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

說課稿2.84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的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1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其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瞭人地關係。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透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我是這樣確定的: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爲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是教學重點亦爲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爲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透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透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透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透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透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中國地形》是初中八年級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的內容。

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於地形與氣候、河流、湖泊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爲學生學習以後相關章節知識墊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識記我國地勢的分佈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和按走向分爲五種類型的山脈。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目標: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二、說教法

本堂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的地圖和景觀圖片,使學生透過讀圖,直觀獲取有關的知識。充分運用新建構學習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精神,開展討論、對比、練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體現“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的課程教育理念。

三、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由於其年齡特徵決定了具有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個性,同時具有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等特點。

針對學生以上情況,我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以下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儘量使課堂顯得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創設討論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已的見解和獲得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採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進行學習。透過觀察、思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後綜合和小組的意見進一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四、說遠教資源的分析和採用

中央電化教育管資源中人教課標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國地形》中的媒體展示中的中國地形及中國地形剖面圖的flah動畫及中國地形山脈等十幾幅圖片形象生動,典型例題中的例子有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其中flah製作的動畫<古詩欣賞>更是生動有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資源進行組合、連結、補充製成PPT課件。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形、聲及動畫效果,圖文並茂,聲形並茂展示給學生。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以下四個環節穿插在本節課的三部分(1、中國的地勢特徵2、山脈縱橫交錯3、中國的名山)內容中。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建構體系,拓展創新

四課堂活動,觀點討論

我首先出示幻燈片,提出問題:我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引出課題:中國的地形。

1、中國的地勢特徵

我給學生展示FLAH動畫〈古詩欣賞〉,透過欣賞古詩《虞美人》,提出問題:爲什麼我國的大江,大河會向東流?引出對中國地勢特徵的學習。然後,我給學生展示中國地形概況圖、中國三梯階梯示意圖、中國地勢剖面圖,讓學自主觀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這樣的地勢會對我國的河流、氣候與交通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出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山脈縱橫交錯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展示幻燈片:中國主要山脈圖,分析各種走向的山脈,將其歸納爲三橫、三豎、三撇、兩捺、一弧形。之後,我及時展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訓練: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一、“你能寫出這些主要山脈的名稱嗎?試試看,你能行的!”二、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學習中國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佈。讀圖2—2和2—9,請填出下列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3、中國名山

我給學生展示中華五嶽、天山、崑崙山、雪峯山等十多幅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後讓學展示課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圖片、詩歌、散文等。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主要體現目標教學模式,做到本課的知識脈絡簡明扼要,精煉概括。直觀醒目,圖文並茂。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透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瞭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透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爲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爲現實!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氣》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天氣》是初中地理的一節重要內容,課文透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瞭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透過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能爲培養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爲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資訊,瞭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係,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地裏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我主要採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爲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導語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並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麼產生關係的嗎?”透過這樣的匯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後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瞭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爲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係,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資訊的獲取途徑,瞭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並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佈置作業

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於天氣資訊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後找出天氣資訊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內容,瞭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瞭然。

透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透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並明確它的範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瞭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爲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爲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地區專業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採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爲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爲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爲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爲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優劣

課後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爲大家準備的最新初一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6

在活動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項活動,編者設計的意圖是透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題中第3項練習要求將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稱和簡稱,由於學生還沒有學過地理分區,本身就增加了難度,不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這道題作了如下處理:要求學生沿黃河、長江干流,沿大陸海岸線、沿北迴歸線等找出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簡稱。經過這樣處理後,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還有利於學生對各省級行政單位空間位置的掌握,爲以後的教學作必要的鋪墊。本節教學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是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佈需要記憶,這成爲本節教學的難點。因此,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是:

教學重點: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記住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標:能在中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祖國以及實現和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的神聖職責的情感。

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採用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遊戲法等。即“讀(看)——議——講——練”結合法,重點突出一個練字。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啓發導學的原則,透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反覆運用地圖、開展遊戲活動等,把“死”知識,變成一幅“活”的中國政區圖。

2、學法指導(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應用“一圖五法”突破難點。即:一張中國政區圖,採取歌訣記憶法、特徵記憶法、形象聯想法、拼圖遊戲法、填圖練習法五種方法。抓住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積極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國地理拼圖板輔助學習。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地理拼圖遊戲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多發表見解,多動手練習,實現課標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總體設計的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

2、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學校周圍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在學生看書、讀圖基礎上,透過教師導學,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開發學生智能。關注每一名學生,力求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活動及課後開展拼圖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教學實施過程:

匯入(1分鐘):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中國政區圖。問: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嗎?學生由於有小學自然課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以及日常的瞭解,會積極地回答出有34個。再問:你知道我國的行政區劃是怎樣劃分的嗎?學生會帶着這個疑問進入新課。運用觀察匯入法,直觀形象,開門見山,便於迅速切入主題,爲後面的活動留出更多的時間。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

透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爲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爲教學重點亦爲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爲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透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透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透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透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說說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爲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爲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爲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人口衆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麼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後,我透過啓發式提問,安排瞭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說說它有什麼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麼啓發?

2.透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說說水稻和小麥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透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着透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的關係。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降水的關係。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透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爲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麪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爲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爲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爲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衆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8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佈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圖片匯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定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透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擡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透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1)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2)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教學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衝刺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透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瞭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

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

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

指導學生透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

透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透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匯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爲: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透過視頻匯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後,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着什麼?透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透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爲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繫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並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爲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爲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爲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爲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裏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後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週年

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複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製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爲直觀,變不可視爲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匯入新課

透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週期:透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麼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週期:透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透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徵: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麼時候較高,什麼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麼時候較長,什麼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週期爲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着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週期爲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佈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並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週期:24小時 3.週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