本國與鄰國之間的界線。國界線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1958年,我國政府宣佈的我國領海寬度爲12海里。因此,國界確定了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管轄範圍,一個國家的領土是不允許別國侵犯的。

[讀圖]閱讀教材中“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國界線”、“埃及和蘇丹、利比亞之間的國界線”圖。

[討論]美國與加拿大,法國和西班牙,埃及和蘇丹、利比亞分別是以什麼劃定國界的?

[歸納]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爲界。法國和西班牙則以比利牛斯山爲界,埃及和蘇丹則以緯線爲界,埃及和利比亞以經線爲界。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民族、語言、宗教、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牆、柵欄、哨所等作爲邊界的標誌。出示“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由於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範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指導讀圖]讀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柱狀統計圖。教師講解橫縱座標的選擇和基本畫法,學生讀出主要國家的人口數字,對照《世界政區地圖》找出上述國家所在大洲,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

[教師總結]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有10個,亞洲佔6個,並且它們教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對照世界人口的分佈圖可以看到,亞洲東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講述]此外,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樣,當今世界上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

[總結]目前全球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用歌訣來把握:

世界國家一百八,面積俄加中最大,

領陸領水和領空,兩邦之間國界劃。

政治制度分社資,多數國家不發達;

國際交往要平等,五項原則維護它。

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讀圖)“羅斯一家的照片”和“納米亞的照片”,知道在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況不一樣。

(投影)埃塞俄比亞、印度、德國、美國四個國家在經濟、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異

過渡到: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讀圖]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工農業總產值比較圖。

[提問]這兩幅圖說明什麼問題?

[歸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是發達國家的3倍多,而發展中國家的工農業產值卻僅是發達國家的1/5,說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

(討論)爲什麼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分佈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戰前,廣大的亞、非、拉地區是英、法、美、日等國的殖民地,長期的殖民統治,使這些地區經濟無法發展。二戰後,由於殖民地人民的不懈鬥爭,紛紛宣佈獨立發展本國經濟。

(討論)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落後的原因?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剝削,大量資源被掠奪,導致其產品種類單一、經濟發展滯後、人民生活貧困。

⑵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平等。

(提問)什麼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

學生討論後,教師補充歸納: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所以人們常用一個“北”字概括髮達國家的分佈大勢;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所以常用一個“南”字來表示發展中國家的分佈大勢,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經濟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南北對話”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而“南南合作”則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三、國際合作

(1)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閱讀材料,瞭解世界重要的國際組織;

(3)瞭解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的概況;

(4)瞭解國際合作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歸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仍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和剝削,透過 “南北對話”,以達到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使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符合公平合理和互利的原則,以利於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也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地理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依據最新的課程標準,我將透過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程序“五說”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是開學第一節課,教材以一系列的設問入手,能夠引起學生想要探索的興趣。講述了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關係,使得學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地理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學習地理知識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本節課對學生以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否感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依據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欠缺,我將制定以下的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學習地理的意義,意識到地理與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與生產建設、與社會風土人情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初步形成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地理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在來說一下學生: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自然科學這門課程中接觸過一定的地理知識,相對來說還是對地理比較感興趣的。但他們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整體認識,在上課中比較隨便,在學習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這個年齡段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這一特點,本着“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新課標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啓思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透過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問題啓思等教學方法,透過師生討論、交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地理的殿堂。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生的學。教師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本着教學過程中堅持啓發式教學的原則,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透過創設情境,設定一些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的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積極探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的思路是:創設情境——問題啓思、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一)創設情景、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是這樣課堂匯入的:(播放一張藍貓的'卡通圖片並給以錄音)提出一系列地理問題:如你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大嗎?你能指出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嗎?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爲什麼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裏爲什麼會有四季變化?。。。其實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問題都屬於地理知識。從而引入第一標題——揭示地理之謎。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配音創設情境,設計疑問,匯入新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慾和好奇心)

(二)問題啓思、合作探究

讓學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問題。歸納這些問題屬於地理問題的佔有較大比例,從而引出地理知識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生產建設、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等。在學習這三小標題的內容是,結合討論活動題中圖片的活動與地理的關係,教師提出一些相應方面的地理問題,然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交流。並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方面列舉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識的例子。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的講解、補充、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啓發提問,引導、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地理問題,鼓勵學生平時注意積累,拓寬知識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不同意見,做到啓而不發,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目的)

(三)歸納總結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與地理有關,生產建設、工業、農業也與地理知識有關,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經濟、政治、體育等也與地理知識有關。雖然有些問題現在還不能很好的解釋,但透過認真學習地理課,認真鑽研地理知識,就可以輕鬆的解決這些地理之謎了。隨着你們的不斷學習,你們將會發現,地理知識既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讓你的工作、學習更出色,還能爲你的業餘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透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透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說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透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透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說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爲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透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爲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爲主,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透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繫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繫生活,設問匯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着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這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由於初一學生的閱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說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資訊,透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瞭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透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佈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係,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爲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爲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爲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爲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