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

說課稿3.2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

《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課文背景:

本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故事,講的是曹操在收復荊襄之後,二十萬大軍乘勝沿江而下,當時的形勢迫使孫權和劉備爲了各自的存亡聯合抗曹,史稱“赤壁之戰”。但在整個戰役中孫劉兩家既有聯合,又有鬥爭,總體上是聯合的,而在局部的、枝節的問題上又存在着種種矛盾。在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種關係和矛盾取得鬥爭的勝利,同時又要注意把握鬥爭的分寸和策略以維護整體的聯合,決定着整個戰爭的最終結果和三方的命運。特別是劉備一方,力量最弱,對於這一問題的敏感度較之吳魏更爲強烈,因此,作爲劉備重要謀臣的諸葛亮,對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尤爲深刻,在整個戰役中,他以過人的機智和傑出的才幹巧妙周旋,恰當地運用政治、軍事、外交各種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在同東吳的鬥爭聯合中取得了勝利,既維護了己方的利益,又顧全了孫劉聯盟的大局,使戰役取得了預期的勝利,使天下的形勢發生的歷史性的逆轉,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爲整部《三國演義》中最爲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現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選編意圖:

《三國演義》做爲古典小說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時間的界限一代代流傳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煥發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羣的阻礙,不同年齡、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鳴之處,得到自己獨特的審美愉悅;它還跨越了文學的範疇,既登得大雅之堂,列爲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談巷議,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隨着傳統文學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它還將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燦爛瑰寶。《三國演義》之所以能煥發出如此雋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於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豐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我國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積澱,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雖然小學語文教材經過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這篇文章一直都入選,並作爲精讀課文出現,這充分說明了教材編排的根本意圖不但要讓學生在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我國語言文字和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傳承民族文化,並且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含義,站在時代的角度開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礦藏。這也就是對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教學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最好詮釋。

綜上所述,由於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圖及新《課標》的理念,教師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只有充分注意並努力體現其工具性、人文性、整體性、時代性的多方位的統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載新課程的理念,揮發出語文課堂應有的底韻。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感知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抓住課文的敘述和描寫感悟人物的特點。

情感態度目標:深化學生對《三國演義》的瞭解,感受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學設計及意圖說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學習課文之前,大家先來看幾條歇後語,

出示歇後語:東吳招親——張飛吃豆芽——劉備借荊州——關公面前耍大刀——

讓學生試着猜猜後半部分。並說說幾條歇後語有什麼共同特徵。(都是和《三國演義》有關的)導語:《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和《紅樓夢》《西遊記》《水遊傳》並稱四大名著,長期以來,不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紮根在人們的生活中,還產生了許多三國歇後語、三國成語、對聯等。大家喜歡三國故事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從生活出發,從原著出發,使課文的教學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解題質疑,以疑導讀。

提問:在這四個字中,哪個字是中心?(借)

圍繞這個字,你對文章的內容能夠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誰“借”?爲什麼“惜”?怎樣“借”?“借”到沒有?

【以課題爲輻射點,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概要,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爲下邊的閱讀明確了目的。】

(三)略讀課文,瞭解梗概。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弄清課文故事梗概,說出文章主要內容。

【培養學生針對不同的閱讀目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技巧。】

(四)讀悟結合,品評人物

1、解讀文字,體會人物特點。

【以“體會人物特點”的形式分析課文,從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文字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學的多維目標歸於一統,更明確、更寬泛、更人文化,給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和個性思想留有較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有利於發掘教材的內涵,使之更富彈性,有利於培養學生體驗、感悟、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突破傳統教學的死板格局,激活整個教學的過程。】

2、集體交流,評價人物特點。

學生集體交流透過閱讀感悟到的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敘述描寫出發,對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進行評價,做到“言出有據”。特別是對諸葛亮的評價,要着眼於借箭前後的一些細節描寫,進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點。也可以聯繫自己課外瞭解、積累的《三國演義》故事來評價人物特點。

【學生獨立閱讀並形成自己見解的過程就是學生獨自與文字對話、並對文字進行檢索、分析、總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的、完整的、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學生髮表自己意見的過程又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包括了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思維過程透過語言進行外化的過程,學生聽取他人的意見並對之進行辨析、判斷、吸納的過程,既充分體現自主性,又實現相互間的互助與共享,還變單向性交流爲多向性交流,優化了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的關係。】

3、感情朗讀,品味人物特點。

選擇你感受深刻的章節、段落或對人物的描寫,採取不同的形式讀出感情,讀出理解,讀出質量。透過朗讀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經過學生深入探討,對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已有了較準確的把握,實現了情感的“內化”“吸收”的過程,朗讀則是對己理解的思想內容的“外化”“昇華”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的,也就是“在讀中悟”和“以悟促讀”的有機結合。]

(五)拓展延伸,迴歸人文。

1、有借必有還,“借”的箭到底有沒有還,怎樣還的?欲知後事如何,請利用課外時間讀《三國》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關《三國》的人物卡片、成語、歇後語、對聯等。利用班隊會時間開展“尋找生活中的《三國》”主題活動,體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三國”文化。

【學生透過課文的學習,已經對課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產生了高度的興趣,這一興趣導致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這就是語文教學進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機,也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人文魁力、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產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良方”。】

《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篇2

一、說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爲一方。當時曹操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課文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給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二、說教學目標。

爲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學習課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使學生從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的事情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合作解決。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三、說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使學生從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箭的事情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合作解決。

四、說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理清文章脈絡。在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後,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最後透過探究學習,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課文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題,而不是用“草船騙箭”爲題以及弄明白諸葛亮在借箭時,爲什麼要帶上魯肅?諸葛亮爲什麼能借箭成功?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啓發?

五、說學法。

在教學中,老師透過鼓勵和引導,讓學生能夠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輕鬆愉快地學習課文。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主性。透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和與同學的合作學習,完成對課文的理解,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學習及與同學的合作學習中沒有弄懂的問題。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爲他們的今後學習打好基礎。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

透過學生的讀題,讓學生找出課題中的關鍵詞。然後教師透過關鍵詞,談話匯入對新課的學習。

2、自主學習,理清文脈。

本環節教學,透過老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完成對課文脈絡的瞭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能根據事情把課文分段,把自己在讀課文的讀懂的內容寫在書上的空白處,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爲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學習自學完成後,進行班級交流彙報,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3、合作學習,深入理解課文。

本環節的教學,首先教師爲學生出示合作學習的提綱。因爲學生如果不有一個合作學習的提綱,就容易出現混亂狀況,在進行彙報時,就沒有一箇中心,你學你的,我學我的,形同一盤散沙。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提綱,讓學生圍繞提綱進行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除了對提綱的內容進行交流彙報外,還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困惑,組織進行合作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學生自己解決有困難,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學生能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學生,拓展延伸。

本教學環節,主要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更廣闊的拓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透過這樣的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能自覺主動地去對課文中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探究。使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一定的興趣。也對課文的內容有關的東西,進行進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這個教學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朗讀,從整體上對課文進行把握。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整節課的教學從面到點,再從點到面,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過程。

6、結合板書總結課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板書,對課文進行總結,透過總結,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再次的講解,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草船借箭》優秀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透過學習,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清一件事。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迫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的周瑜的算計,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智過人。

二、說目標

依據《新課標》對高段語文閱讀教學及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根據三個維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爲:

1、理解課文,使學生領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是能力的培養)

2、總結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這是過程與方法的培養)

3、從故事中具體的人和事中得到啓示,體會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這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三、說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教法

學法:以讀爲主,採用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的形式使學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五、說教學流程

爲達到教學目的,本課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內容,自學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準備。第二課時,重點探究草船借箭的經過,也就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討論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本課時,我安排了三大環節:

聯繫舊知,複習匯入;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總結昇華,課外延伸。現在我具體說說各環節的實施:

(一)聯繫舊知,複習匯入

上課伊始,我用提問的方式直接匯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1課《草船借箭》。(出示課件題目)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的什麼(板書:神機妙算)使周瑜自嘆不如的呢?這樣的匯入,引起了同學們強烈的探究慾望,激起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爲“渴望學”,從而爲學習下文打下了基礎。

(二)合作交流,理解課文

因爲在上節的學習和剛纔的匯入,同學們都知道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使周瑜自嘆不如的,我並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作爲教學主線,組織教學。此時我讓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6~9自然段,讀完後再小組合作,這樣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開闊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瞭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們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會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透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關材料,有的同學說:我覺的這個句子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如“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時,我給他投去了讚許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說,“爲什麼你認爲這就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有時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位同學信心十足的說:“諸葛亮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而且預測準確,正因爲大霧漫天,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接着,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霧天氣呢?我請同學們結合上文說一說,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觀的滲透。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會算,而是憑着對事物的觀察,進行推理預測。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其實是價值觀的培養。我讓同學們試着讀,比賽讀,全班齊讀這幾句話,因爲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的,其意境是讀出來的,學生能在讀中悟情,悟義,悟理,在反覆的朗讀,體會到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當同學們說到“諸葛亮把船一字排開,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時,教師及時充當質疑者,以謙遜的口氣說:“諸葛亮怎麼敢這樣呢?他不擔心曹操向他進攻嗎?他應該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這個問題,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諸葛亮這樣安排的巧妙之處。同學們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那諸葛亮到底算得準不準呢?此時,我並沒有讓學生急於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學生一起去江邊看看(播放課文第8自然段課件)。然後再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是怎樣寫的?同學們透過看畫面,讀課文,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真正體會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總結昇華,課外延伸

透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們已經有了“不吐不快”的慾望,此時,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從而使他們對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同時,他們還說出了很多詞語來形容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最後,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當週瑜知道諸葛亮借箭的全過程時,周瑜以後還會妒忌諸葛亮嗎?那周瑜以後又會怎樣做?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本意是進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是適時的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從小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由於時間的關係,老師沒有發揮“導”的功能,學生想象出周瑜會變得如何如何好,結果違背了歷史,老師此時稍加引導,會起到明顯的效果。

六、說效果

總之,我以本課篇教材爲例,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在閱讀中發展了語言,發展了思維,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當然,我的設計中還存在着不足,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