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生物說課稿6篇

說課稿5.49K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物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生物說課稿6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爲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透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透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爲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爲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纔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匯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匯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透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透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透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透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透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透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3。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3)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4。小結

最後透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爲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爲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說課稿 篇2

第1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從生物圈到細胞》,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用錄像圖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國的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了問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具體分析,教師適當的做一些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舉例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能力性目標:(1)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資訊表達出來。(2)自主學習:運用互聯網、圖書、雜誌等資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學資料。

3.情感性目標:(1)激發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3)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本着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爲: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爲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爲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透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繫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爲一個整體。

生物說課稿 篇3

說教學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二、說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說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3.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拋出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這部書的精彩章節《作爲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重點、難點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爲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爲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爲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文章開頭就令人耳目一新,彷彿以天外來客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行爲,說那些爲了開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醫學家們,就像是羣居性昆蟲的大聚會”,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資訊”,看起來和螞蟻沒有什麼兩樣。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作者身爲人類的一分子,卑以自處,他想說明什麼呢?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爲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爲的人,惟恐被指斥爲“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爲,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衆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爲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爲,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的行爲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裏,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爲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爲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着兩種生活”。作爲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着羣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螞蟻搬運食物、建造蟻丘是這樣,蜜蜂尋找花蜜、營造蜂房也是這樣。不惟昆蟲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魚羣、飛鳥,都表現出這種集體的智慧。它們作爲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結成爲一個整體,“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對生物行爲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爲了證明其他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爲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脫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爲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需要聯合,需要團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爲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羣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纔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像昆蟲那樣,發揚光大“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的古老傳統,經常接通我們與社會組織這個龐大網絡的電路。

本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爲“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爲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爲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爲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始終認爲人類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羣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羣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爲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爲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爲,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爲,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爲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啓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爲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爲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爲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爲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爲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爲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爲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衆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爲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作爲生物的社會》說課稿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同學們學習《作爲生物的社會》這篇課文提供到一定的幫助。

生物說課稿 篇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初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分裂爲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着密切關係,掌握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分裂過程較爲複雜。先透過概念的敘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後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後減數分裂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爲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爲後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分裂,後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爲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以前後爲橋樑,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匯入法提問"什麼是卵式生殖?"然後師生總結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麼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爲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匯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新課講授

1.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數分裂。這4個概念對於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爲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並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後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爲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透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後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後,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麼,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2.過程

(1)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爲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透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敘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透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資訊進入學生頭腦中,並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鉤,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層層設疑,設定一系列啓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

1聯會時染色體複製沒有?

2複製爲何看不出來?

3什麼叫四分體?

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

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

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有絲分裂後期有何不同?

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麼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透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範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透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透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爲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與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行爲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說"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爲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慾,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同時,透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透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爲什麼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並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於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透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範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後,利用教學軟件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爲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瞭,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爲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定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佈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繫,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史上科學與僞科學鬥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透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透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啓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爲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係。

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

1、透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透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開啟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三、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四、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五、 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啓下的關係。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係。

4、 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係。

六、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究式學習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並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係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佈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佈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係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爲關係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爲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係。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衆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於歷史久遠,且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透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教材的最後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啓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於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爲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透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七、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透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於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透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後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透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種羣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羣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羣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羣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羣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爲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羣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羣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採用多媒體教學爲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爲主,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爲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並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並鼓勵,此節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羣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羣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羣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並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後,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幹知識(完成“J”、 “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啓發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採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着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爲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節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